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区将发展成为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仍处于一个相对分散和边缘化的状态.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各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以及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外部竞争力等都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其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发展速度都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国外主要城市圈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将对环渤海经济圈和国内外经济圈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距进行比较,并对导致这些差距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之中,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融入长三角在区位、资源、产业和交通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对外经济贸易和教育科研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落差明显。安徽省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以期更快地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经济圈。  相似文献   

4.
以环渤海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现状为基础,阐述了该区域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经济圈发展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即"一体化"进程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难以形成统一市场、产业链条分割严重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作者观点,展望了环渤海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对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地对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群的能级评价及层级分布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对珠三角经济圈内的各城市进行了城市能级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又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了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群的层级分布结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提出了珠三角经济圈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北接“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特殊的区位和竞合态势,是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战略的重要背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福建主要优势有对台优势、港口优势和生态环境较好的优势。福建未来发展,不仅要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更要通过闽台合作,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在竞争中发展自己。近中期内,福建应主要在开放型经济、港口经济、壮大中心城市、培育产业集群和建设生态省等5个方面努力奋斗,抢抓机遇,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建好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实现祖国统一,最终建成“环海峡经济圈”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透过国际化及地缘经济学这两个层面,分析了香港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内地其他区域合作,以带动华南、东南亚以至环南海经济圈的融合及发展的必要性。剖析了香港的结构转型及固有优势,并探讨了中国核心区域的合作前景,周边地区对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呼吁地区之间应把握良机,排除协调上的困难,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发挥网络优势及协调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闽南金三角、珠三角和长三角1985-2005年的经济统计数据,对三个三角洲1985-2005年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从中可看出它们之间经济发展的特征.研究得出的结论说明闽南金三角在这22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在三个三角洲中排列第二,但从近几年的经济指标值来看,闽南金三角经济状况已明显不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据此,本文提出了闽南金三角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纽约、东京、伦敦是公认的三大顶级世界城市,本文在分析其功能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它们空间演替模式和轨迹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功能区空间结构、人Lq集散与居住区变迁、CBD的形成演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8—2021年我国三大经济圈18个省市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物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最高,呈“M”型阶段性变化特征,物流发展未能形成良好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相对平稳;地区之间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总体上表现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优于物流与经济系统;三大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物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勉强协调状态,长三角地区比较稳定,珠三角地区呈现省份之间耦合协调程度极差较大的特点。从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资,提升物流效率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基于2012—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板数据,运用基准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集聚、产业结构与地区间经济差距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能显著缩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人口集聚对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存在以产业结构为门槛的双门槛效应:当产业结构越过相应门槛值,人口集聚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越大;人口集聚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渠道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研究结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在发展中营造平衡”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十五”时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成效及其主要特点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区域经济已有四次大的发展。从珠三角的崛起,到浦东开发带动长三角经济增长,到西部大开发,再到东北振兴、泛珠三角的合作.每次区域经济的增长,对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我国沿海地区仍然存在四个经济低谷区,江苏沿海地区就是其中之一.尽管江苏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资源条件,但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针对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状况,构建了该地区开发的“三联动”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合肥经济圈资源要素结构、工业投资结构、企业与产业结构特点,并进行工业化率、城镇化率、非农化率比较,研究中心城市工业化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心城市带动力对经济圈发育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速经济圈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跨入新世纪,锦州面对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环渤海经济圈开发、建设辽西北地区等历史机遇与挑战,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树立产业新形象,促进锦州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影响,尤以珠三角、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原因,并探讨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提出中国应抓住机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降低对外依存度,依靠内需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或制约着经济增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绩效是不一样的.本文首先对长三角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动从产出和就业两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测算,然后从结构效应的角度,就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一般分析和规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就三大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提升速度与初期产业结构水平之间具有负相关性,即三大区域间产业结构存在收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拉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行东向发展战略,是中部崛起发挥区位优势的最佳选择。安徽同长三角经济圈具有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安徽同长三角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因此.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承接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将其转换成为竞争优势,是安徽加速崛起、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环太湖地区处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对长三角经济区的整体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太湖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推进区域整合,加快环太湖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助上海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并与经济全球化无缝对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在保持地区发展速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形成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长三角地区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契机.长三角地区通过政府强力推动和有效协调,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尽快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