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学科的建立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认知隐喻的研究还存在着与修辞隐喻界限不清的问题.本文讨论的是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认知隐喻具有方向性、系统性、凝固性等特征,修辞隐喻不具有这些特征;认知隐喻从根本上说是语义现象,修辞隐喻则是语用现象;认知隐喻是相似性先于隐喻,修辞隐喻则是隐喻先于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用一个事物或一个理念直接去代替另一事物、另一理念的修辞手段。隐喻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修辞隐喻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为文章平添色彩;语法隐喻能使人们使用的句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隐喻在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长期从事隐喻研究的语言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已逐渐深知人类的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无法脱离隐喻。语法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而且它从根本上扩展了隐喻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采用隐喻的认知理论,就有关隐喻的语言事实对隐喻在认知过程中语义转移的部分特征作一探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5.
语义范畴的原型理论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比分析原型理论范畴观与传统范畴观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来对语义范畴进行合理的诠释,并对原型理论范畴观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传统范畴观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在阐释语义范畴时不能自圆其说,而原型理论范畴观则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此外,作为两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和转喻在语义范畴扩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裸~~”进入公共话语空间,不同程度地消褪了“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之“裸”.然而,人们并不介意“裸~~”类新语词中“裸”的本义的弱化或失落.相反,一些“无裸之裸”、“似裸之裸”仍在不断生成,它们进入话语交际,似乎没有遇到认知障碍.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中文数据库及《光明日报》、人民网、新浪网、百度为语料来源,解释近年高出现率和高生长性的“裸~~”.依次讨论:“裸”的语义转移、失落、泛化,及“裸”的语义修辞化建构的前提与空间、“裸~~”相关对应概念和认知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隐喻的心理机制探究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流行语的语义为研究对象,基于隐喻的本质和特征,对流行语语义演变的内在动因进行剖析和探讨.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流行语语义产生、变化的重要工作机制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文学隐喻的认知心理基础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庆梅 《齐鲁学刊》2006,(4):112-113
隐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隐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解释隐喻产生和发展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弗莱通过探讨<圣经>的隐喻性,将原型与文学联结起来,并指出在由神话所构成的思维框架中,"隐喻"是惟一的表达途径.弗莱对<圣经>及其隐喻的系统研究,既是其批评理论的重要基石,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隐喻"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与运用,对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明 《理论界》2008,(12):155-157
传统的隐喻观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使用中的异常现象,所以隐喻研究被排除在语言系统的研究之外。(2)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语言可有可无的华丽装饰,所以隐喻性语言总可以被更加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所代替。人们之所以选择使用隐喻,无非是为了制造某种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传统隐喻观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对比论、替代论和互动论。三种观点的发展史反映了人类对隐喻的认知不断深入的演化过程。从现代人类的认知水平来看,传统隐喻观为现代认知观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也限制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只有充分认识传统隐喻观的发展过程及其本质,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从而使隐喻研究成为人类认识自身认知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2.
一致式是语法隐喻理论的一大支柱,Halliday及功能语言学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一致式进行了多次阐释。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这一新学科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问题和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本文运用认知学理论分析了隐喻的三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翻译原则以及翻译技法:1.保留原喻体形象;2.喻体形象转换;3.舍弃形象只译喻义。  相似文献   

14.
哲学文本中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里达认为哲学家在阅读传统文本时对它们的修辞复杂性没有足够意识,他以隐喻为突破口,来解构哲学与文学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区分原根隐喻、修辞隐喻和论证隐喻.从而说明德里达的观点使我们充分注意到文本中的隐喻.并力图表明.由此不应导致把哲学文本中的隐喻与文学文本中的隐喻混为一谈.在哲学文本中.语言的另一种基本力量——逻辑在起主导作用.如果说隐喻是为了说得好.逻辑则是为了说得真.在追求真理的哲学以及其它各门科学中,隐喻自然要服从于“说得真”这个最终认知目的.所以.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并不因隐喻而被解构.  相似文献   

15.
浅析人名的修辞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产生之初是为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作为代号互相区别个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强了其意义,从而具有了丰富的修辞内涵。可以看出命名者不同的人生态度,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追求;从名字中还可看出取名者对内心榜样的仰慕之情;有些名字已有了固定的修辞色彩;文学作品中的人名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手段往往也蕴涵着丰富的修辞内涵。  相似文献   

16.
围绕隐喻这一修辞学、哲学和诗学的共同主题,哈利斯考察了隐喻在不同语境中起作用的过程,探讨诗歌隐喻为什么不仅抵制翻译,而且抵制释义的原因,分析隐喻在哲学文本和诗歌文本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方式,比较戴维森和利科有关隐喻的不同观点,揭示了隐喻与现实的本质关联。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名篇《画皮》的原型,最早可上溯到西晋时竺法护所译《修行道地经》中的一个故事,并在六朝志怪、唐传奇和敦煌变文、明清章回小说中均发现了相关内容.文章在论述完这一流变过程中的起始和过渡环节之后,进而考辩了"画皮"构想的由来,总结了该类故事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隐喻和明喻都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比.相比的两种事物只在一点上相似。明喻常用“似”、“像”之类的比喻词.葡隐喻则绝不用这类比喻词。明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同时出现在句子中,而隐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则可能同时出现,或只出现喻体。或只出现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借喻、缩喻、潜喻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西方从文学方面关注隐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研究向现代研究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词研究向语义研究的转变;思维探讨向结构研究的转变;语义研究向话语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术界对隐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解释语言体系中的"隐喻化"现象及从多个层面论证"隐喻性思维".认知语言学兴起后,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成为人们对传统修辞学研究的一个突破.认知隐喻建立在修辞格隐喻研究中所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二者的研究目的、方法及范围有很大差别.本文旨在探讨隐喻在人类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富于创造力的伟大作用,并时理解"概念隐喻"等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