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箐脚村苗族边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较大规模的跨国流动表明,跨国民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不稳定特征。国家认同的构建基点在国家与边民的持续对话中正在从政治转向经济方面,并日益明显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当代跨国流动方式与国家认同性质、要素、结构的深刻改变,都要求开创与之适应的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富有弹性的国家认同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2.
民族认同的象征──湖北苗族的语言使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雪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湖北苗语以宣恩小茅坡营苗语为代表,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湘西方言中的西部土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在使用上具有重视内部交流和传承;兼语的开放性及沉重的语言自卑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苗族民族认同的层级论——对苗族“蒙人”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凤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研究与国家政治关注的问题。苗族蒙人的民族、国家认同的分层表现为一家人、仪式群、同一个火塘的弟兄、同姓、同为苗族的蒙人、同为苗族及对中国祖国的认同,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认同标准,其情感指向也有所不同。民族认同的归结点是血统的认同和祖根的回归,而苗族蒙人的血统是中国人,祖根的回归点是中国。因此对中国国家的认同是苗族蒙人最高级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决策有着科学的依据,那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取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和以生产力作为根本尺度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决策的鲜明特点,即实践性、时代性、务实性和科学性。这是邓正确决策的基础和保证。对我们今天进行正确决策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谭必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3)
中国少数民族在国家认同上有着久远的历史基础.但由于长期处于弱势族群,加上历史上各个政府对少数民族实施歧视政策,湘西苗族在自己的民族发展史上形成了对国家认同的两种图景,一种是积极图景、一种是消极图景.这两种图景成为当代苗族国家认同的基础.其中的积极图景推动苗族人民在新中国积极加入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工作,但是消极图景也成为普通百姓处理一些纠纷的依据,成为各种突发性事件的诱因. 相似文献
6.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芦笙与芦笙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并独具特色。苗族芦笙舞具有专业性、审美性、艺术性等特点,应当注意保护、抢救濒危的苗族芦笙舞。 相似文献
7.
东干是跨国境遇下多元族群文化对话语境下的命名,而基于既定资源之原生根据的民族认同仍然受到文化主体的自觉看守与发展,因此,东干是回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马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3,(2)
对于跨国文化圈共同体认同模式的探讨,主要基于现代社会族群迁移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特点和新形态,即群体的社会生活跨越了原有的族群边界;群体的行为受到不同国家政权的支配;群体基于血缘、语言和宗教等方面的认同发生混合和交叉,以及群体面临纷繁复杂的资源竞争环境等等.诸如此类跨国界、跨文化的族群迁移和流动,虽然还不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然而在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开放省市,业已对当地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义乌穆斯林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国文化圈共同体模式的群体现象,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杨茂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6):131-134
从研究苗族的中华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苗族与中华认同、国家认同的基本情况和苗族与中华认同、国家认同的依据三个方面阐述了苗族在振兴中华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荣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四川省、重庆市的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他们的文化与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有密切关系。传说中的“三苗”和“盘瓠”部落及巴氏建立的廪君国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的踪迹。苗族人民的文化有独特的内涵,他们住“吊脚楼”、善酿酒、崇拜祖先,重视亲族,保留有古老的多种崇拜及丰富多彩的婚丧习俗……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苗族哭嫁歌及婚姻礼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茜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4):35-36
苗族的哭嫁歌不多,但是却反映出苗族的婚姻礼俗的特点。本文认为,苗族的哭嫁歌是受汉族哭嫁歌的影响而产生的,然而,苗族的哭嫁歌与他们的婚姻礼俗却有着明显的矛盾,这个矛盾乃是了解苗族婚姻礼俗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黄秀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6):155-162
苗族支系蒙人在世界范围内的迁徙流散,考其根源,与清代早期的国家疆域建构不无关系。在17-18世纪的清代,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疆域成倍增长,既是此时期清王朝面对西方殖民势力扩张所做的应激式反映,也是清王朝对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非汉族群实施中国化的结果。在对西南边疆族群推行中国化的过程中,武力征伐与文化教化成为清政府同时使用的策略。武力征服手段主要针对湘黔交界地区从未被教化过的“生苗”,直接导致后来该区域两次大的“苗乱”发生。“苗乱”被清政府镇压后,湘黔苗疆的部分苗族向更西部的广西西北部与云南东南部迁徙。他们的到来,迫使早先居住在此地的苗族另一支系蒙人越过中越、中老边界,向越南与老挝北部地区迁徙并定居,开启18世纪以来苗族支系蒙人国际迁徙流散之先声。 相似文献
13.
田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4):122-128
湘西巴代扎系统的民间信仰尊崇张赵二郎为启教祖师,信奉三元法主、家先等神祗以及一些地方神,在仪式中主要使用牛角、竹卦、师刀、牌带等法器,最重要的法事是还傩愿。这些都是梅山教的重要特征,因此湘西巴代扎系统的信仰实为梅山教,或曰湘西的苗传道教,其传入湘西的时间大约为元末明初。 相似文献
14.
范生姣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4):17-20,29
本文着重从衣着头式、稻作文化、婚育习俗、丧葬习俗、节庆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层面、多角度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的苗族习俗进行综合的概述,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一社区的更加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李廷贵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53-55
苗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非常丰富,物质文化中生产文化的历史也最悠久,其中以屈家岭文化最具代表性。苗族历史上曾有过五次大迁徙,每次迁徙到一个新区域,都艰苦奋斗,勤劳耕作,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为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苗族家庭教育的内容--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干塘寨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5):23-25
苗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很有特点,对它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苗族家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据此,可以为促进苗族乃至整个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本文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干塘寨为研究个索,经过实地调查采访,探讨了苗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翁家烈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3):1-3
苗族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入住贵州,给贵州输入了新的民族成分,为贵州增添了规模庞大的劳动生力军,为贵州山区的开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而广泛的历史性贡献。苗族迁入贵州,有其独自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