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而广泛传播,其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在近代中国,莎士比亚是介绍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尽管其作品随着中国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文学领域跌宕起伏,但人们对他及其作品的认识仍是步步深入并且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把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与中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平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综述,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不同于西方的审美特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论莎士比亚对现代英语的影响和贡献吴念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杰出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同时,莎士比亚也是位出类拔萃的语言大师。他生活的时代英语正处在一个发展和丰富的重要阶段,此时英语刚走出中古时期迈入到早期现代英语不久,又正值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深入到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层,从人物语言中探讨莎士比亚对戏剧创作的理论。因为莎士比亚本人没有留下任何理论著作,要寻找他的文艺理论无疑是一项既迫切而又困难的工作。作者运用整体阐释学的方法从剧本、演员技巧、舞台、戏剧语言等几个方面寻找莎翁的戏剧理论,并由此证明莎士比亚不仅是戏剧作家,也是戏剧理论家。  相似文献   

5.
论莎士比亚及其人文主义思想──纪念莎士比亚诞生430周年朱达,朱文振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作家;在他以前,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乔叟(1340?-1400)也难以与他平起平坐;在他以后,迄今为止,在英国作家中也还没有哪一位作家的成就能...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在后殖民批评中被看作是殖民主义寓言,其中普洛士帕罗和卡力班分别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象征.这个批评视角的形成与加勒比海地区原殖民地作家对<暴风雨>所进行的解读和挪用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文章一方面从加勒比海地区作家莱明、雷塔马、塞萨尔等人的作品中,看殖民地作家在反抗殖民主义、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如何对<暴风雨>和西方学者的研究加以挪用,另一方面回到莎士比亚原著,寻找使挪用成为可能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茅盾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以下简称莎评)是中国初期莎评的重要界碑.茅盾从人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层面论及了莎士比亚,但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价值的看重最能体现他的莎评的特色.他首次借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将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译文的方式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术语及其内涵,对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基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对莎士比亚完全现实化的接受与评论,直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他的莎评的现实主义倾向性,既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使然,又与他本人的价值理念密不可分.茅盾并非一开始就推崇莎士比亚,他对莎士比亚的认知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莎士比亚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得以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8.
该文探讨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英国文学如何在文学思想、题材、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影响郭沫若;郭沫若又怎样学习莎士比亚、雪莱、约翰·沁孤、高尔斯华绥等作家的文艺思想和艺术创作的长处,加以创造性的融铸,形成自己独具的艺术个性和风格;郭沫若的文艺思想与创作,同英国文学有何渊源关系等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论述,为世界文学走进中国,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被称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其悲剧创作的思想蕴涵极其丰富。本文从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社会思想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探讨,深层次挖掘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社会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究竟使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莎士比亚究竟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浪漫主义作家?这些问题是历代中外“莎评”中颇有争议的论题,也是有意义的课题。探讨莎士比亚的创作方法,不仅对深入研究莎氏及其作品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戚鸿才同志在《莎士比亚是现实主义作家吗?》(载《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83年第二期)一文中,对苏联和国内有关论著所说莎氏“剧作达到了当时欧洲现实主义的高峰”和“奠定了他的现实主义基础”之类的提法,提出了异议,并认定莎氏的“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戚文指出了莎氏作品中具有的浪漫主义因素,值得赞许,读后颇受启发。但同时又感到戚文断然把莎氏的基本倾向确定为浪漫主义,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里仅就莎氏作品的创作方法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戚鸿才同志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1.
冯时可是晚明松江文坛著名学者、诗人。冯氏勤于耕耘,富于著述,仅诗作即达二千余首。然其生平、著述至今语焉不详,后人对其诗文创作褒贬不一,誉之者称其为诗坛“中兴五子”之一,为天子养士气、生士色,于世运功莫大焉;抑之者指其卑靡蹿驳,无一赞语。文章对其生平、著述进行了详实地考辨,通过考辨指出,冯时可诗虽不能成家,但在吴中文坛仍是一位极具影响的诗文大家,甚至在晚明他也是一位较有影响的学者。其诗文创作是那个沧海桑田时代的形象注脚。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南都学坛》2009,29(2):51-54
作为初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儒"型士人,王勃在接受家族儒学传统影响时,又和昂扬蓬勃的时代风气相激荡,形成了特殊的入仕观,从而创作出具有豪迈激越风格的骈文作品,有效地变革了积年绮碎的文学风气。同时儒学在王勃失意时给予其精神力量,使其在坚守儒道时的作品具有慷慨悲壮的品格,因此"文儒"的身份特征和思想观念成为影响王勃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其豪迈激越和慷慨悲壮风格的交织则是"文儒"观念影响下的王勃创作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萨都剌是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百多首诗词,其中词作虽然不多,但颇有影响,以至后人推崇他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萨都剌诗词中出现的大量描写色彩的词语,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可谓是“诗中有画”。文章从萨都剌数量虽少但却充满色彩感的词作之中,初步探讨萨都剌作品的色彩艺术。  相似文献   

14.
读凡·高短暂的艺术生命,可以看到凡.高通过艺术实践,深切的体会到那些表面的美丽,并不是绘画的主要目标。他用自己的色彩打破了条条框框实现了色彩本质的解放,用自己的情感去绘画,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在现实与想象中释放出动感、绚丽的色彩,使艺术具有了更多的抽象因素,用自己的生命感动世人,创造了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在绘画中用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感应世界,为推动艺术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他的存在,绘画艺术更加有了生气,色彩艺术再次迸发新的真谛,为人们对色彩的进一步认识以及艺术实践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侯方域作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在明末清初的士林中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因参加顺治八年(1651)乡试一事,侯方域在人格与道德上遭到世人质疑和批判。另外,又因为《桃花扇》中的戏剧形象深入人心,后人对他的认识亦多有争议,而这种对其为人的偏见甚至还延及了对其诗文的客观评价。本文本着“了解之同情”的学术态度,通过解析侯方域的诗文作品,对其从归隐到应试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观照,从而尽可能地还原易代士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困境。  相似文献   

17.
刘辰翁是我国评点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其众多的评点作品中,杜诗评点影响较大。从表面上看,刘氏评点完全不同于诸家对杜诗的注解,是一种对其诗歌艺术和风格的探讨;往深层观察,刘辰翁的评点是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从而使评点作为一种批评形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对于该年度中国鲁迅研究的论文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有着特别的意义.本综述共分四大部分:关于鲁迅的综合研究;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鲁迅创作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专题研究;关于鲁迅与其它文学家的比较研究.在总体上显现出2006年度中国鲁迅研究的特点,并启示着未来中国鲁迅研究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王世贞在朝鲜的影响很大,多数朝鲜文人赞誉了他的理论和创作,肯定了他在文坛的领袖地位,将他作为学习和比较的对象。也有人指责他的复古和模拟,甚至认为其对朝鲜文坛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评论体现了朝鲜文人较高的鉴赏力和客观的批评态度,是对中国王世贞研究的补充和丰富。  相似文献   

20.
汤寿潜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和立宪派,其一生最大的政治诉求是实现君主立宪政体。1901年汤氏所著的《宪法古义》是近代中国最早宣传宪政主张的著述之一,但学界对其研究尚告阙如。本文重点考证了《宪法古义》的写作缘起及汤氏对宪法、民权的认识。汤氏的宪政思想以及表达方式虽有其局限性,但这是西政东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会通的化生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