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女性的风格》发表于《学生导报》1947年第26、27、28、29四期合刊,未收入《冰心全集》和《冰心文选.佚文卷》,系冰心佚文。培良的《冰心胡说些什么?》发表于《狂飙》1926年第12期;宋汉濯的《冰心女士的作品及其批判》,发表于《文艺月刊》1936年第9卷第2期。此二文未收入《冰心研究资料.研究资料目录索引》。文章对其来龙去脉作了客观的说明,对培良文的偏颇作了分析,对宋文的论说作了补充与阐述。该则佚文与两篇研究资料当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  相似文献   

2.
<正> 冰心,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沈从文曾经这样概括过这位女散文家成名之后的影响:“冰心女士的作品,以一种奇迹的模样出现,生着翅膀,飞到各个青年男女的心上去,成为无数欢乐的恩物,冰心女士的名字,也成为无人不知的名字了。”“五四”时期,从冰心的名字第一次在《晨报》副刊上出现,她便成为文坛上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她以连续发表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问题小说初露头角,以抒情组诗《繁星》、《春水》获得了新诗人的声誉,几乎是同时,她又以《往事》和《寄小读者》为总  相似文献   

3.
一、一种背反:中国新文化形态的异质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这一运动亦被称为新文化运动,它在一种广阔的背景下推动了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雄风对于当时的鲁迅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几首诗,并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19年又发表了《孔乙己》和《药》。继鲁迅之后,叶绍钧、冰心、凌叔华、落。华生等,相继发表了白话文小说,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成功地作了文学造像。然而,不要说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运动,就是声势浩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迅书信中,有时还出现“某×”之类的字样,情况不一,有的是忘其姓名,遂用“某君”代之;有的故隐其姓名,遂用“某公”代之。鲁迅在二九二一年七月十三日致周作人信(《鲁迅书信集》误署八月十三日)中说:“《时事新报》有某君(忘其名)一文,大骂自然主义而欣幸中国已有象征主义作品之发生。然而他之所谓象征作品者,曰冰心女士的《超人》、《月光》,叶  相似文献   

5.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实力的作家,她以写“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又以开启“小诗”风潮而声威大振。然而她成就最高的还是散文,冰心自己也说“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本文试就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略陈管见。真:注重写实与感情真挚20世纪20年代冰心创作了一大批散文,这些作品主要包括《笑》、《往事(一)》、《往事(二)》和《寄小读者》等,这些散文“意在言外,言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郁达夫语),风格独特,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被人们称为“冰心体”。“冰心体”散文的特色有诸多方面,“求真”则是“冰心体…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中,冰心是惟一一位受到特别关注的女作家。以茅盾为代表的编选者在确立新文学“关注现实,提出问题”的创作传统、赋予新文学历史合法性的过程中,选择冰心的“问题小说”进入这部“经典”,对其提出问题的社会意义给予肯定;与此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对冰心小说所体现的具有女性性别内涵的社会问题思考做出了贬抑。该书的编选,对构建和彰显以男性为主导的新文学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此间女性历史和自我的双重主体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遮蔽。  相似文献   

7.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活跃在二、三十年代 ,曾与冰心、丁玲齐名 ,是“新闺秀派”的代表人物 ,近年来学界对她的研究成果不断。本文试从影响研究的角度 ,论证契诃夫对她成名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 192 5年是凌叔华小说创作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年。 1月 10日《现代评论》发表了她的成名作《酒后》 ;周作人与鲁迅分别在《京报副刊》和《语丝》上著文评论此文 ;著名喜剧作家丁西林将《酒后》改编为同名独幕剧。① 一时间模仿者甚众 ,以至形成了名噪一时的“酒后派”。② 良好的开端催发了凌叔华旺盛的创作热情 ,仅此一年她就…  相似文献   

8.
冰心是一位爱写“爱”的作家。她的《寄小读者》,笔触细腻,感情缠绵,在当时曾打动不少读者的心。但由于生活的局限,作家在当时描写歌颂的不过是“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序》),因而作品的社会价值受到一定的影响。解放后,随着生活环境和世界观的变化,作家“爱”的内容有了质的不同,即由小资产阶级的“人类之爱”变为无产阶级的阶级之爱。一九五七年写的《小橘灯》,就是一篇充满  相似文献   

9.
清末,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力倡“小说界革命”,遗憾的是少有成功的实践;继而盛行的“谴责小说”,着力暴露官场的腐败和世态的丑恶,但未切中封建制度的本质和要害;而泛滥民国初的“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则已堕入末流。无论是“谴责”小说,还是“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都与现代小说有相当距离。一九一七年,陈衡哲在胡适编辑的《留美学生季报》发表了处女作《一日》,其思想和技巧已初具现代小说雏形,可谓用现代白话创作短篇小说的最早尝试。胡适在陈衡哲短篇集《小雨点·序》中写道:“当我们还在讨论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指陈衡哲)却已开始用白话做文章了。《一日》便是文学  相似文献   

10.
<正> 自从茹志鹃写了《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发表《布礼》、《蝴蝶》、《春之声》等小说以来,大批中青年作家纷纷打破传统的故事体小说的结构方法,竞用新法。有些论者也提出要打破原有的小说概念,主张小说可以“非情节化”、“非典型形象化”。这些是属于小说文体范畴的问题,本文打算从文体流变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萧红小说的“花瓣式”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红是继冰心、丁玲之后的又一位现代著名女作家,她坎坷的人生际通、鲜明的创作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关注,尤以小说“花瓣式”结构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史上独呈异彩。从传统的艺术观来看,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早在18世纪,莱辛便在《拉奥孔》中论证:“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传统艺术也证明了这一点。而现代小说运用时空交叉和时空倒置的方法,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时间顺序,展露了追求空间化效果的趋势。萧红两部主要的小说的结构就曾引起人们广泛…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有好几篇文章众口一词认定: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是写于1911年,发表于1913年的文言小说《怀旧》(收于《集外集拾遗》)。为什么真正应当属于“第一篇”,而又早于《怀旧》八年创作的《斯巴达之魂》(收入《集外集》)却被人们忽视了呢?这可能首先是因为鲁迅在1934年5月6日在致杨霁云的  相似文献   

13.
一字之趣     
一字社论 1968年4月,美国《明星晚报》就约翰逊竞选总统失败发表了一篇题为《约翰逊认输》的社论,全文仅有一字;“妙”。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报纸的态度,真是耐人寻味。 一字小说 1984年,美国一记者写了一篇内容只有一个“网”字的小说,揭示了美国错综复杂,形似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与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杨剑龙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的冰心,她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1935年阿英就在《谢冰心小品·序》中明确指出:“……无疑的,在她的作品中,也还有基督教思想的血液存在,...  相似文献   

15.
1907年发表在《小说林》期刊上的《小说小话》,是一篇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著名小说论文,一向为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者们所重视。然而,该文的作者是谁,说法却不一。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1980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选录了《小说小话》,题下所标作者为“梁启超”,末后注明选自中华书局出版的《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卷四。查阿英同志编的此书,收了《小说小话》全文,但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超人形象,他是作家超人英雄观的显现。马丁·伊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伦敦的超人英雄观:他的超人是野性的,是复杂矛盾的,是追求完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往往植根于具体作品的批评之中。明代各具特色的“四大奇书”,就为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四条不同的道路。其中《金瓶梅》一书,从明末《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的评点(以下简称《新刻》),到清代的张竹坡,再到现代的鲁迅,都称之为“世情书”。它不同于《三国》描写古代的帝王将相、兴废争战,也有别于《水浒》刻划超人的英雄豪杰、刀光剑影,更大异于《西游》虚设奇幻的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作家”方方在当代作家特别是女作家中,应当算是一个不断把握又不断超越自己的人。1986年发表《白梦》以后,其小说风格发生了改变,愈来愈变得沉潜、冷峻和深远。《白梦》、《白雾》、《白驹》这三部中篇的发表,评论界开始注意到方方对生活“原生态”的写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微言大义——重读《狂人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表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非常特殊的小说。它是鲁迅沉默多年之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小说的发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以一个狂人的形象诞生的,也标志着中国小说叙述开始从“无我”向  相似文献   

20.
从杜堇的《水浒人物全图》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八年第一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从水浒戏和水浒叶子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这篇文章的结论是:“《水浒传》小说的产生最早也不得早于成化前期。”当时我提出《水浒传》小说成书“不得早于成化前期”这个结论是留有余地的。明代人陆容记载水浒叶子的笔记《菽园杂记》最后一条标明的时间是弘治甲寅,即弘治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