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库恩的科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谨 《江汉论坛》2006,(3):47-50
托马斯.库恩,是美国20世纪科学哲学向科学社会学转向的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家的典型代表。他通过提出一系列新的概念如“范式”、“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词典”等来探讨科学革命和科学发展的动态规律。他认为,范式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单位;科学及科学知识的发展是一种整体性发展;科学发展的实质与核心是科学语言的变革;不可通约性是理解科学革命的中心概念,它的实质是不可翻译性。由于受自身诸种条件的限制,其科学发展观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是我们必须加以认识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当代科学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平 《东岳论丛》2004,25(6):111-116
当代科学社会学的三个主要流派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倾向:(1)默顿科学社会学的诞生受惠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默顿及其学派的许多人非常熟悉和推崇马克思主义哲学。(2)贝尔纳学派的核心成员是一批公认的准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其"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3)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主要的思想来源之一,也是其主要的方法论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对科学社会学发挥一定的作用,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在社会中的定位,既符合社会的实际,具有扎实的科学史基础,也自成系统,十分完整、严谨。  相似文献   

3.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都不再是真理,而是人类工具性建构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符合科学理论所须具有的建构原则而具有科学性;且因其良好的科学性和道德性,而能在同类知识建构的拥戴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同样依靠科学精神平台上享受去信仰保护的“科学待遇”,依靠学术批评才能使之能在“内在逻辑”与“外在实践”双重监控下实现多模式尝试下的“返本”与“开新”。  相似文献   

4.
波普对科学理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波普 (Karl· Popper 1 90 4— 1 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的主要代表 ,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其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探讨科学知识如何增长的问题。在他看来 ,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假设”或“猜测”,并且在“反驳”中得到进步。为此 ,他反对归纳法和经验证实原则 ,提出了反归纳法、证伪原则和“猜测与反驳”的知识增长模式。他的科学方法论弥补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某些不足 ,如把科学知识当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但其机械性和脱离科学常规的倾向又为历史主义学派所批判  相似文献   

5.
李金辉 《北方论丛》2006,(1):114-117
科学解释学认为,科学不是无前提的,对科学的理解无法摆脱“解释学循环”。科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的一种生存实践。科学不能在脱离解释学的人类真空(纯粹的自然界)中存在,科学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的”公理化、形式化体系。它必须在人类“共在”的社会中、文化中和政治中得以生存。对科学解释学的完整理解离不开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微观文化学、科学微观政治学这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二十叶年代形成的逻辑经验主义,揭开了西方哲学“分析时代”,的帷幕。逻辑经验主义概括了以非欧几何,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在科学知识观、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及其解释力面都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因此在西方曾经风行一时。但是,在科学发展观方面,它基本上还是采纳了自牛顿以来,特别是培根所概括出来的归纳主义观点,因而内中虽然包含有某种合理的因素,可是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最主要的就是它无视科学发展中的革命性进步。正因为如此,于是在三十年代就出现了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反归纳主义的所谓非理性主义。以后,在本世纪中期,又出现了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学派”,他们主张从动态的历史研究中认识科学的本质,并明确提出了科学革命的概念。其中,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可以说是震动了西方科学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麦克斯韦、劳丹、霍尔顿等人又相继提出了一些见解,发展库恩的理论,使历史学派的影响日益广泛。不过,在此期间,西方科学哲  相似文献   

7.
由第一代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历史主义学派的多次转向,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最终退隐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之中,随之而来的是科学与技术研究(STS)的兴起。该领域的研究者由于对语言认知的迥异从而对科学存有两种普遍不同的态度———深层科学与浅层科学,继而导致该领域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最终造成研究成果带有“相对主义”的色彩。对此,富勒认为借助于修辞学的路径便可以克服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从事者对科学的不同的认知态度进而使其研究方法具有“规范性”并最终使该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社会认识论转向。  相似文献   

8.
自然主义认识论从个体到社会再到实践维度的转向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社会学在传统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下产生、发展直至解构;科学知识社会学借助自然主义与相对主义认识论对科学社会学提出挑战,并促使自然主义认识论由个体认识维度转向社会认识维度,但在科学规范问题上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重视实践转向,是推动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及自然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及其纲领、内涵、意义 ,分析了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阶段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引入。结合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纲领内涵及中国的现实谈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利弊 ,提出应该建设性地引入科学知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发展与科学进步的关系上,西方科学哲学的科学进步观存在着两种片面的观点,一种观点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将发展与进步等同起来,“发展即进步”;另一种以社会历史学派为代表,将发展与进步对立起来。其实科学发展并不等同于科学进步,但二却又密切相关。科学进步是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科学进步是对科学发展性质的一种说明,发展作为一种上升的运动正是通过进步而表现出来的。同样,科学进步的模式与科学发展的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科学进步模式既包括了科学发展模式,同时还包括了对“好的科学”的标准所给予的价值或目标的说明。发现和确立这一标准一直是科学进步问题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理论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哲学的维也纳学派应该称之为逻辑经验主义,而不是逻辑实证主义.从该学派诞生的时间顺序、资源条件以及主要代表人物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当时面临的科学发展状况来看,它既与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同时,又是经典实在论与实证论、经验主义等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卡尔纳普作为这个学派的关键性代表人物之一,他阐述的科学理论的层次结构模式与区分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的工具主义的科学理论观,第一次明确与突出了科学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对象域;为科学哲学的历史演进提供了批判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但是,它蕴含的二值逻辑的思维模式,并没有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而消失,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从历史、实践、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等视角对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杜亚泉的科学救国思想及成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亚泉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以科学报国的先驱者。终其一生 ,尽力输入西学 ,以知识救国是杜亚泉抱定的宗旨 ,传播科学、普及科学知识是他救济国家的主要方式。杜亚泉认为 ,科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他通过创办杂志、编撰辞书、编译西方近代科学著作等方式 ,“不但对自然科学的介绍 ,尽了当时最大的任务 ,在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方面 ,亦致力于科学思想的灌输 ,”从而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补白、重构、振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库恩打破了传统科学哲学科学逻辑的定位和局限,使科学哲学研究进入到解释学阶段。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反本质主义立场也意味着哲学的自我转变,这种转变与库恩的解释学转向相互融合,为科学论的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新近科学论在方法论上不同于元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进路从内部走向了外部,从规范走向了描述,这不仅丰富了科学知识的研究主题,而且拓展和深化了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了七个主要的代表学派。从对各学派的科学观及方法论意义的研究来看,大体上把他们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以唯科学主义的科学观为依托的体系,例如行为主义学派等。还有一种是以人文主义为主要依托的体系,如人本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等。多年来,尽管前者一直在心理学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但其科学观的局限性给心理学发展带来的困惑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因此,如何汲取两大体系所长,充分认识和运用科学人文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国科学社会学在短短近 2 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的理论体系建设 ,还是具体的学科范式初建等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传统。而且中国科学社会学还不断吸纳国际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密切关注国际科学社会学的最新动态 ,并在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渗透下 ,成功地完成了从纯粹的“狭义科学社会学”向相对宽泛的“广义科学社会学”的转向。中国科学社会学的长足发展得益于中国的科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现实推动 ,同时 ,它在推动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社会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在学科范式建设上还不够规范 ,在理论建设方面也显稚嫩 ,在满足中国高速发展的科技的实践需求方面略显滞后 ,它的成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相似文献   

16.
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科学文化哲学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文化哲学是一种新型的科学哲学。从科学哲学到科学文化哲学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范式转变。这种范式转变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从知识论到文化论。科学文化哲学将彻底突破传统的科学哲学的知识论的框架,转向对科学做文化论的研究;从“小哲学”到“大哲学”。科学文化哲学将不再局限于就科学而研究科学,而主张不仅要在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科学,而且更要从人(创造者)和人性的高度来研究科学;让学院哲学面向社会现实。科学文化哲学将不再满足于自我封闭的学院哲学的逻辑体系,而强调面向社会现实,以新的科学观、文化观及其教育观引领科学、文化及其教育事业,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使科学哲学中国化。科学文化哲学将不再沿袭西方科学哲学的老路,而倡导在借鉴和吸取西方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致力于走中国自己的科学哲学道路。科学文化哲学的开辟,不仅是使科学哲学中国化的一个契机,而且更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7.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是库恩早期新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挑战下,库恩意识到,"共同体的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遭遇的尴尬:共同体的社会学不是真正社会学,而是来自物理学的经历和体验.在看似矛盾的困境中,库恩坚持"共同体的社会学"不能脱离科学认识论,它与坚持科学认识论并不矛盾.这是库恩理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是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基本逻辑和结构。从马克思、恩格斯到毛泽东、邓小平.再到江泽民,都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精神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是对人类人文精神的不断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命名,规定“以人为本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自觉,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实现了逻辑和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行政权:行政法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逻辑起点是行政法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如果作为行政法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基本概念根据不足,整个行政法理论大厦就会倒塌。区分行政法逻辑起点、研究起点、理论基础、宪政理念以及基础理论是界定行政法逻辑起点的前提,探讨行政法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则为界定逻辑起点提供了标准,而行政权所体现的所有特征完全胜任行政法逻辑起点的重任。因此,行政权是行政法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20.
李沛 《理论界》2010,(10):175-177
本文试图从古典社会学思想中,重新探讨文化再生产这个概念的理论逻辑。在对马克思主义、早期功能主义(以涂尔干为代表)和解释社会学(以韦伯为代表)三个学派关于文化再生产的主体、目标和生活呈现形式的观点进行梳理之后,本文归纳了西方社会学理论范式中的文化再生产的一般特征,并就一些理论局限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