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再雄 《阴山学刊》2003,16(2):49-51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中心内容之一。在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基础上 ,从句法的时间顺序象似性 ,句法的行为感知顺序象似性等方面对句法象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顺序象似性进行探讨 ,可发现句序在很大程度上与时序、动作次序和感知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象似性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本文通过对英汉句法在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以及数量象似性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汉语是一种象似度很高的语言,这为我们进行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汉英互译过程中,译者应具备象似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孙书杰 《殷都学刊》2010,31(2):95-97
本文简要分析了"N1+V得+N2+VP"句式歧义产生的原因、条件,并提出分化歧义的手段。最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种歧义句式的可接受度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4.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据性和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是现代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基础,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说则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语言符号是否具有任意性一直是语言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近年来出现了因为语言符号同时存在象似性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质疑甚至排斥的趋势。从语言符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入手,认为语言符号既是任意的也是有理据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三分谓宾动词的基础上,考察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间的一种重要认知动因:距离象似性。文章分三部分展开:(一)距离象似性和谓宾动词;(二)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间的语义距离;(三)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间的句法距离。文末有个小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三分谓宾动词的基础上,考察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间的一种重要认知动因:距离象似性.文章分三部分展开:(一)距离象似性和谓宾动词;(二)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闻的语义距离;(三)谓宾动词和谓宾之闻的句法距离.文末有个小结.  相似文献   

7.
词语的声调不仅是区别意义的手段,而是与词语所表达的意义有关。声调的高低、长短、发声力度的强弱都与词语所指事物的形状、形态、质地、程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意义在声调中的分布一定呈现互补性。声调在本质上并不是简单的别义标记,而是汉语使用者在语言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语言实际,利用声调自身特征以及声调对于词语语音及发音过程的影响,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模拟自然事物特征的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据性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史的视角,回顾古代中国、古希腊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皮尔斯的象似性观点以及洪堡特的理据论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据性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但任意性是第一性的,在其共同作用下,支配着语言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必须超越局限,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理解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郭淑伟 《学术探索》2012,(3):149-15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它也是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途径,重新定义了隐喻跨域识解的本质特征,认为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体验哲学作为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观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0.
阐述通感隐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系统的分析作为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异同,认识到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的认知思维方式。通过以诗歌为语料,深入分析通感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迎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努力迫切需要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为此 ,近年来 ,国内外的一些有识之士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广泛关注 ,但是 ,总的来说 ,尚缺乏论证的全面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而李靖宇教授的新著《大开放与大发展——— 2 1世纪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对策研究》一书 ,可以说是全面系统地论证了邓小平关于大开放战略思想体系与 2 1世纪中国大发展战略对策的学术创新力作。作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分 6编共2 0章…  相似文献   

12.
刘熙载的书品人品论——从"狂狷"、"乡愿"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是清朝中叶后期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及书法批评家,其书论收在《艺概.书概》及《游艺约言》之中。刘熙载论书极重人品,并据人品为书法立品,“狂狷”和“乡愿”即其中的二品;他仰慕圣贤,心仪“狂狷”,痛斥“乡愿”,从而构成了其书品人品论的梯级。他的“书如其人”论旨在劝人坚持操守,“迁善”、“改过”。  相似文献   

13.
向志学 《江汉论坛》2004,4(7):73-78
吴于厪通过"世界史观"论文和"重大历史运动"论文,为后人留下一个既具有理论张本,又进行了具体概述的"新编"宏观史学"的雏型样版.拨开了长期以来研究世界史的迷雾,清晰地表述了世界史新观念,使我国世界史的研究进入独立思考阶段,称得上世界史学科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4.
有关Being的讨论是近年来西方哲学尤其是希腊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遗憾的是学者们多只讨论古典希腊的Being问题 ,极少涉猎晚期希腊和早期基督教交错的重要历史时期。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晚期希腊哲学中Being与hypostasis关系的演变 ,论述了Being语义学走向及其与晚期希腊、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贯穿中华文化几千年,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强化和弘扬传统荣辱观的积极作用,目的就是要促进全民族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16.
关于对人的"心智"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中世纪经院学派的语法学家,到近代的理性主义语言学派,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在当代,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无疑是乔姆斯基首创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乔姆斯基发挥了笛卡尔关于"固有结构"的思想以及洪堡特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重新提出了研究语言普遍现象的问题.生成语法不局限于对个别语言的研究,而是要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换句话说,它不是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弄清楚人的认知系统、思维规律和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怡 《江汉论坛》2005,(1):112-115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历史先天性联系之特性,又表现了传统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些年里,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涉猎到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无论是文化传统本身的文学整体辨析,还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探寻,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知。这使得文学史不断被重写,作为文本的作品被重读,大大扩展了文学生成的新资源。有鉴于此,本栏目特邀请杨洪承、李怡、何锡章、谭桂林、王彬彬等五位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问题发言,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部崛起"与湖北"十一五"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作为中部工农业大省,曾是国家"一五"至"六五"期间的投资重点,"七五"至今则是国家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在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地位举足轻重,或者说在"中部崛起"中担纲唱"重头戏"的角色.因此,湖北"十一五"发展对实现"中部崛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顾卫民 《社会科学》2007,2(2):179-183
《磐石杂志》为1930年代初期中国天主教会中的一份重要刊物,它由北京辅仁大学中华公教青年会支部创办,旨在介绍中西文化及宗教事业调查研究,兼及社会新闻。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引发中国天主教会内部爱国人士的民族感情和救亡热忱。《磐石杂志》1934年第2卷第5期“公教与爱国”专号的主要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教会中人士对“国难”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对见义勇为仅作道德评价是不够的,应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评价。然而,尽管我国目前的法律 对见义勇为作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但仍存在着不足,所以,应完善立法,提高对见义勇为的物质性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