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创作中 ,贾平凹是一个不断探索且有个性的作家。《高老庄》比其以往作品更平实而厚重。《高老庄》是贾平凹关注现实品格的又一体现。其中精神关怀是最为迫切的关怀。作者通过对高老庄鲜活现实的原生态描写 ,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乡土意识与现代文明的思考 ,传达出深沉的忧患意识 ,并赋予这种忧患以普遍的意义。同时 ,他又热切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想 ,给泥淖中的人们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 90年代的长篇小说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文化思考。不仅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倾向 ,同时也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重构意向。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对于自身历史的追寻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回归本源的渴望,是逃避此在的畏怯,还是拒斥未来的固执?贾平凹以他的小说《高老庄》向我们透露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个体对其历史的追寻是一场希望与绝望永恒的对决,因为对决,个体才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永恒,追寻才更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  相似文献   

4.
精神的故乡     
尤今 《社区》2009,(5):9-9
每回在报上读及某某或某某“衣锦还乡”,心里总有无限感动。照片里,村民夹道欢迎,“衣锦还乡”的那个人,灿烂的笑意由心坎深处一直泛滥到眉眼鼻唇处,一张脸,亮得像阳光。  相似文献   

5.
:《高老庄》中的几个主要人物 ,分别代表了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并分别体现了这些文化的力量和弱点 ;他们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了这些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碰撞、交融及其命运走向。表现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相结合 ,会使民间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力量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倡导并实践一种局部、细节上生活流式的写实和宏观上“意象”张扬的小说写法,典型地体现在以《高老庄》为代表的几部长篇小说中,但是在《秦腔》中,“意象”衰减了,这源于贾平凹面对当下乡村现实时的迷惘和彷徨。《秦腔》削减了“意象”,却继续发扬了那种呈现式的生活流写实手法,这种写实手法在艺术上坚持了作者对浑朴苍茫之境的一贯追求,并渗透了贾平凹个人的生命体验,写出了一种面对故乡消逝时的超越性的悲哀,这是《秦腔》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老庄》,以一种新旧混搭的妻妾话语,叙述了省城大学教授高子路回乡祭父,与其乡村前妻菊娃、省城后妻西夏的身份纠葛.高老庄人妻妾话语的复活以及西夏等人的不平常遭遇,表明当下中国城乡大部分女性依然难逃第二性的宿命,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相比,精神现代化的道路更为漫长与崎岖,近乎生活原态地呈现这一现象,正是《高老庄》与众不同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现代作家的故乡记忆与文学的精神还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现代作家的故乡记忆作为一种生命体验,凝聚着生命对过去的回忆和向往,从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因和经验资源。颠沛流离的生活现实,使故乡的回忆变得清晰和温暖,创作于是成为一种对故乡的怀念和精神还乡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农村的未来其实是农村现实状况发展的一种可能。任何农村人的行为都对农村未来有影响。《荒地村》的农民面对收缴村提留等款项已经难以为继,于是违背合同法,强行实现再次土改。减缓的暂时压力,却换来更复杂的局面。农村的人们面临外来和内部的双重压力。借着压力,农民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作品书写了一种可能,完全以农民自身的力量解决自身的问题,恐怕是农民解放征途上最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他者”的浮沉:评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平凹新作《高兴》塑造了一个具有新质的农民形象——刘高兴。他自觉认同城市,却遭到城市中国的拒绝。“垃圾伴生物”是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国”存在的隐喻性描述,无论是表层话语还是深层文化结构,刘高兴都是“城市中国”的他者。“最丑,也最俗”的五富是乡土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刘高兴作为城市的“先适者”,自觉地带领“五富们”进入城市生活之中。刘高兴追求的不是个体解放,而是一个群体的解放问题。拒绝个体超脱、追求群体解放的刘高兴形象使当代底层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揭示贾平凹对当代乡土中国农民整体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文学创作目的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创作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精神创造活动 ,因此 ,作家的创作活动 ,便是在写作目的制导下完成的。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目的 ,可以归结为 :为时代而写作、为平民而写作 ;写作在于自娱和娱人 ;意象创造在于尽意。由此可见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目的中 ,浸透的是一种艺术化的审美精神。这对于校正当代文学创作中过于政治功利化倾向 ,具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散文类型多样,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作家的兴致和情趣.这种独特情致源于作家"残月"情结制导下的体验.他的思维基质是感应思维,一种源于商州民间信仰文化的濡 染的,与"灵--实"关系选择密切相关的审美认知方式.童年时残缺的家庭生活,困苦的山地环境和成名后身体与生活的不适,构成了贾平凹的"残月"情结.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散文,以情感的纯净、意境的空灵、语言的古朴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散文的审美因素主要源于作者对自然、对人类、对生活的纯真、诚挚的热爱,源于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4.
乡土作家的咏唱——论贾平凹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是当代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在诸多乡土小说中,作家饱含深情地歌赞了乡土神奇、美丽的地域景观,充满执着地张扬着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们健康、优美、高尚的爱情婚姻道德观念与仁义、正直、坚韧、富于血性的侠义行为.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是当代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是发展的,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小说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这造成了阅读效果上的独特与生动,同时也导致了言说上的含混、朦胧与多义。从道家文化角度对其作品中的道士、隐士形象进行解读。从而柄示作者创作思雏的深层内蕴,即运用道士、隐士作为象征性符号,传达出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关注,以厦对现代人们惶惑心态的独特性思考与焦虑。  相似文献   

17.
18.
空灵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源自道家的“虚”。“虚”对贾平凹的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空灵这一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9.
家园之思--论贾平凹90年代之后的乡村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后系列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三部乡村叙事.三部作品在言说作家的"失家之痛"的基础上,进而对家园之失有所思.作者对乡村的观照眼光也明显有所改变,包含着更为深沉的理性内涵.而这也决定着他新的乡村发现.总体来看,这些长篇乡村叙事中所寄寓的家园之思,体现为无望的抗争、微茫的建构和怀念和谐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贾平凹创作中“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不同层面的浅要分析 ,发现言说主体表露出“思”对于“象”欲超越而不得的焦虑 ,并企图对这一现象进行必要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