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文学史意识、文学史观的形成必然受制于历史、现实与个体,文学史著作因而具有天生的主观性,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学史对象的选择、诠释和文学历史文本建构的主观性、个人性,刘云若的文学史命运和绘形,便是此主观性的具体体现.文学史著选择、过滤众多史料时,不可舍弃深刻影响作家创作内在生成机制及其心理构成的部分;文学史家在书写时应高屋建瓴地透视对象的作品,深层次把握作家创作的灵魂.只有这样,能在史实和史识的博达洞见中,与对象作有价值的、心灵深处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温奉桥 《东方论坛》2002,(6):128-128,F003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已有半世纪之久,期间,文学史的写作呈现出规模增长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二百部之多,但这些数量众多的文学史,并没有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而是单一声音凑成的"大合唱",如何突破目前沿袭已久的文学史研究范式,建立新的文学史研究格局,成为了文学史家们的共同期待,也是文学史学者们的最大困惑.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原生态的文学史本体 ,唯有经过带有特定价值目标和取向原则的文学史主体 ,亦即文学史家的选择 ,并被置于某种思想规范和文学史构架之中 ,才能显示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文学史研究首先要求文学史家们德识兼备 ,实事求是 ,纪史以实 ,同时还应具备跨学科、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学史建构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研究途径和解释系统 ,进而推动文学史研究和著述范型的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4.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研究时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启示意义.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5.
语篇连贯的主观性是言语交际中通过交际主体心智或心理表征建构起来的连贯性所体现出来的立场、态度、感情、意向等主观意识.它对语篇的连贯性具有构建作用,主要体现在:语篇连贯的"自我"印记与"意向"印记.因此,理解与把握这种主观性,是研究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原生态自然美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探究原生态自然美并把握其独有的美学特征不失为审视自然美和探究其根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自然美,之所以在理论上陷入困顿,主要是囿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进路,没有从原生态自然起点考量自然美的逻辑起点,粗略地把握自然必将使对自然美的探讨走入死穴;而对原生态自然美价值的探讨与重视则是对人类忽视原生态自然的辩驳与理想诉求.尤其是在当代生态危机的威逼之下,对原生态自然美及其价值的考量是我们人文精神的一项必要的历史担当.因为,保护自然美的完整性与多样性是使整个人类精神完整性的表现与最基本的保障,也是让自然生命魅力自由呈现的价值根基.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番重构,也仍然会受时代背景的制约.根据半世纪来建构、解构的经验,当今学科发展中的"多元化"、"学院化"势头,应该有利于重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学能否进入文学史是当下一些文学史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少数民族文学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究其因最根本的是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之间存在的"隔"与"不隔"现象."不隔"是共通性,"隔"是在语言通畅表层意思"不隔"基础上存在的对作品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上不可深进的精神状态.当纯粹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入汉文学史时以汉文化视角去阐释就会出现深度理解上的"隔"现象,从而造成文学史编撰上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史作为中文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闹读、分析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能力。在当前深时削减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与艺术史的选择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改革中国文学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而把比较文学方法引入中国文学史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可能性与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思想理念,结合相关实例,分析了传统民居在村落的选址、院落的布局及建筑单体的组合上处处体现的"原生态"思想,总结了人们对传统朴素的自然环境观的理解及追求,并用于指导现代生态居住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1.
“80后”写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虽然其文学追求被商业运作所掩盖,但对其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却能洞悉消费时代里文学的困惑,并给文学如何拨开迷雾找到自己的方向提供一种可能的答案——“灵韵”复归。  相似文献   

12.
浅析《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的两种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者对作品意义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文学能力”(literarycompetence)。不同“文学能力”的读者会从不同的阅读视点来理解作品 ,从而会使作品中的同一意象产生不同的意义。而这些不同的意象意义同样可以用来解读文本的整体意义。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具有点题作用 ,对该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试从两个阅读视点分析狮子意象所负载的两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以求解析《老人与海》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诠释学视角中翻译标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诠释学主要围绕解释过程中涉及到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各个流派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使翻译研究也经历着一次次视角的转变。从对作者原意的不懈追求到考虑读者的感受,对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之后又落实到文本分析,最为明显的转变体现在对翻译标准的影响上。以作者原意为圭臬的传统"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到崇尚个性差异的多元化标准,翻译标准在一步步走向宽容、多元。  相似文献   

14.
作为知识渊博、思维缜密的学者型文人,初唐史官在<晋书>等史书中经常运用"文儒"称谓历史上的一些受到帝王重视的文人,其中隐含了他们对"文儒"的特殊认识.在这些认识中,既包含了文人人格的新趋向,同时兼具变革梁陈绮靡柔弱文风的意义.这说明在处于南北文化逐步交融的初唐,史官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文儒"这一全新的文人形态预示了未来时代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作家玛克辛·洪·金斯敦的作品《女勇士》被认为是华裔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作者颠覆菲勒斯中心秩序,唤起女性的"主体"意识,表现自强的女性主义观点显而易见.笔者采用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寻求女性主体;寻求女性话语权,女性主义的写作手法--缝制百衲被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严肃文学观观照下的京派和海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发展衍变的过程可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一向抱定严肃文学观不放的沈从文看来,以周作人、废名为首的前期主要成员,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已逐渐由积极走向消极,即由积极的社会性文化追求向消极的“趣味个人主义”转化,并于1933年后与“海派”相融合。沈从文的《论冯文炳》、《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文章,实际上是对文学上的“趣味个人主义”和商人习气的共同批判。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捍卫中国新文学的庄严性。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西天取经故事的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由有感于生命现状,自东向西的行进旅程和灵山见佛修成正果三个环节构成.它隐喻了作者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的探索,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命奥秘的独特理解.它与神羿求药故事的思维范式和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相同,由此推测神羿求药故事为西天取经故事之原型.两个故事相比较,<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新意在于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艺术地表现了人存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一生致力于文才以追求功名。而时局的变迁,使他追求功名的方式发生了从“科举”到“立言”的变化。这一变化则促成金圣叹在承上启下、沟通文史的过程中形成自觉或不自觉的宇宙情怀。  相似文献   

19.
海登·怀持将“文学性”问题延伸到了近代观念所认为的最不可能的历史领域,提出史学家对于过去现象的表现以及对这些现象所作的思考是“文学性的”,进而得出了历史充满文学性的结论。在形成充满文学性历史的众多因素中。海登·怀特强烈倾向互文性这一重要方面:他践行通过解构历史、跨越文本边界、建构历史文本来实现文学性与历史性的融通;他揭示历史的结构过程就是文学性产生和播撒的过程;他剖析历史的完成效应则体现为历史文本的文学性意义链无限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