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话清明     
向荣 《当代老年》2013,(4):51-51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大多在农历三月(今年是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公历4月4日),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这个时候,人们都要到郊外扫墓祭祖,缅怀先辈。“清明”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节气,二指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另一说,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  相似文献   

2.
周琴 《老人天地》2014,(4):32-33
4月5日,农历三月初六,这一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传说与历史之间:介子推并非被烧死
  关于清明节,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忠心护主19年。后来重耳回晋国当了国君,介子推不肯受赏而隐居。晋文公重耳搜绵山找不到他,便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肯出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每年清明之前几天不生火,只吃冷食,谓之“寒食”,寒食第三日即为清明,这便是清明节的起源了。  相似文献   

3.
清明     
老古 《老年人》2004,(4):21-21
4月5日前后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之说源于夏代,秦汉列为节气,魏晋后成为民间节日。每到清明节,自古就有寒食、插柳、扫墓、踏青、斗鸡、蹴鞠、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插杨戴柳盛行唐宋。少儿折柳编冠而戴,意在珍惜年华。故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清明扫墓始于战国的墓祭,汉代叫上陵,帝王要在先祖陵墓前祭祀,此后相沿成习。清明踏青于魏晋已盛,时称春禊,唐宋又叫寻春、探春。北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况。清明@老古  相似文献   

4.
柳与民俗     
柳是春的使者,我国古代有许多与柳相关的民间习俗。插柳《风禾记》称清明节为柳节。插柳之俗盛行于唐宋之际,原意为“顺阳气”,民间则用以悼念重义守节的晋国名臣介子推母子。有的地方用面粉做成飞燕,用柳枝串起来插在门上,叫“子推燕”。戴柳据《燕京岁时记》说,唐玄宗曾于阴历三月初三在渭水边举行祭仪,赐群臣柳圈,说戴之可免虿毒。还有一种说法是,唐末黄巢起义时,以“戴柳”为号,取意“生机勃发”。此后每逢清明,少儿都要折柳编冠,寓意要珍惜青春,故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折柳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  相似文献   

5.
亦凡 《公关世界》2008,(7):34-34
又到烟花三月,焉能不下扬州?刚刚过去的四月份(农历三月份),又一次成功举办了“烟花二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  相似文献   

6.
畲族自称为山里的客人,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乌饭节”是他们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他们对山歌、跳畲舞、穿花衣、饮米酒、蒸乌米饭、亲人团聚……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是中国人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追思先祖、敦睦亲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而成为全世界华人的一个重要节日。  相似文献   

8.
垂钓的最佳时间杨欣季节和天气对钓鱼的影响极大。从全年看,农历3至10月是最适宜钓鱼的月份。俗谚说:“阳春三月好钓鱼,霜降前后正捉鳖。”清明后,天气渐暖,水温增高,鱼儿经过冬休后,开始寻食产卵,日益活跃,所以好钓鱼。从一天来看,夏天和秋天最适宜的钓鱼时...  相似文献   

9.
在滇西北,流传着一个延续了五百多年的独特节日——“刀杆节”。 “刀杆节”又叫“刀杆圣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天刚亮,男女老少便穿着艳丽的少数民族服装,小伙子背着三弦、佩刀,姑娘背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筒帕,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刀杆节”的活动场所——天子寺。天子寺在山腰上,是个古树森然的幽静场所。在这里,他们欢度自己的节日。  相似文献   

10.
节气并不等于节日。虽然它们在全年生活当中都算个节点,但节日是用来庆祝和纪念的,而节气则是用来标识和照做的。当然也有赶巧到一块堆的,如岁首里的清明;也有被形容成的,如岁尾里的冬至,说是“冬至大如年”。可实际上,它们早先就是个节气。  相似文献   

11.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因此人们历来都把九九重阳节当做老年人的节日和敬老的节日。1988年,上海在《上海市老年人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每年重阳节是上海的敬老日。这使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成为上海法定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迄今已延续了近23个年头。  相似文献   

12.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纪念祖先的节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使重阳节成为全国老年人的节日,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冀中平原的许多城镇、乡村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老部长冯佩之离休后每年清明前后,都到抗日战争期间在冀中战斗过的地区,为他的战友和保护过他的乡亲扫墓,慰问他们的后人。  相似文献   

14.
话柳     
戴柳 《燕京岁时记》说,唐玄宗曾于阴历三月初三在渭水边上举行祭仪,赐群臣柳圈,以免虿毒。还有一种说法是,唐末黄巢起义时,以“戴柳”为号,取意“生机勃发”。此后每逢清明,少儿折柳编冠,寓意珍惜青春,故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折柳 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便在诗人中成为送别的代名词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  相似文献   

15.
心灵     
《现代妇女》2009,(6):4-4
农历“三月三”,素有“爱情之都”称号的杭州上演了一场浪漫派对,首届中国相亲大会在西湖白堤举行。据统计,自2月浙江卫视启动相亲报名以来,共吸引了全国100多万人以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报名参与,当天现场相亲人数达5万。今后每年的“三月三”,相亲大会都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  相似文献   

16.
1990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实施有关活动”的第45/106号决议,确定从1991年开始每年的10月1日为国际老人节,从此,全世界的老年人有了自己的节日。由于10月1日是我国国庆节,因此,国际老人节的庆祝活动在我国一般安排在农历的“九·九”重阳节期间进行。由此,人们对“‘十·一’国际老人节”这个老年人的重要节日,越来越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7.
在春节、清明等节日期间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性加大,宗族约束力减弱,加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因祭奠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8.
春读诗经     
汪亭 《当代老年》2014,(3):57-57
二月,浅草青青,万物萌苏。过了春分三月天,桃花如雨般铺展山野。到了艳阳四月,天地清明,草木葳蕤,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相似文献   

19.
寒食行军记     
寒食行军记赵畅“寒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为了纪念“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那天不举炊烟。我却在47年前,经历过一次无炊寒食行军,那情景至今还完整清晰地留在我的脑际。1949年8月9日,我们冀南支队一大队接管益阳地区的同志,分乘民生公司的7条...  相似文献   

20.
农历庚寅年初,当多数中国人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时,我国沿海地区的众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已经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了。然而,刚刚在国际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而大病初愈的这些企业,开门就遇到了一道难题——招工难。一时间,从珠三角到长三角,招工难的问题迅速蔓延开来。难道“民工荒”又卷土重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