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异化策略成为大多数译者的首选,然而归化策略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典型实例,通过对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斯、闵福德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析这两种策略在字词、句式和语气三个层面的具体运用及运用的度的把握,以期对提高中国典籍英译质量、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典籍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富含大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文章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探讨了典籍英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红楼梦》中的服饰翻译看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被誉为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服饰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文章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蓝本,对《红楼梦》中部分代表性服饰词语的翻译进行探究,从而揭示出文化翻译中存在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选取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的翻译。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了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翻译的不同策略,并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判词翻译的研究以期对诗歌翻译及其评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外译典籍是中国文化复兴和“文化走出去”的一面旗帜,外译可以使中华典籍不朽生命在异邦文化中得以延伸和继续.《红楼梦》具有丰富充盈的文化包容量,从中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中国文化,特别是我们民族的人文意识和人文传统.然而,《红楼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译介和译文研究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诸如译道渐芜、外译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制约着《红楼梦》外译的成效.基于这一现状和问题的思考,《红楼梦》外译“走出去”的真正实现需要新设想予以支持,以期推动《红楼梦》对外译介、传播及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1979 ~2011年有关《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主要期刊论文进行梳理,结果表明:《红楼梦》英译研究以文化、诗词为焦点主题,以文化、美学为热点视角,主要采取较为主观的定性研究.要将《红楼梦》英译研究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还需从几个方面努力:拓宽研究主题、吸收“红学”成果、端正研究态度、加大发表力度.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英译的文章日益增多,文中以杨氏和霍氏英译本《红楼梦》的不同译法为例,围绕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来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对比为例,论述了厚翻译是中国文学英译中的必然且必要的现象。同时厚翻译也有局限性,必须恰当地运用厚翻译策略再现源语文化,并照顾译作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才能充分发挥厚翻译的优势,促进文学翻译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作为个案研究,从目的论角度、译者的意识形态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出发,分析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几个因素,进而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处理好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以李白名诗《玉阶怨》的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指导下,对比研究两个英译本中态度资源、级差资源和介入资源的分布,评估原诗与两个英译本之间评价意义资源的转换。评价理论能够启示汉语古诗英译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传递。研究发现:在两个英译本中,态度、级差、介入意义基本通过补偿或平衡做到了整体对等转换,同时介入意义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做细微灵活调整。不在于评价译本的优劣,而旨在阐释评价理论对于汉语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并丰富李白诗歌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借助COCA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对比分析近代汉语"深"与当代英语"deep"隐喻意义的异同,结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对近代文学作品中"深"隐喻的认知与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近代汉语与当代英语普遍存在以"深"为代表的方位隐喻,二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这与汉英两种文化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霍译本主要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而杨译本则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结合实例分析认为,尽管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却实现了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原著中文化信息的翻译,两种译本的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杨宪益译本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忠实于原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而大卫.霍克斯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入语的特色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在译界颇受好评。从一种新的翻译维度——深度翻译的文化视角出发,通过译文比较的方法,即“比较-分析-结论”的模式,概括出深度翻译理念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策略体现及其对文化传递的重要意义,进而总结出深度翻译的一些特点,纠正有关深度翻译的一些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服饰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古到今,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探究,并与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进行了对比,从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角度出发,揭示出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两部英译本称谓翻译及其差异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红楼梦》两部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称谓翻译的研究,探讨并说明《红楼梦》的两位译者之所以在称谓上采用不同的译法不仅仅因为两位译者不同的文化身份,而且还与译文的翻译目的、预期读者以及翻译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研究,主要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五个方面,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文化专有项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语言(英美强势语言和外来文本)与权力对于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