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人类社会的很长时期,许多思想家、哲学家从理论上对和谐社会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一步一步推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和谐社会建设才作为理论问题彰显出来,才真正开始逐渐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对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促进和保障发展权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促进和保障发展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发展权是参与和享有发展进程及其结果的权利。在此进程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充分实现。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是赶上世界迅猛发展潮流,大力发展国力和维护发展权的问题。”“比之生存权来说,发展权才是…  相似文献   

3.
秦楼月 《兰州学刊》2007,(12):40-42
文章在分析和谐社会、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从公有制方面进行调节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奠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从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入手使其反映和体现公有制的本质,奠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进而使这两个方面形成一种动态的、协调的新型关系,有效的实现两者的有机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引领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全面发展,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构架理念,其基本内涵经历了从自然哲学层面向精神哲学层面、再向社会哲学层面转变的过程。要将和谐的理念融入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去,同时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就必须确定一种模式,即法治型和谐社会,而要落实这种模式,就要确定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最高目标——和谐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作用的发挥是以政府的教育政策为前提的。只有建立了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系统才有可能发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单靠高等教育系统的自身行动来试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的想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能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优劣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谐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谐社会的现实存在性,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我国市场化改革存在的偏差,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共产党的领导等十个问题,需要认真探讨、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泉民 《江淮论坛》2007,6(4):10-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和谐的社会自然是一个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一个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不是直接影响这个社会的稳定的,只有在一些特定条件逐步递进并不断强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导致一个社会的不稳定;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就是社会中生活在各种不同组织中成员的和谐,当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了造成一个组织团结的机制、条件和过程的时候,我们就向和谐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表明,建设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当前广泛开展的和谐经济建设、和谐政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制度建设、和谐教育建设、和谐生态建设等既是建设和谐社会,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共产主义这一宏大叙事的尽头,马克思对人类本质复归的展望,其归宿和落脚点在于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谐社会场域下人的发展的外在表征以及人们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反思似乎难以回归到马克思关于人学观的理论逻辑。如何对这种实践逻辑进行科学阐释和解读将有效地克服和消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曲解,进而有效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岩 《江苏社会科学》2007,1(1):142-147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无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评判标准,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无不显示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独到的价值诉求,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的超越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只有以集体主义为本质,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诉求的现实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对当代社会中种种价值取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有赖于个体的和谐发展。文明修身是人类自教自律的道德修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物质主义和科技主义盛行的今天,文明修身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意味着人的发展是以健康、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式发展,生命以一种不自私的方式延续,建构人的精神家园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文明修身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大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声誉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准的关键,也是一流大学评价的要素.中国一流大学只有在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基础上,才具备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基本条件,这是我国建设世莽一流大学必须坚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宋严 《理论界》2012,(12):7-10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热爱青海,求实创新,艰苦奋进,团结互助"是青海公务员服务意识的高度概括。只有具备这种服务意识,才可以真正为青海人民服务,才可以真正带领青海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蒋光贵 《南方论刊》2010,(4):4-6,10
新世纪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有一个逻辑发展过程,体现出科学的逻辑层次。本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执政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又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结果。这几者有内在的逻辑发展关系。从而到理论创新在逻辑上的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9.
以物质利益关系为尺度,社会形态的更替可分为同质性社会、异质性社会和差异性社会.历史基础和制度体系说明了我国处在"差异性社会"阶段,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三大潮流进一步强化了差异性社会的现实.差异性社会是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有差异才有和谐,在(社会主义)差异性社会的基础上,"和谐"才是一个可能和必然性的目标.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差异性社会)决定了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应是"差异的正义".在实践"差异的正义"的过程中,制度公正是首要的,制度设计要以"最不利者"为基准;要坚持"基本公平"与"比例公平"的统一;要警惕新平均主义的抬头,反对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与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佛教与开放的相互关系:一是佛教自身的包客性和开放性,使得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能够因应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以儒学化为契机,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为佛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佛教在经藏编修、佛学研究、僧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佛教的开放与开放的社会将使中国佛教能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