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求》2006,(6)
(题目后括号里前一数字是期数,后一数字是该期页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李三虎(1·4)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李福源樊勇(1·12)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考………………阎书忠(1·14)中外和谐思想探微及其价值启示……………………林娅孙文营(1·16)积极探索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梁宏(1·20)论构建和谐广东的统一战线进路…………………刘国建朱小强(2·4)党风廉政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殷梅霞(2·8)人与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的现实性考察……  相似文献   

2.
第一期【笔谈】栏目主持王银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创新关于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的新解读…………郑又贤(1)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张华荣(3)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世界………………………何贻纶(5)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侯西安(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命题…张国(8)【汉唐研究】栏目主持耿占军试论汉代文学没有沦为经学之附庸……………………陈松青(11)论唐代的献诗……………………………………………左汉林(15)论温庭筠的咏史乐府…………………………  相似文献   

3.
《探求》1995,(6)
(作者名字后面前一数字是用担,后一菌字是页码)思想的发展历程—………………·郑泽隆萧颗明5·7·专用·__。____”””爱民是爱国之本给广州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爱国主义的一大特点—…·林炳良5·10理论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贺信………………胡梦兆l·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造就更多研究人才,发挥理论生力军作用社会历史条件………………………………冯再翔5·12——在广州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州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朱小丹l·4研讨会述要—………………  相似文献   

4.
《探求》2008,(6)
(题目后括号里前一数字是期数,后一数字是该期页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新起点新任务新要求……………………倪德刚(1·4)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杨晓杰(1·8)以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杨雁文(1·13)以辩  相似文献   

5.
严跃英 《探求》2006,(Z1):30-31
一、民生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解决民生和谐问题.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政治生活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民生和谐了,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党的十六大强调“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该使“社会更加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则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因此,党应该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进行了全面、系…  相似文献   

7.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定春 《社科纵横》2006,21(1):23-2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并多次使用“和谐”一词,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把它作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王诗堂 《社科纵横》2009,(9):35-37,44
作为一种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学说,社会系统论本身就是"和谐哲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系统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充分体现和实践了社会系统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王诗堂 《社科纵横》2011,(12):15-17,33
作为一种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学说,社会系统论本身就是"和谐哲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系统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充分体现和实践了社会系统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李洁 《社科纵横》2006,21(3):27-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向21世纪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谐稳定的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含义,从而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当从社会转型的大视角深刻认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深刻认识社会和谐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从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多层次地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定位;从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准确地把握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从转型期社会现实要求出发抓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余华 《浙江学刊》2007,2(5):132-135
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辩证对待市民社会的生长,充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李卓 《学术交流》2007,(4):32-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随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社会转型带来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多样化。遵循矛盾思维的规则,正视社会矛盾、深入分析社会矛盾,才能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平等、平和、有序、融洽相处的局面。鉴于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先进性统领社会和谐。在此前提下,发展社会事业,以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协调社会运行机制;创新社会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郎雪霞 《社科纵横》2006,(11):16-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还相当艰巨。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农(牧)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增强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相互关联性和互动性.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一条切合实际、现实可行、易于见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论述了儒家的贵和精神与社会和谐思想;和谐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儒家人文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实现和谐发展的自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强调和谐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道路,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朱玉珍 《学术交流》2007,4(6):23-2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特性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具备和谐性。建设和谐社会,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使全社会能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这一切依赖于主体的和谐性。主体和谐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关键一环,倡导主体和谐理念,培育主体和谐精神,培养主体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增强社会主体的精神力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目前,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军,2008)。  相似文献   

20.
组织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