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选取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的翻译。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了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翻译的不同策略,并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判词翻译的研究以期对诗歌翻译及其评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从《红楼梦》中的服饰翻译看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被誉为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服饰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文章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蓝本,对《红楼梦》中部分代表性服饰词语的翻译进行探究,从而揭示出文化翻译中存在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5.
典籍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富含大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文章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探讨了典籍英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外译典籍是中国文化复兴和“文化走出去”的一面旗帜,外译可以使中华典籍不朽生命在异邦文化中得以延伸和继续.《红楼梦》具有丰富充盈的文化包容量,从中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中国文化,特别是我们民族的人文意识和人文传统.然而,《红楼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译介和译文研究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诸如译道渐芜、外译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制约着《红楼梦》外译的成效.基于这一现状和问题的思考,《红楼梦》外译“走出去”的真正实现需要新设想予以支持,以期推动《红楼梦》对外译介、传播及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杨宪益和Hawkes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据,以茶文化翻译作为突破口,结合功能主义的目的论,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任何大胆的改动只要服从目的法则都可接受。从这一角度看,霍译本旨在带给西方读者更多的阅读愉悦感,他采用归化的策略来满足接受者的需求。这样的转变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也是成功的翻译范例。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其间大量使用的成语使其增色不少,但同时也增大了翻译的难度。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传达出成语的意义,满足理解文章的需求,又向译文读者展现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成为典籍英译的难题。在分析《红楼梦》中四字成语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本文对比了杨译本和霍译本中成语的英译,探讨两家在成语英译策略上的倾向及译文中的文化流失现象,以期对典籍英译中成语的翻译策略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9.
弗朗茨·库恩的《红楼梦》德译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变译个案。译本的译后记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艺术特征、哲学思想及核心价值。通过这篇译后记,细致考察库恩在向西方读者译介《红楼梦》的过程中突破西方主流价值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颠覆刻板的中国形象、发掘《红楼梦》的现代价值、构建多元文化视角的种种努力,并探究库恩通过译介《红楼梦》而建构的中国形象,对西方现代"自我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我们呈现了古代中国的早期文明与文化,尽管几千年来中外学者都对《诗经》研究做出过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诗经》的理解和阐释仍存在许多疑问和纷争。本文试图运用历史阐释学理论,探讨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三个《诗经》英译本对《诗经》文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1979 ~2011年有关《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主要期刊论文进行梳理,结果表明:《红楼梦》英译研究以文化、诗词为焦点主题,以文化、美学为热点视角,主要采取较为主观的定性研究.要将《红楼梦》英译研究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还需从几个方面努力:拓宽研究主题、吸收“红学”成果、端正研究态度、加大发表力度.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和相对可译论.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结构障碍与语言风格的不可译性及文化亏损与语义的不完全等值两个方面,提出语言的可译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涵着佛教精神,佛教中的"色空"理论、禅宗思想均对全书的内容、结构、思想产生了影响。原文中有大量具有象征意义、蕴含着佛教哲学思想的佛教文化用语。文章通过分析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中佛教文化用语的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探讨佛教文化对中华古典文学的影响,以及英语世界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解读与接受。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英译的文章日益增多,文中以杨氏和霍氏英译本《红楼梦》的不同译法为例,围绕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来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山鬼木客》是陕西地域文学中具有地理学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名篇,也是“陕西文学走出去”项目中首批被翻译并在英国出版发行的作品。小说的英译本对于地域文学英译中的策略研究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试图论述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试举若干例证,提出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地方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应采用文化保留的方法来传达源语言文化特质,同时采用归化方法来减少目的语读者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求同存异,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国文学和文化对外译介和传播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阐释学的视界融合理论分析了中国著名典籍《楚辞》的代表作《离骚》的多个英译本。从视界融合历史性角度分析了《离骚》的不同译本对艺术作品内涵理解多元化的合理性,并从译入语(target language)的输出、加工和再创作角度探讨了视界的二度融合在复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作为个案研究,从目的论角度、译者的意识形态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出发,分析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几个因素,进而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处理好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以李白名诗《玉阶怨》的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指导下,对比研究两个英译本中态度资源、级差资源和介入资源的分布,评估原诗与两个英译本之间评价意义资源的转换。评价理论能够启示汉语古诗英译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传递。研究发现:在两个英译本中,态度、级差、介入意义基本通过补偿或平衡做到了整体对等转换,同时介入意义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做细微灵活调整。不在于评价译本的优劣,而旨在阐释评价理论对于汉语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并丰富李白诗歌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从译者地位,还是从翻译标准,或是从翻译价值观等方面来看,传统译论都束缚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把接受美学的诸多观点引进翻译研究会对译者的主体性起到彰显的作用。从接受关学的角度来分析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