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虚概念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虚概念有内涵而没有外延;一种认为虚概念有内涵也有外延。两种观点的对立,源于对虚概念外延的理解持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前者对虚概念的外延持一种激进实在论的观点,认为外延应该是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而后者对虚概念的外延持一种非实在论的观点,主张虚概念的外延可以是一种非物质实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论终极     
:关于世界有无终极的问题 ,历来有两种观点的对立。本文认为 ,世界是有终极的 ,但不是静态的终点 ,而是动态的、永无完结的指向和过程 ;同时认为对于终极的肯定 ,不仅源于知识 ,而且源于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梓和楸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曾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古代二者指同一种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不同的树。文章通过考察古代典籍发现,在得名上梓源于“子”,楸得名于“秋”,古人以是否有子来区分梓和楸;在栽培方法上梓树采用播种育苗,楸树采用插根育苗;在用途上两树虽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区别也很明显;在文化意蕴上二者各有特色。由此文章认为古代梓树和楸树是两种不同的树。  相似文献   

4.
中国到底有没有管理学,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管理学,更谈不上有企业管理学,在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诞生过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中国式管理学,其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学"、"民本"和"和谐"等思想。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崭新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以人为本理念,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着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做了理论上的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里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应该包括关心人、发展人、服务人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源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孕育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贯彻在高校教学中就是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本文论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探讨了高校教学以人为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 ,需要有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基本观点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探讨。文章区别了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的特点。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划分为两类 :十大理论观点 ,四种思想方法论观点。同时研究了每一基本观点的教学重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8.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县)人。他是明中叶一个贫民出身的学者,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对于王艮思想的评价,学术界观点严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王艮的思想是“大官僚大地主的思想”,“是明代中叶的武训”,“只有麻痹广大人民革命意志,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另一种观点认为,王艮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其思想是“异端”,有叛逆性。笔者认为王艮是明代中叶市民等级的代表。他的世界观、政治论、道德论充满着矛盾。本文试图对王艮思想的二重性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有所发展,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倡导“以人为本”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在当前,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思想,对于我们提高理论水平及思想觉悟,认真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是庄子文章中的重要篇章 ,自古至今对该篇旨意的理解歧义纷纭。其中最重要的传统看法 ,就是“向、郭”和“支遁”的两种观点。向、郭认为《逍遥游》中大鹏与小鸟都逍遥 ,支道林 (遁 )认为大鹏、小鸟都不逍遥。文章介绍陈寅恪先生如何判断向、郭观点来源于当时流行的才性论 ;并疏释出陈先生认为支道林观点源于佛家《道行经》的根据。文章认为 :如果服膺陈先生考证 ,则两家观点对《逍遥游》的解释 ,皆是源于时代风气 ,属“自出机杼” ,遮蔽了庄子创作《逍遥游》的本意。关于庄子《逍遥游》一篇旨意 ,文章进一步作了考证 ,认为其主旨是大鹏逍遥 ,小鸟不逍遥 ,并以此凸现庄子道、物对立的哲学观点 ,廓清了前人对该篇旨意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人的自然性和生态学的自然规律和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和传统伦理学的社会规律两个不同视角 ,本文认为 ,生态伦理学的直接的特殊的出发点应是自然向度或客观向度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向度或价值向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统一 ;而生态伦理学的间接的普遍的出发点应是社会向度或价值向度上的一种完整的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也有人称之为自然中心主义)之争,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超越了单纯的"人类中心"或"自然中心",表现出"两个中心"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这一点对于指导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日益严峻,人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得与失,于是出现了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其中,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关于“人类中心主义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论”的论争尤具代表性。从表面上看,二者观点似乎是对立的,其实,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者的争论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二者的争论,促使人类理性地进行自我定位,努力探寻并走向一种“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称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人类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无限自信,视自身为万物之主人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近代崛起成为一种强势话语。而在庄子哲学中,人类的知识、力量以及存在都是极为有限的,在样态无量、流转无息的宇宙大生命中,人类只是短暂、渺小的普通一员。这种万物平等的宇宙秩序要求人类必须平等善待其他存在物。  相似文献   

15.
尽管建立在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人与动物关系失衡的根源之一,但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流动命题,并非所有阶段所有类型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会危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将动物纳入人类道德关怀的维度,并在此前提下扬弃和重构人类中心主义无疑有益于维系人类主体和动物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女权主义述评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生态女权主义关注的是对妇女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生态女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父权制世界观。生态女权主义从生态主义与女权主义合流的角度 ,提醒人们对日益忽略的女性原则的极大重视 ,逐渐改变传统世界观 ,完成从价值观到行动的彻底转变 ,缓解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 ,最终建立平衡的自然循环 ,保护众多生物生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深层生态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深层生态学理论、观点的考察,认为深层生态学已成为西方当代环境哲学的重要流派,成为西方现代环境运动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哲学和环境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分析了深层生态学的两个基本准则,即形而上的自我实现和在"自我实现"中重视生物圈中一切存在物实现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个体自身权利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准则。从深层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深层生态学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在广度、深度上的历史进展,伦理学呈现为由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伦理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再到当代的生态伦理这一理论发展的逻辑阶段性,这一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截然分立的否定,而是一种包含吸收了前此诸阶段合理性、积极性于自身的辩证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在处理人与神、人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上提出以人为本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必须坚持生态为本,因为自然生态是人类存在之本、发源之源。人只能是有闽限的中心、生物中心、功能意义上的领袖和中心。生态为本和人类中心是本源和派生的关系,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自然生态要为人类服务,人类要尊重自然生态、维护生态平衡、获取有限度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以环境问题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其目标应当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包含了公正、平等的道德规范;可持续发展逻辑地包含着人类应当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