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差异与图象     
一般与个别或同一与差异的关系问题,是最古老、最困难、现在仍然争论的哲学难题.这个问题是"不可解决"而且要"永远争论"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应当说,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也是重复与差异、图象与概念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开发回答这一古老哲学问题的新途径.这条新途径的要害,就是引入时间这个新维度.  相似文献   

2.
Nacherleben(重新体验)是狄尔泰生命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比Erlebnis(体验)更为重要,因为它最能够体现狄尔泰诠释学的特点以及狄尔泰哲学中心理学、生命哲学和诠释学的多维度统一.重新体验概念揭示了理解过程中的三种诠释学循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循环、历时性维度与当下性维度的循环、生命的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循环,推进了诠释学循环理论.同时,在西方诠释学从传统方法论诠释学到当代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中,狄尔泰的生命诠释学具有重要的中介意义.狄尔泰所实现的从文本诠释学到精神诠释学的转向以及他对“生命表达的效果关联”和“效果历史”的创造性分析,都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相似文献   

3.
饶琳 《学术研究》2023,(11):17-23
马克思与黑格尔都认为伊壁鸠鲁及其同时代哲学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但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具体观点上,二者却走向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只停留在感觉认识的层面,是肤浅和琐屑的,他的自我意识观点表现出哲学对现实的逃避;而马克思却认为伊壁鸠鲁哲学达到了概念的高度,其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代表了对总体哲学必然规定性的斗争,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这种差别源自二者在哲学史的阐述中采用了不同的哲学底本,黑格尔的观点源自他的精神现象学,而马克思采用的是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证方式。正是哲学上不同的角度形成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相似文献   

4.
江璐 《学术研究》2023,(12):40-46
波爱修斯使用了古希腊哲学概念“ousia”和“hypostasis”来界定拉丁词“persona”。在他的《论位格和两个本性》中,“persona”常被译作“位格”,却是法权学和关于人的哲学中“人格”概念的基本出发点,因为此概念同时蕴含了三个核心内容,即个体性、理性和自存性,在这三个方面上“persona”均具有法哲学维度以及现实意义。波爱修斯对“persona”的定义和阐述,不仅延续了罗马法传统中对法律实体“人格”的用法,并且将人格概念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人之本性相结合,使得人格成为了法学理性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为通往康德的理性主义法权学铺垫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新儒学的创获是全方位的,尤以哲学的建树为最,其中理性主义的重建是最重要的一环。本文着重于呈现现代儒学家是如何将理、理性与传统的心整合到一起的。梁漱溟的理性概念最富有想象力,他直接将西方的理性概念嫁接到心学上,提出理性、理智、情理等概念,开辟了中国现代哲学"理性"概念创立的先河。冯友兰与牟宗三则各自以理为中心和以心为中心,试图将心、理二者统一起来,将普遍性与个体性、自由统一起来,这是20世纪中国理性主义的特色,也是我们以后需要继续致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围绕传统政治观念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运用多学科方法,形成了价值取向不同的研究范式.抽象研究与评价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在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失.只有历史地解读文献,依托政治哲学的原始事实,分析主要概念、范畴、命题与判断等的逻辑内涵,梳理主要概念、范畴、命题与判断等之间的逻辑联系,才能完整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自然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承上(逻辑学)启下(精神哲学)的中间环节,是绝对精神表达自然界的哲学;其<自然哲学>布局谋篇为一分为三构架;其考察、划分自然的方法,对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普遍个体性物理学、特殊个体性物理学和总体个体性物理学,化学过程的化合、分解和中和作用,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生物的类属、物种与物体之间关系的研究,都充满着一分为三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认为,客观现实或普遍性决不能离开个体性,尽管德行当初想舍弃个体性而使善成为现实性,但现实性根本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本身就是个体性,个体性的运动就是普遍性的实现.个体性或个人目的与个人利益,并不与"德行"和"善"相对立,恰恰相反,它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文章在审视思想史上关于私益与公益的关系问题的观点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上述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在黑格尔那里,追求不同私利的个人活动不过是普遍理性的统一为了丰富自己而采取的一个个环节,其最终是为了这个理性的绝对统一设定的.这一点似乎与孟德威尔、亚当·斯密等英国思想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德罗伊森历史解释学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突出的.作为思考历史科学何以可能,并提出历史科学的方法的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发展了浪漫主义以来所提出的"理解"概念,历史研究的历史性不仅被意识到而且在历史研究中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理解或解释总是从整体到个别,个别到整体,处于无穷的循环之中.虽然其中仍然有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影子,但这和伽达默尔后来所提出的"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的概念是很接近的.可以说,德罗伊森的历史解释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历史科学的方法论理解,开始包含有本体论的因素.这和20世纪以来解释学的哲学化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翻译哲学"这一概念产生在20世纪后期翻译研究与哲学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中,但哲学和翻译研究界对其却是各有不同释义,甚至还有不少反对的观点,指责其是一种庸俗的概念.本文在梳理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史中相关"翻译哲学"概念的论述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的内涵差异,指出翻译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我们应从哲学的角度定义翻译哲学.翻译哲学是论述翻译中出现的哲学问题,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上对翻译进行考察,追问翻译和翻译所涉的意义与语言的本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上讲信息是负熵,是针对事物的无序、有序状态而言的;哲学上讲信息是事物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或反映特性,是针对意识或认识而言的.同是信息,科学的解释与哲学的解释竟如此不同.若有谁来研究一下“科学的信息概念与哲学的信息概念”,不是很有意义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个人信息的保护研究一般基于信息的人身性与财产性为选择保护的路径,却忽略了个人信息的人身依附属性.根据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对自我的解释得出个人信息具有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基于此双重属性导致美、德两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上有所区别:美国将个人信息作为隐私权保护外延,显示其对信息个体性的追求;德国利用领域理论将个人信息作为人格尊严的保护客体,显示其对信息公共性的偏向.从法律文化视角比较,两国存在价值取向与隐私认可程度的差异,由此造成对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不同偏向;两国又因司法谦抑主义与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竞争,导致保护限缩的共同趋向.两种保护路径反映不同的法律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出两国都重视在立法基础上的宪法审查运用,以此平衡个人信息的个体性与公共性.故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亦需以“审查”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方式,并以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动态平衡作为判断标准.具体审查可以从程序上的公正平衡与实体上的合理平衡两方面进行判断,以此为个人信息提供有效保护.此外,打破个体性与公共性平衡状态的唯一变量只能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  相似文献   

14.
萧阳 《社会科学》2023,(1):22-37
作为本质上有争议的概念,“世界哲学”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代表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地理的”概念(外国哲学),另一个是“逻辑的”概念(普遍哲学)。而后者还可以被进一步区分为四种不同的定义:(1)名义上的弱意义上的世界哲学;(2)事实上的弱意义上的世界哲学;(3)名义上的强意义上的世界哲学;(4)事实上的强意义上的世界哲学。本文将要在概念分析与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如下命题:当“世界哲学”在(1)或(2)的意义上使用时,“作为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这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中国经学中所体现的语言哲学可以是“世界语言哲学”,我们根据汉语言语实践所做的语言哲学可以是超越汉语而普遍为真的。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使人意识到自身的价值,重视自身的个别存在,使人的个体性高扬,然而主体性的张扬又使人的个体性消解,对个体性的迷恋使后现代理论要铲除主体性,但离开主体性的个体性是让人怀疑的,从而“互主体性”论者提出每个人与他人都是“互为主体”,作为个人的原初性规定,每个人天生能够重视他人作为主体的生命,从而抹平了个体性被压迫的问题。但“互主体性”理论缺乏“主客”关系,也同样不能保障人的个体性的实现。本文认为,个体性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个体性内涵的确定,它应该是以往人类历吏生活的积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刘怀玉(河南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近代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个体性主体哲学,走向现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交互性主体哲学,这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总体趋向之一。换言之,如果说近代哲学的重心是在绞尽脑汁地解释,主体是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17.
人是近代西方哲学阐释的主题,而从理性视角确立个体性原则是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笛卡尔从主体入手,以倡导理性为主,开启了人们对个体性问题认识的端绪;斯宾诺莎以人之自然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为目标,彰显了个体自由重要性;菜布尼茨把人视为独立单子,以自我和谐视为个体性主要特征.三位哲人从不同视域展示了近代西方哲学个体性之特征,个体性的觉醒与高扬为人类深刻认识自我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与通常的哲学史看法不同,本文认为,希腊化罗马时代的斯多亚派并没有丧失对理论思考的兴趣.相反,它对于希腊"第一哲学"即所谓"存在论"做出了极富特色的贡献.一方面,它沿着亚里士多德路线前进,竭力恢复被赫拉克里特和柏拉图所动摇了的物化个体性存在,由于在这条路线上走到了极端,它给人以失去时间意识的绝对确定性追求的印象;另一方面,斯多亚派思想中又时时透露出赫拉克里特的辩证精神,不断突破凝滞固化的个体存在论.这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差异体现了斯多亚派哲学内在的护道学和自然宇宙洞见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是以制治理,而制度的产生则决定了国家治理内在原则的基本内容为个体性与共同性原则及其相互关系。国家治理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原则发生着深刻的自我变迁与自相反对。无论是以抽象共同性为原则的传统国家治理模式,还是以抽象个体性为原则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治理模式都走向了其反面,陷入了“自相反对”的困境。通过对国家治理内在原则及其时代变迁进行哲学前提反思可知,抽象的共同性与抽象的个体性治理原则皆有其自反性。从哲学层面的原则高度而言,推动国家治理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寻求共同性与个体性原则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实用主义是一种与传统哲学截然不同的研究哲学的方式,它认为理论的重要性存在于人们日常行为的内涵之中,努力发展一种强调人类行为的新哲学.这样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某种一致性.古典实用主义的三位思想家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的理论尽管表现出不同的哲学兴趣,但是他们在实用主义的基本问题上表现出了共同的实践哲学倾向:首先,"实用主义"一词不仅来源于"实践"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把"实践"纳入到人的现实生活领域;其次,实用主义的"经验"概念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具有了生存论意义;第三,实用主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成为人类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古典实用主义者对传统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哲学成为生活中的积极力量,强调用实践智慧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实用主义哲学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现代生存论意义上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