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养殖河蟹很容易发生死亡现象。据对养蟹专业户的调查,造成河蟹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同种一是蟹缺氧。一般养蟹池的深度为2米左右,但水深仅为1至1.5米,池中还有浅滩(蟹岛)供河蟹栖息活动,实际贮水量并不多,而长期投喂,河蟹吃剩的残饵及捧泄物在水中发酵,消耗了大量的氧气,特别是夏秋闷热天气,蟹池更易发生缺氧,严重时可发生大量河蟹死亡。二是农药中毒。河蟹对农药较为敏感,养蟹户常因不了  相似文献   

2.
河蟹池套养青虾,不仅可以提高蟹塘的利用率,还有利于预防蟹病,是一项成熟的生态养殖技术。(一)塘口要求。河蟹池套养青虾应选择面积8—15亩,水深2—2.5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的蟹池。池塘水深1.5米以上,淤泥在10厘米以内。(二)虾苗放养。放养时间一般在7月初前后,每亩放虾苗1.5万—2万尾,  相似文献   

3.
蟹池的选择:养蟹池的大小和形状没有限制,数十平方米至几十亩面积均可养蟹,面积稍大,水体中的溶氧量由于风浪的作用易得到补充,同时也相对地增加了河蟹的活动场所。但太大又不利于成蟹的捕捞,  相似文献   

4.
水花生又名喜旱莲子草,在水产养殖业中被广泛利用,近年来,一些养蟹户通过实践证明,在蟹池中培植占蟹池总面积的10—15%的水花生.有很多好处。(1)可以防逃:蟹池中栽培了水花生,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模拟天然的生态环境,使河蟹可以在此“安家落户”。除初放时和秋后生殖洄游逃逸外,平时河蟹一般很少逃逸。(2)利于蜕壳生长:由于河蟹在蜕壳时,极易受  相似文献   

5.
为缩短河蟹养殖周期,争取当年蟹苗当年上市,利用早蟹苗(每年4月1日之前出池的蟹苗)经反季节塑料大棚强化培育幼蟹,增强蟹苗的适应能力及抵抗能力,大大提高了河蟹的上市规格。笔者现结合当地实际,将反季节塑料大棚  相似文献   

6.
(一)主要捕捞方法。(1)流水捕捞法:10~11月份是河蟹生殖回游季节,此时绝大多数的河蟹离开洞穴,到池中活动。在蟹池出水口布置张网或陷阱,再缓慢排放池水,便可在网中或陷阱内捕到大量的河蟹。(2)灯光诱捕法:抽出一定量的池水,保留30cm 左右深水体,在池塘四角各埋1只水缸。于夜晚存水缸上方点上灯。每当夜晚来到,河蟹便纷纷上岸活动,从而掉入缸内。(3)蟹窝捕捉  相似文献   

7.
河蟹的增大、增重、断肢再生都是在脱壳后实现的。从幼蟹到成蟹大约历经15次脱壳。每次脱壳(最初1小时左右完全丧失抵制敌害和不良环境的能力)都是河蟹生存的难关。要使河蟹安度脱壳关,人工养殖必须抓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在池塘养蟹中,水草为河蟹的生长发育提供极为有利的生态环境,对河蟹养殖起着重要的增产增效作用。水草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于以下几点:(1)模拟生态环境:河蟹的自然生态环境离不开水草,“蟹大小,看水草”,说的就是水草直接影响着河蟹的生长。在池塘中种植水草可以模拟和营造蟹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河蟹快速生长。(2)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水草富含蛋白质、粗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河蟹需要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9.
吉林西部稻田养殖河蟹经过一年的试验,稻蟹获得了双丰收,由此建立了高纬度稻田养殖河蟹的生态模式,以示推广。  相似文献   

10.
秋天,是河蟹成熟收获的季节,又是其极易死亡的时期。因此,养蟹户如何预防河蟹死亡,成为养殖河蟹成功率的关键之一。秋蟹死亡原因,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1.
(一)铒料多样性。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贪食,饵料的投喂,即要满足其需求,又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应因地制宜,多渠道地开辟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水草主要品种有伊乐藻等。蟹池水草  相似文献   

12.
当前,蟹农们养殖热情高涨,他们说,“三只河蟹一亩田(指种一亩水稻的收入),一亩河蟹两万元。”养殖河蟹是广大农民一条致富的好门路。但近两年来,长江流域河蟹养殖业却不尽人意。除少数蟹农亩收入仍达万元以上外,大多数蟹农收入锐减,或只能保本,还有不少蟹农亏了本,特别是养  相似文献   

13.
(一)饵料的多样性。河蟹食性杂,偏嗜动物性饲料,而且生性贪食,投喂饲料时,既要满足河蟹营养需求,又要降低成本。可因地制宜,多种渠道开发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为池塘水面积的40%以上。以沉水植物为主。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饵料,又可净化水质,还有利于小杂鱼,虾、螺、蚬等天然饵料的生长繁殖。二是投放螺蛳,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摄食,螺蛳肉营养丰富,口味好,河蟹非常喜欢,还可以提高河蟹品质。  相似文献   

14.
河蟹暂养,是将性成熟的河蟹,捕捞后进行短时间的饲养育肥,待价而售,以提高效益。一、暂养池选择。选择靠近水源,无污染,注排水方便的池口。面积3—5亩,波比1:2—2.5,水深1.2—1.6米,池底淤泥深10—20厘米。放蟹前  相似文献   

15.
河蟹从幼苗长成成蟹,大约需要经过15次脱壳,每次脱壳都是增大、增重的过程,而且可实现断肢再生。但脱壳也是河蟹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脱壳后最初一小时左右完全丧失抵抗敌害和不良环境的能力。人工养殖河蟹。要在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养蟹技术和养殖模式的进步,河蟹养殖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当年早繁苗因其个头小、质次、口感差而退居次席,大规模河蟹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因而大规格的蟹种供应也提上日程。蟹种又叫扣蟹,是经过一冬龄养殖的一龄蟹种,  相似文献   

17.
江苏盐都县义丰镇金城河蟹育苗场,采用塑料薄膜大棚充气培育幼蟹获得成功。现将其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一)培育池建造。培育池应靠近外河,无污染,水质清新,交通方便,具备电源,避风向阳,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为40×16m~2的长方形。清除底部过多的淤泥,中间挖一条深沟,可保水深1m,池两边较浅(可保水深0.3—0.5m),形成一定的坡度。池子两端建进、排水系统,进水  相似文献   

18.
碧霞 《小康生活》1995,(2):43-43
〈一〉、有关养蟹的三点建议。河蟹人工养殖,湖北省汉川县1994年发展河蟹面积一年陡增几十、几百倍,结果损失很大。主要原因:一是蟹苗不纯。一部分户是从上海、江苏、浙江引进的海边天然大眼幼体,品种混杂,有的甚至是“铁蟹”,生长极为缓慢,且个体无法长大,回捕率极低。二是购进了不少秋龄黄蟹。此蟹(幼蟹经多次脱壳,体重增至20—25毫克以上,生产上习惯称其为黄蟹)看是蟹苗,实是成蟹,在完成最后一次脱壳进入绿蟹期时“寿终正寝”。三是大眼幼体  相似文献   

19.
从“大养蟹”到“养大蟹”蕴含了丰富的环境社会学机理。“大养蟹”破坏了水体资源,污染了水域环境,导致兴村河蟹养殖进入困境阶段。在推拉原理作用下,兴村走上了“养大蟹”的生态养殖之路。“养大蟹”不仅修复了区域水质,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大养蟹”到“养大蟹”是一种“DDP→EES”发展范式,体现了人与环境的互动逻辑。从“大养蟹”到“养大蟹”说明:①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必须同步;②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可以统筹兼顾;③环境效益的获得要有经济效益基础;④内陆区域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实施生态养殖。  相似文献   

20.
河蟹成熟收获的季节在秋天,可是秋天也是河蟹最易死亡的时期。养蟹的农民朋友如不注意加强管理和疾病的预防,便会引起河蟹的成批死亡。为此,有效地控制好秋季河蟹死亡,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现我就将一些养殖户防止秋蟹死亡的经验作简要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