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从2000年达成"清迈倡议"(CMI),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以货币置换与回购形式建立亚洲自己的金融早期预警系统,到2009年5月3日,东盟10国  相似文献   

2.
亚洲货币单位对东亚货币合作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说明了亚洲货币单位的编制背景、功能以及方法和结果,并指出了编制方法中的缺陷。通过模拟人民币单一钉住美元与单一钉住亚洲货币单位,我们发现钉住亚洲货币单位更有助于维护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稳定。通过钉住AMU,还能够借助国际金融市场为人民币合理定价和低成本规避汇率风险。在人民币在亚洲货币单位中占据较大权重、人民币与亚洲货币单位之间保持相对灵活的平价调整规则的前提下,人民币保持与亚洲货币单位的相对稳定将有助于推进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亚洲债券市场:战略构想与初步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区域金融合作的一部分,也是东亚贸易与投资等实体经济合作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东亚金融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消除美元化的不利影响;为中国融入亚洲,实现和平崛起提供战略契机;也为亚洲通过金融有序开放和渐进合作,实现区域金融稳定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由于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的房子买卖非常的好,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美国的一些大型的房地产公司与政府合作,形成了政府出资对于市民提供贷款,市民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和政府形成了借贷的关系。但是针对国家对市民借贷的贷款,也是由美国向世界的金融市场进行的借贷。这个是由于当时的房地产热,还有借贷的利率不是很高而引起的。但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加上国际利率的不断升高,还有美国的房地产不在想以外那么热,市民对于借款买的房子或者其他的物品,所用的金钱也是比较多的,因此产生了一种情况,就是市民无法偿还对于国家的贷款,因此产生的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美国的钱并不是自己国家的,也是想世界市场的一种借贷,而世界市场是各个国家的钱组成的,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这不但威胁到了美国自己的国家,而且使世界多数国家受到了伤害。面对着世界真在走向一个大市场的前提之下,美国的这个事情就给我国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我国如何面对世界这个大的市场和经济的银行,就是值得我们探讨了。  相似文献   

5.
论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可兑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尽管加入WTO并不直接对资本管制或资本和金融项目可兑换提出要求 ,但随着银行、保险等金融市场扩大开放 ,以及对外经济贸易联系的扩大 ,客观上要求放松管制 ,逐步推进资本和金融项目可兑换进程。本文在此背景下对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可兑换进行研究。本文对我国实现资本和金融项目可兑换的利弊进行比较 ,然后指出我国实现可兑换所带来的利益将远远超过其不利方面 ,进而提出实现资本和金融项目可兑换的条件、步骤和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6.
看胶东半岛城市群如何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静 《决策》2003,(8):48-49
  相似文献   

7.
从行为金融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央行干预、宏观经济基本面及微观个体异质性行为等决定因素的人民币汇率决定理论模型.基于这一模型,利用Unscented卡尔曼滤波方法,实证研究了汇改后人民币外汇市场上交易者的异质性行为特征及其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汇改后人民币外汇市场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交易者:持有回归预期的基本面分析者和持有推断预期的技术分析者,并且技术分析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明显高于基本面分析者.在汇改后的主要时期内,基本面分析者在外汇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2009年4月以后,外汇交易者对交易策略的选择陷入"迷茫"的状态.当2010年6月央行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技术分析者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噪音交易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正> 经济与金融全球化 金融一体化是广泛的金融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如今跨国银行迅速发展,业务网络遍布全球,在瞬息之间调动巨额资金。银行业务在不断适应国际化需要中日新月异,而形成了统一的国际规则,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标准成为全球金融体系风险管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亚芬 《决策与信息》2010,(10):170-171
我国区域经济管理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进行的,由于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存在,导致在经济发展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失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顺畅发展。本文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问题,认为地方政府需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其中区域政府合作是现有体制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在建立举措上指出:构建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必须要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合理的组织安排、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均衡的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期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相关政策以推动西部地区区域金融的发展,试图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期间,存款、贷款和金融相关比例均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其中,贷款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显著;但是其促进作用呈现递减规律,因此西部地区应继续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行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及货币政策等,继续完善以区域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郝路露 《决策探索》2014,(20):65-66
问题的提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古典学派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众多西方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摸索。尽管有学者指出部分研究过分夸大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积极而又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高连奎 《经理人》2012,(5):26-2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指出,中央统一思想打破金融垄断,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此前,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如何寻找中国金融改革的突破口?“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人民币国际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有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会倒逼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市场化、准入的市场化,以及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戴季宁 《决策》2006,(9):10-11
货币政策对总量调控的同时必然伴随着一个长期的结构调整,随着信贷规模的紧缩,信贷资金投放的区域分布必将出现一个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讨论多年的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出台和两会的召开而进入操作阶段。在全国两会期间的广东代表团开放日里,有记者问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深圳、惠州、东莞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广州、佛山也倡导同城化,  相似文献   

15.
林辉 《经理人》2008,(11):68-69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去年至今,已有不少鞋企关门歇业。有业内人士测算,保守估计倒闭鞋企的比率也高达30%。 百丽国际是逆境中强势发展的代表企业,根据其9月中旬发布的业绩报告:上半年,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收入为82.28亿元人民币,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51.31亿元,同比增长60.4%。  相似文献   

16.
许欢 《经营管理者》2011,(12):130+136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本文探讨了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基本原因,并结合已经运行十余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例分析了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影响。这对于拟建立的东盟"10+3"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最后提出我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广西“两区一带”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是推动广西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由于广西经济起步较晚,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中政府行为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对广西“两区一带”区域一体化政府合作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广西“两区一带”区域一体化政府合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环太湖地区作为特定的经济地理空间,是长三角的核心腹地。近年来,环太湖苏、锡、常、嘉、湖五市政府的合作呈加速推进趋势,区域一体化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还显严重滞后,迫切需要环太湖各地政府勇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合作的理念、路径、方式,更有效率地推进环太湖区域一体化进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认为金融科技是指借助移动互联、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方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安全化等手段把金融服务与应用场景紧密互联,实现金融服务提供者流动性、营利性、安全性等目标,满足金融服务需求者支付、融资、投资和交易等功能需求,并且促进金融服务向便利、便宜、普惠、安全等方向发展的综合金融活动总称.本研究从分析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及其所推动的金融创新入手,以金融服务三大业务流程为切入点,从支付与结算、信贷与融资、资产管理服务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此外,从监管理念变革、监管内容扩展、监管机制重构、监管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对金融监管进行思考.最后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