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动物是所有权的客体而非主体,对所有权的承认包含着对于主体支配物之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只有通过对物的占有和所有,主体的人格才得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动物作为所有权的客体,其本质就是被主体控制、支配的对象,对动物从占有到所有的法律变迁,就是将动物作为人的手段在法律上的承认和强化.  相似文献   

2.
情绪是某种情境的生成物,它同人的身体反映共同构成小说的情绪结构。贝娄作为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以后美国最富代表性的作家,抓住美国文明的深层因素并深刻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悲喜情绪。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有着充分的自我意识,他们都有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方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极其尴尬,因此总是处于狂躁、焦虑、惊恐等情绪状态。他们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同社会固有的观念进行较量,并且以自身的情绪作为渲泄口,他们拼命地挣扎但愈挣扎愈显得他们滑稽,愈显得渺小和无能,愈显得凝重。轻松的沉重,含泪的微笑,双重情绪因素共同支配着人物,使人物在欢腾中走进黑暗,在黑暗中期盼着光明。  相似文献   

3.
"认知疲倦"(cognitive fatigue)是指个体在对各种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时引起的劳累、疲乏、困倦等主观体验。认知疲倦的内在核心成分是认知功能弱化,它主要包含感知疲倦、注意疲倦、记忆疲倦、思维疲倦、想象疲倦这五个成分,认知情绪消极、认知意志薄弱和认知行为退缩是认知疲倦的外显的、重要的成分。认知行为退缩是认知疲倦的直接结果。认知功能弱化往往伴随着认知情绪消极和认知意志薄弱,直接导致认知行为退缩。而认知情绪消极、认知意志薄弱和认知行为退缩则直接加剧认知功能的弱化。认知情绪消极和认知意志薄弱可以直接引起认知行为退缩,而认知行为退缩往往伴随着认知情绪消极和认识意志薄弱。认知情绪消极和认知意志薄弱是相互引起的关系,这两者相生相伴。认知行为退缩往往伴随着认知行为消极和认知意志薄弱。认知疲倦产生的内在因素包括:记忆水平、个性特征、认知加工策略,外在因素包括:材料难度、材料数量、认知加工连续时间等。  相似文献   

4.
宽恕是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由消极转为积极的过程,是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认知和情绪是影响宽恕的重要因素,属于认知的有归因、后果严重性的程度的评估、道歉真诚度的感知、对以往伤害行为的沉思(RUMINATION);属于情感的有移情和情绪。认知和情感的因素需要做更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清晰宽恕的心理机制。认知和情感在影响宽恕的时候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自我与社会的统合,"由社会知觉、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三大维度构成。网络文学,以其有异于传统文学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去反映社会,从其作品中较明显地折射出创作主体在统合人格方面存在着特殊性:在社会知觉上,存在有负性情绪引致的社会认知的偏差及归因偏差;在社会交往上,突出地体现出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和情境控制原则;在社会适应上,其创作动机及创作题材都显示出其较弱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网络创作主体应注重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的健康人格品位。  相似文献   

6.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是广泛而普遍的。从语篇生成的视角,探讨"情绪―认知"机制对语篇特定内容的制约作用,语篇对真实世界的反映往往经过情绪对认知的作用而受到某种程度的"过滤"与"染色"。其最直接的表现是语篇中反映出来的感知世界,在情绪对注意选择性的干预和对知觉的"歪曲"下,具有特定的突显。其具体表现被归纳为三种规律,即适宜律、可控律和抑制律,前两者侧重知觉印象的效果,而后者则强调主体知觉的动觉过程。  相似文献   

7.
编辑选择的过程是编辑主体在一定编辑思想支配下,通过对客体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品牌价值、媒体的经济收益作出综合的评估,当总体价值大于或等于编辑选择的心理临界值时,客体才可能被选用。编辑选择的审读心理的变化也时刻影响着编辑的审读情绪。因此,编辑需要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建立相应的心理准备机制,调节好编辑工作情绪。  相似文献   

8.
元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本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为出发点,从自我认知、情绪调控,学习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论述了元认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写作主体从素养到能力的建构需要机制转化,即主要是学习过程的转化和写作过程的转化;写作主体能力系统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因为是思维支配着写作主体由理论回到实践,并且指挥着写作活动的整个过程;写作主体建构自己的思维能力,要广泛收集各种有效信息,恰当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努力开拓个体思维空间,经常使用多种思维方法,还要不断地寻找自我、发现自我。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从网络传播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网络异化时网络情绪传播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情绪传播主体意识退化,网络情绪信息复杂化,网络情绪感知与体验层次化,网络情绪表达与评价随意化,网络情绪调节与控制因难化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摄影术诞生已经150多年了.摄影作为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个从大洋彼岸传来的,用机械纪实,用光线作画的技术,后来之所以能升华为一门艺术,是人的审美态度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正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照相机是机械的,但支配照相机的人却是有生命的.正因为人的审美态度对机器起着支配作用,摄影才能成为艺术.”可见,摄影自跨入艺术殿堂起,就与审美,就与美学结下不解之缘.多年以来,人们从摄影术的诞生地,从西方美学的土壤中寻觅着摄影艺术的审美感知,呼唤着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认知和情绪相互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学者关于认知与情绪的关系以及在情绪的产生中是否需要以认知为中介等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新近提出的MEM理论较好的解决了这种分歧.关于情绪状态对认知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记忆领域,基本上是沿两条路线展开的一是心境依存记忆,另一是心境一致记忆.  相似文献   

13.
文章构建了以服务失误为自变量,顾客感知损失、负面情绪、抱怨倾向与重购意愿为因变量,关系类型为调节变量的概念模型.实证分析表明:信任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顾客的负面情绪和抱怨倾向,增强其重购意愿;服务失误本身严重性对顾客感知功利损失的影响大于服务员处理失误时负面情绪对功利损失的影响,但服务员处理失误时的负面情绪对顾客感知象征损失的影响又大于服务失误本身严重性对象征损失的影响;另外,信任关系下的顾客感知损失更倾向于象征损失,而偶遇关系下顾客感知损失更倾向于功利损失.  相似文献   

14.
核心情绪是一种处于基层意识中、先于初级情绪而存在的基础状态,可以通过效价与唤醒两个维度描述。在此基础状态上,卷入认知过程,逐渐展延为鲜明的具体情绪,而核心情绪则是具体情绪的出发点。它感情、情绪、心境以及意识有相似之处,但却不同。从其神经机制可以看出,核心情绪也执行部分认知功能,由此也提供了探讨情绪与认知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国内已有的二语朗读研究主要从音系的物理特性和二语习得中介语的角度来探讨学习者音系发展水平,却忽略了言语感知和输出对二语朗读发展水平的作用。研究表明,学习者是二语朗读的主体,二语朗读受到发青器官、认知水平和母语感知方式的制约;二语朗读在语音感知、情感感知和概念感知方面与母语者存在差别。二语朗读的本质是生理和认知的体验性,这一特性正是二语朗读听读说叠加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讨论一般意义上的基本语句形式对主体认知的作用即心理功能:①句式不同影响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方式;②句式不同影响主体对客体的注意域;③句式不同主体对客体的感知特性也不一样。分析语句形式产生的言语链锁力所形成的"言语内操作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课程参与度是衡量本科生教育质量的过程性指标,明确课程参与度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提高本科生课程参与度提供参考。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两维五要素的课程参与度构成模型,其中个体参与维度包括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环境感知维度包括课程内环境感知和课程外环境感知,各要素间及各维度间的交互作用动态揭示了课程参与度的构成机理。基于课程参与度构成模型进一步构建了课程参与度影响因素模型,认知内驱力、认知负荷、高阶思维等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度;学习满意度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等影响着学习者的情感参与度,笔记、讨论、实践等影响着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度;课程资源媒介、学习氛围、学习活动等影响着学习者对课堂内环境的感知;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着学习者对课堂外环境的感知。各影响因素间及各维度间的交互作用动态影响着课程参与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情绪和注意的关系是情绪与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关于情绪和注意的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为传统观点,认为情绪加工是自动化的并且不依赖于注意资源;另一种为竞争的观点,认为情绪和注意加工之间存在着对注意资源的竞争,情绪加工依赖于注意资源。两种观点争论的实质在于情绪加工是否依赖于注意。当前两种观点已从对立逐渐走向整合:一方面在认知加工早期,情绪刺激可以自动捕获注意,遵循自动化理论;另一方面,在认知加工晚期及认知负荷极大的情况下,情绪刺激和注意会竞争有限的注意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影响和支配音乐创作主体的心理因素有感知记忆、思维想像、审美体验、直觉感悟、实践意志等。考察和探究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 ,有助于创作主体对自己创作过程的了解 ,并为人们理解音乐这门艺术提供一个认识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的核心功能是修复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代理型合作关系.修复代理型合作关系既需要救济权利,还需要修复信任.修复信任的主要途径是同时进行认知干预和情绪干预.认知干预的主要方法是,在行政诉讼中将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作为共同被告,从而将民众的负面认知归因于违法乱纪的行政公务人员,为政府组织的公信力设立“防火墙”.情绪干预的主要方法是,在行政诉讼中增设赔礼道歉判决作为一种辅助判决方式,以降低受害人的负面情绪水平,为修复信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