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按照古欧洲人的观念,大地上的生命处于永恒的周期性转化之中。因而,将所有女神像视作核心职能为赐予生命、掌控死亡、使万物再生与复元的同一位大女神的不同方面似乎更加合适。古欧洲人与外来的印欧宗教冲突的结果,在古欧洲女神的被贬黜,神庙、礼器和神圣标记的消失,以及视觉艺术中宗教意象的急剧削减中清晰可见。不过,这种转变并非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而是两种不同象征体系的逐渐融合。古欧洲女神宗教暗中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2.
原始宗教是指宗教的初级阶段 ,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以自然性、平等性、全民性为特征。经过漫长的发展 ,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 ,随着社会形态的剧烈变革 ,其性质、目的、作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逐渐发展为具有人为性、阶级性的阶级宗教。  相似文献   

3.
闽东地区流行马仙信俗,因其巫术高超,常为民解旱纾难,成为农民的保护女神。从闽东马仙信俗宗教特征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文化现象,以提高人们对闽东马仙信俗更好的认识,对于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对于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过中世纪宗教专制以及无数宗教冲突、迫害与战争之后,宗教宽容在近代欧洲逐渐兴起,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宗教宽容是指具备特定权力和知识的个人或团体容忍异端异教存在,毫无偏见地包容差异性信仰,进而予以多元化的接纳吸收。宗教宽容包含思想、法律、行动、政策等多重维度,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在宗教宽容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宗教的理性化、道德化、人文化、公益化、社区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将现代性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文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同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试图在"现代性"参考框架下,重读《女神》,揭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将现代性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文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同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试图在"现代性"参考框架下,重读<女神>,揭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美术与宗教是相通的,艺术家与宗教家的敬业精神是相同的,美术和宗教在诸多方面相互渗透,美术家的精神内质与宗教家近乎相同,美术创作中的特殊思维与禅宗相接近,艺术境界与禅宗几近相同。  相似文献   

8.
美术与宗教是相通的,艺术家与宗教家的敬业精神是相同的,美术和宗教在诸多方面相互渗透,美术家的精神内质与宗教家近乎相同,美术创作中的特殊思维与禅宗相接近,艺术境界与禅宗几近相同。  相似文献   

9.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把样板戏看做是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通过神圣的确立、仪式与仪式意义和集体表象的纯粹等三方面的论述,得出样板戏实际上是一种革命叙事象征类宗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按不同时段分析岭南史前的聚落分布格局、文化内涵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归纳出三者的动态联系性:全新世早期洞穴遗存与“海进”密切相关;珠三角时为海湾,未有遗存被发现。大西洋期前后的咸头岭文化,是人类有效适应海岛环境的典型。之后的石峡文化和“印纹陶文化”,分别反映了人类活动对低山丘陵、冲积平原、网河平原生态环境的不同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介绍妈祖与其他海神、水神的比较研究现状。重点从妈祖与北欧海洋女神神迹与形象、民众对妈祖与北欧女海神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探寻妈祖与北欧女海神传说差异成因。通过比较可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海洋文化差异,对弘扬妈祖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壮族的女神信仰文化以生育为轴心,民族特色鲜明。其从壮人独特的生育观而来,又以神话传说、节日庆典、祭祀、风俗等表达壮人别具一格的生育信仰,并以此根埋于壮族民间,延续至今,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女神>创作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背景,其艺术形式和风格形成得益于日本"泰戈尔热"和"惠特曼热",同时也深受日本"新体诗"和口语诗运动的影响.<女神>绝大部分诗篇创作于日本博多湾,博多湾给予了诗人丰富的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当代女神运动是在基督教传统之外发现妇女灵性传统并加以当代诠释的精神运动。它不仅表达了女性主义对妇女赋权的关怀,而且也传达了她们在现代性困境中探寻出路的思考和行动。在此过程中,她们的文化寻根有着深厚的生态寻根意蕴。这一点从女神运动的思想来源、荣耀女神的新异教实践和女神学宇宙论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文章通过析取当代女神运动的生态内涵,以表达这场运动所反映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这就是,在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化传统中,贬低女性和贬低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妇女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也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15.
《女神》是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蕴涵着这位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博大、豪放的审美精神,值得学习、研究。对郭沫若诗中审美精神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郭沫若这位伟大诗人的崇高品行和高尚的革命情操,有助于培育当代青年创新、奋进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6.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女神》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大我。这个大我一方面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反对封建的束缚与压制,追求立人这一时代主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的启蒙与改造,追求民族的新生,参与到立国的时代浪潮中去,实现了立人与立国的完美结合。大我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文人"巫山神女情结"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多角度的透视,并对两千多年纷繁复杂的"巫山神女情结现象"作了认真的梳理和初步分析,认为"巫山神女情结"是宋玉的复杂心态与大礼教文化语境碰撞的产物,其心理实质是"后俄狄浦斯情结";"巫山神女情结现象"则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权话语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男性文人潜意识中对受礼教压抑的本色人性的深深眷恋,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性显现.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女神》经常被理解为“一曲女性的赞歌”,但是该诗集中的很多女性意象呈现出欲望化特征,缺乏形而上的道德崇高感。郭沫若心中真正欣赏的是“女性的男性化”、“男女合一”,而且作者对男性的自我认同感相当强烈,在他的意识深层,男性对于女性仍然具有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详细描述了土家族民间信仰中的女神崇拜现象,分析了土家族民间信仰中女神所发挥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土家族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及其《女神》与荆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热爱家园、独抒性灵、崇尚自我、追求创造、想象奇幻、气魄宏大、生动瑰丽、浪漫多姿的艺术特征和文体精神在文化内质与审美取向上都深深烙上了荆楚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