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长期从事摄影记者工作,多次采访报道外国政要的来访。执行这类采访报道任务,我自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采访中总是频频按动快门,因此每次拍摄的照片都很多。但在最后整理发稿时,入选的图片却不外是司空见惯的迎接、会见、洽谈、参观、签约……多为庄重的场面,  相似文献   

2.
淘金点子     
“懒惰族产品”吃香不愿打扫房间、不愿做菜,甚至连遥控器的键都懒得按,现代人真是越来越懒了。但就是一个“懒”字,带动了多少商机。韩国的企业正争相为“懒人”们开发“懒惰(Lazv)族产品”。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去年上市的“打扫机器人”。这种打扫机器人,只要按开关即可自动进行房间扫除,它能自动绕过障碍,电源不足时能自动充电后继续完成打扫。它大受富有家庭的欢迎,销售出现了急速增长的趋势。“懒惰族产品”中还有为那些连相机快门都懒得按的人开发的声控相机,  相似文献   

3.
拍照前在背后放一个台灯,这样可以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轮廓光,让照片看起来更加有层次感.开启相机里的HDR功能,这样可以增强喷雾和面粉的动态细节.喷水雾,姿态眼神,按下快门,这三个动作需要密切配合,如果担心把握不好,可以连拍.  相似文献   

4.
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背着一身行囊,挎着相机,沿着宽阔的辽河河岸,走村入户,调研访问,采访录音——这两位老人,便是我和老伴儿!我们在为辽河“作传”呢!  相似文献   

5.
潘真 《中外书摘》2009,(2):19-21
八年前,去岳阳路采访旅美画家盛姗姗。按了门铃,穿过花园,走进书香弥漫的房间,我惊喜地发现,画家的父亲是翻译家草婴先生!八年后的今天,我去同样的地方,采访84岁的大翻译家。  相似文献   

6.
《女性大世界》2004,(5):54-55
“选择摄影,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当世界万物触动了你,就按下快门。这种最初的快乐体验,使我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更自觉地投入,拍下我对生命的感受和关注。前年以来,我多次往返并居住在山东一个偏远的村子中,和孩子们一起奔跑在田野,撒欢在北方干裂的田地里,摄影于我,那是很自然的事。孩子对我来说是一种语言,当然,表情是一种语言,环境也是一种语言。我相信这种语言会触动心灵。”  相似文献   

7.
刚刚接通了一位采访过我的四川记者朋友的电话,她刚刚从绵竹退下来,这个娇小的丫头在电话里和我讲了她眼见的情况,她只用了四个字形容,就是:“世界末日。”她说她几乎无法工作,眼泪就没有停过,太惨了,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地救人,然而往往救不了,跟着去的摄影师只了拍一张照片,就扔下相机去帮忙,因为那情景让你不可能站着看着。  相似文献   

8.
难忘的教诲 1958年1月下旬的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我当天下午到毛主席办公室开会,并特别嘱咐,要早一点到,毛主席要和我谈话。 接到通知后,我一直在考虑,主席和我谈什么呢?联想到前几天开会,周总理把我叫到一边,对我说:“秋里同志,我们准备让你和李聚奎同志对调一下,请你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我当时思想毫无准备,稍加考虑后说:“总理,这个任务我可承受不了啊!”总理说:“你考虑考虑,毛主席还要找你谈话。”我想,毛主席找我谈话,是不是谈这件事呢?  相似文献   

9.
家,费心点好     
和肖老师约好采访时间.到了他家我发现每个地方都很漂亮,于是掏出相机开始了一通狂照.客厅、吧台、酒柜、壁炉、饭厅、书房……我实在不愿错过每一处的精致. 等我照完照片,肖老师打开了吧台的射灯,我们坐在吧旁,品着果汁,开始了对家居生活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14年前夕,我参加了一位老朋友儿子的婚礼。这引起了我对毛主席派我当“娘家人”,去参加毛主席女儿李讷婚礼的回忆。它是我一生参加的最深刻、最平凡而又最有意义、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次婚礼。  相似文献   

11.
正放慢快门速度想要拍出酷炫的光影轨迹效果,必须保证快门速度够慢。需要把相机调到手动模式,以便捕捉流动的光影,8秒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可以将其作为逐步调整的起点。为了确保相机的稳定,三脚架和快门遥控器是必要装备。如何找到最佳曝光值使用实时取景功能,取景时,在机身背后的液晶屏上放大10倍,移动放大区域来观察屏幕上的焦点所在区域,转动对焦环,直到屏幕上的图像  相似文献   

12.
李舒 《中外书摘》2006,(7):14-15
认真 有一次老巴金坐在走廊休息,端端过来,想和外公合影。两个人坐好后,我说这样呆坐着不好,找个东西来看吧。端端就随手抓了一张纸头,我揿下了快门。我说:“好了”,端端就起身离去,纸头也顺便带走了。老巴金却坐在那儿发愣,他还想着那张纸上的什么事,根本忘了那只是一个道具。真是一个认真的老人。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主动接受采访的德国老兵 在接受我采访的所有德国老兵中,弗兰茨·哈摩斯坦博士是唯一一个自己找上门来的。他从柏林的施陶芬贝格协会(以刺杀希特勒的那位德军上校的名字来命名)得知了我的采访计划,于是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很愿意和我谈谈他和家人的故事,地点不限。我当然选择了登门拜访。见面的时间约在晚上7点。  相似文献   

14.
“特殊执照”的故事谭士珍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笔者在一座普通的公寓采访了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石邦智。石老是1933年5月参加红军的老战士。他是王震的老部下,不但打仗勇敢,在南泥湾大生产中同样一马当先。当时,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王...  相似文献   

15.
参加工作后,我最爱看革命回忆录,每每读到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心系群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故事,常感动不已。那时,毛主席穿打补丁的衣服,和群众一起开荒种田,春节到了,他给村里老百姓拜年,请大家一起吃饭,平时,他和群众促膝谈心,还为老农祝寿。他与老百姓亲如一家,同甘共苦。所有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倍感亲切。  相似文献   

16.
田家英离开我们已有23年了。他是我们党的知名秀才,曾在毛主席身边担任秘书工作18年。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是在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我作为湖南代表团工作人员有幸躬逢盛会。当时还没有人民大会堂,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听说毛主席在致开幕词之后,来...  相似文献   

17.
终圆入党梦     
我生于1925年,今年86岁了。从我的经历中,深深感到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在我生命的历程中,一直没有停下紧紧追随共产党的脚步,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在我84岁高龄时加入了党组织,圆了我一生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天底下就这么十二种动物一代接一代与人间为伴,轮流值班。一个班就得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够辛苦的。我想把它们召集一起开个座谈会,可大过年的,家家都要团聚,我哪好意思打扰?好在如今移动通信发达,人手一个手机,不妨按号码一个个来它个就地电话采访。那么先从排行老大的鼠开始吧。  相似文献   

19.
吴志菲 《老年人》2004,(4):34-35
在中国摄影界,侯波、徐肖冰夫妇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在半个多世纪里,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历史,再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困走向富强的战斗历程,其中许多照片已成为人们十分熟悉的传世之作。春风微微的一个下午,记者如约来到了侯波、徐肖冰夫妇的寓所。坐在他们家的客厅里,记者环顾四周,只见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照片———侯波、徐肖冰夫妇与毛主席在香山的合影。于是,我们的谈话就从这张合影开始了。侯波告诉我,这张照片摄于1949年5月。那时,毛主席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休息、办公,并接见国内外友人。一天,她接到任…  相似文献   

20.
万达退出了,王健林要转卖球队,这是全国性的新闻。王健林也成了各地记者采访的热点。当时《羊城晚报》的范柏祥和《新民晚报》的葛爱平相继前来,王健林知道他们是有些资历的记者,在采访完后设宴招待,并请我一起参加,因为我与他们两个人关系也不错。席间,大家聊到了我,聊到我下一步去哪个队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