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是,令舒施尼万万想不到的是,100年后,在纪念塑料袋“百岁诞辰”时,它竟然被欧洲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一时间“,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2.
各国在塑料袋禁用问题上的不同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塑料袋曾以它的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给人类的生活起居带来极大方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塑料袋带来的危害。塑料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保问题。于是,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袋。这些措施能够给我国的“限塑令”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顾春 《今日南国》2008,(5):43-44
获得2007年度绿色中国人物提名的陈飞,是浙江永嘉县渠口乡珠岸村村民。他倡导推广“重提菜篮子、拒绝塑料袋”行动已经7年。在陈飞的影响下,珠岸村自2005年开始创建“无塑料袋村”。 两年多过去了,这个村情况如何?塑料袋真的绝迹了吗?  相似文献   

4.
《社区》2008,(24):13-14
一位武汉市的读者王涛来信说,原来武汉人称一次性塑料袋为“方便袋”。在“方便袋”退出生活后,家庭主妇提着用各种绳子捆绑好的各种菜沿街走成了一道“绿色、环保”的风景。在武汉市蔬菜市场上,韭菜、葱蒜、豇豆等蔬菜,菜农都事先用棕叶、稻草、尼龙带子等把其捆绑成把,以“把”为单位卖,方便顾客拿走,像茄子、辣椒,瓜类等这些菜,在卖时,过秤后,商贩就用棕叶、尼龙绳等捆牢其根蒂或腰身,一般都能捆得很好,很有“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9,(12):12-14
德国《明星》周刊曾做过一个专题:“简单地让世界变得更好”,宣扬“50个小观念起到大作用”,并在它的网站上进行了好习惯的征求和投票活动。结果以下细节“中标”:使用菜篮子或是布口袋,拒绝塑料袋;将室内暖气温度调低1度;使用节能灯;使用环保电;下次短途旅行时放弃坐飞机(仅从汉堡到柏林往返一次,每位乘客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高于一台冰箱一整年的排放量);等洗碗机满了后再使用(一周少用一次洗碗机,一年则可节省1000升水)……还有这么一条,“和你的爱人一起沐浴,既可增进情趣,又可节省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今天又下雨了,我呆在家里无事可做,心中烦极了。“林杨!”忽然,我听到有人喊我,我出门一看,原来是我的好朋友小东,他手里还拽着个塑料袋。我爱理不理地问:“有事吗?”他手舞足蹈地答道:“快走哇,山山牛正等咱们去捉拿归案呢!”“山山牛”是我们这里一种可供食用而且味道极佳的小动物。它们的外型跟“天牛”差不多,只是它们没有白斑,全身都是黑的。脑袋上长有两只长长的须子,还有两只大獠牙,坚硬得很。它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土里,立秋过后,下一场透地雨,它们就纷纷钻出地面。这正是捕捉它们的大好时机。想着“山山牛”的美味,我不禁兴奋起…  相似文献   

7.
《人生与伴侣》2010,(4):58-59
“先不封口,让热气跑跑!”当卖肉饼的姑娘将刚出锅的热得发烫的肉饼装入塑料袋交给一个小伙子时,热情爽朗地说。塑料袋薄薄的、无任何字样。小伙子也许没意识到,即使这个塑料袋合格,即使他买的是一块用质量上好的肉、面、油制成的肉饼,此时,因为肉饼油大,温度太高,塑料袋或许正在慢慢析出有害物质并迁移到肉饼上。在国人开始关注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时,却忽视了与之如影随形的食品包装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沈涛 《社区》2009,(6):12-13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麻辣烫,鸭血粉丝,馄饨,面条,烤串等小吃摊点。在这些摊位上,摊主大都是把做熟的小吃直接放进套了薄薄白色塑料袋的碗里。顾客吃完后,摊主只需将塑料袋一扔,一个普通碗就这样一次次变成了“放心碗”。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语料的基础上,对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IT”和汉语的“它”在语篇中的指称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1)“IT”与“它”都可回指,用法也基本相同;(2)在预指方面,“IT”在一些特定的句型中常用于预指,而“它”很少用于预指;(3)“IT”和“它”都用于泛指,但“它”指称的对象相对来说比较空泛,不如“IT”那么具体。另外,“IT”有时还可用来指称人,“它”则没有这种用法。  相似文献   

10.
资格者,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的时间长短所形成的身份也。资历长阅历深者,还被尊称为“老资格”。然而,笔者没想到,时下这“老资格”不仅不尊,反而成了讽刺挖苦人只守“正统”、不“进步”的依据。这里有一个例证,是某市城关镇党委书记讲述的他自己的故事: “一天晚上,一位熟人领着个陌生人来到我家,陌生人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塑料袋。客人落座寒暄之后,我才得知,这个陌生人是某村的村委会主任竞选者,他要我‘帮忙’,使他能当选……临走时,我打开塑料袋,里面装着两条名烟,一瓶名酒,价值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城关镇一个村民两个月的收入、一个老区农民半年的辛苦钱。我坚决让他带走,他死活不肯,还是熟人的一句话使我松开了手:‘呆子,都啥年月了,你还是这么正统,一点进步都没有,怪不得全市里的乡镇书记数你资格最老!’”  相似文献   

11.
鱼类巧运输     
一、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第一步:检查塑料袋是否破裂漏气。第二步:往不漏气的塑料袋内注水至袋体的1/3。第三步:装鱼。长70—80厘米、宽35—40厘米,容积约为20升左右的塑料袋,水温25℃左右可装鱼苗约5万尾或夏花4000—5000尾,运输时间不超过24小时,可不再换水充气。第四步:充氧。  相似文献   

12.
上古汉语中的“可”“可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古籍中,“可”和“可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二者的词汇意义相似,都表示可能、许可、乐意、应该等义,但语法特点不尽相同。分析研究其异同,对阅读古书,正确理解古文是有益的。一、可“可”字,《说文》“肯也”,《广韵》“许可也”,《韵会》“可者,否之对”……这是它的词汇意义。那么语法特点怎样呢?从它在句中的作用看,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也可以组成词组作句子成分。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主要有: A.作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3.
正那年的广交会上,依据欧美市场上初兴的环保理念,我带去专门定做的有印刷的本色棉布购物袋样品——因为它不像塑料袋用过即弃,实指望能抱回一个"金娃娃"。各款棉布购物袋摆在展柜显眼处,倒是引起不少客商的兴趣,可在实际洽谈中,几乎所有客商都把重点放在讨价还价上,有的甚至把价格还到成本线以下,弄得我"水都没得喝"。  相似文献   

14.
从前,加菲猫的生活是完美的,可小狗欧迪的出现让加菲猫的美梦化为泡影。在加菲猫每个残破的梦中,它都在幻想着能够将这个讨厌的家伙赶出自己的生活。加菲猫因它“爱说风凉话、贪睡午觉、牛饮咖啡、见邮差就穷追猛打”等“恶习”显得卓尔不群。  相似文献   

15.
漫画     
关中客  侯玉良 《老友》2008,(6):52-52
歌星的“特异功能”关中客环保,从弃用塑料袋做起侯玉良漫画@关中客 @侯玉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蕴藏了大量的有关文学的言说和著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命名就从没间断过。主要命名有“中国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理论”、“诗学”、“文论”,可都有不足。相比较于这些外来的和现代的语汇,“文说”倒是历史的还原,它能准确地体现“中国”、“古代”说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述形态,使中国古代“文说”与现代“文论”的差异和西方“诗学”的区别从名称上就可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逝者:张志新性别:女终年:79岁籍贯:北京在北京朝阳区的樱花园小区,一棵四五米高的合欢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着,孩子们都说那是“张奶奶”在和他们打招呼,因为这小区的许多树都是张奶奶买来的树苗。在小区里卖菜的人都知道,这个老太太跟别人不一样,如果给她塑料袋,她会和你急,她还  相似文献   

18.
金鉴 《北京纪事》2010,(9):102-102
收藏界讲究“缘分”。十年前的五一长假,我闲来无事,逛古玩市场。在一摊位前伫足,见一小塑料袋内装有一物。摊主告知是一块墨。好奇心驱使着我将塑料袋打开,一块大墨映人眼帘,拿在手中欣赏。“晋唐心印”四字描金,已被尘封所掩饰,字的轮廓依然清晰,墨名底下,为一巨型印章,是乾隆皇帝的印章(八徵耄念之宝)。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08,(7):17-17
提起“北京时间”,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屏幕上,每时每刻都可以感知它的存在。但是,你可知道“北京时间”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20.
《华人时刊》2009,(10):86-86
“请把塑料袋扔在垃圾筒里,谢谢。”当看到三香广场上有人想把早点袋随手扔掉,侨眷王伍珍都会客气地上前劝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