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武汉城市圈面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挑战.要把武汉城市圈真正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平台,实现其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需要我们确定新的发展思路.实施新的推进机制,把企业推进到前台来,进一步加大城市圈联合协作与整体发展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必须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来补充中央大力实施宏观调控措施,是为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正逢中部崛起的大好机遇,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地向前发展。同时,该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建设创新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稳增长必须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这既是减少经济波动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新兴产业发展腾笼换鸟的必然要求。建议多管齐下,实行五大战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和稳步推进城市化;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新兴市场和转移国内过剩生产能力;坚持实施产业创新升级战略,大力优化行业技术和产品结构;坚持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战略,严格控制过剩行业产能扩张;坚持建立健全产业引导调控战略,促进产业有序竞争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三虎 《城市观察》2013,25(3):111-124
产业融合代表着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国际企业界和经济界开出的重要战略管理菜单。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广州集聚全球高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而有利于升华广州低碳、智慧、幸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必须重视三次产业的宏观融合、产业内部的微观融合和产业之间的空间融合。为此需要针对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强化战略统筹,形成符合新型城市化方向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优化产业融合制度环境,鼓励企业制定商业战略,使产业融合成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经济竞争基础。  相似文献   

5.
葛志专  杨再高 《城市观察》2013,26(4):100-108,116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低碳、智慧、幸福、美丽广州是重大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广州当前还存在科技创新不强、产业实力不够雄厚和主动布局未来产业效率滞后等方面的挑战,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抓紧布局,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地区,湖北长江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和国际资本加速进入长江三角洲的大背景下,湖北新一轮沿江开发的时机正在到来。以江为轴,东西联动,加强湖北与长江上下游地区的经济合作,可以有力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  相似文献   

7.
赵其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鄱阳湖既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又是世界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和著名国际湿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代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8.
崔志新 《城市》2019,(4):20-30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大且见效较好、创新驱动力稳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速强劲、出口增速快速攀升。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很突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严重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区域优势未能充分转化、分工不明显;产业结构落后、重化现象严重;实体经济面临多重困难,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外向程度总体偏低,利用外资水平较低。为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笔者针对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加速推进农村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反映.农村城市化包括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变的过程.分析农村城市化问题,应该与市场化观点结合起来.市场是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是市场的载体和主要活动空间.市场化就是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网络的形成和完善过程,这一过程日益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应以崇尚先进、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为引领;以打造世界级资本、信息、能源、资源流动管理的交流协商平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包客创新风险为发展关键.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应是: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提高人口国际化水平;推进产业的服务化、提升经济全球控制力;建立人才荟萃之都,促进科技创新;引入国际组织,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重视海洋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承接着东部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枢纽,坐落于江淮地区的安徽省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企业的落户也意味着对有一定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人才出现井喷式的需求,这进一步促进本省职业教育的大繁荣大发展。本文以安徽省某专修学院为例,对民办职校生存现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经济、塑造发展新动能、提升科创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的重要举措.上海应从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出发,聚焦功能性平台建设,加强分类管理、分阶段管理和促进供需对接,从体制机制、平台自身、对外科技服务等层面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一体化呼唤文化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艺华  贺代贵 《城市》2007,(4):70-73
如何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是关乎湖南发展、中部崛起的一个战略问题.近年来人们大多是从经济、行政等方面来思考对策,但很少有人关注文化在长株潭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失地失业失衡--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是我国步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政策的主要任务时明确指出:(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世界,伦敦、纽约和东京等综合性全球城市伴随着现代化浪潮而崛起,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产业引领、制度创新、区域城市群等是其主要驱动因子.回顾历史,上海近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统筹等驱动要素,但也存在支撑动力不足、瓶颈约束增大等风险和问题.展望未来,上海在迈向全球城市过程中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扩大开放,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城市群协同发展,为实现2050年愿景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中部崛起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翔 《城市》2007,(10):8-11
一、背景 最近,国家明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要求中部六省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为依托,立足于自身的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和加工制造业等优势,加速发展各自的城市群和产业带.结合各自实际,中部六省相继提出中心城市群发展战略,如大太原、中原城市群;大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相呼应,中部六省现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王永平 《城市观察》2014,(5):159-166
加快推进广州创新文化建设,是广州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举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在继续加大科技硬件投入的同时,把科技软件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面临国际竞争压力更加明显、国内可持续发展要求更加迫切的时期,我们必须把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作为广州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的环节.广州在经济结构优化方面,应该有一个中长期的指导方针,即:实施第一产业精细化、第二产业高新化、第三产业规模化的基本战略.广州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偏弱,科技创新力有待提升.而在制度上培育能灵活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能自主自觉科研创新的市场主体,是实现广州发展方式转变的具有"固本强基"意义的工程.  相似文献   

19.
王雅莉 《城市》2010,(2):3-9
一、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区域经济战略始终占据重要位置,珠三角、长三角发展战略的实施,使这两个地区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头区域,后来又相继实施了开发海南、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部崛起等区域性战略,使我国的区域发展既有重点,又保持中心城市与其腹地及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二是沿海战略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确定了4个经济特区和15个沿海开放城市,  相似文献   

20.
未来30年上海科技创新驱动力建设,关键是提升上海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充分发挥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市场利益驱动力和政府政策方面的战略意识力,整合科技资源,突出跨界合作,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打造行业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枢纽.同时,重视技术创新与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支持面向服务经济的新型产业体系,支持文化科技融合与现代服务业创新,支持创意经济发展;通过推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电网、城市安全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和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