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几年,各地对干部考察、交流、选拔等工作非常重视,探索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举措,但有意无意间,对干部调整后的工作交接重视不够,调整后迎来送往忙忙碌碌,辞"旧"迎"新"熙熙攘攘,随后一切归于平静,新一轮工作重新开始。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干部交接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有的工作从头再来,有的干部从头再干,造成了资源、时间、人力等方面的巨大浪费。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好干部工作交接呢?  相似文献   

2.
一个地区或部门的一把手卸任后,要向继任者移交工作.由于对一把手丁作交接的内容和要求没有明确规定,一把手交接上作做法不一,有的工作交接十分简单,有的则事无巨细全盘托付,抓小住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任一把手有效地开展工作.笔者认为,一把手交接工作应把握以下"四原则".  相似文献   

3.
省市速递     
2014年12月25日,北京市出台的《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办法(试行)》规定,区县局级干部离任时需交接任职期末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个人保管和使用的公有财物情况等。对离任交接工作中发现的重要线索或重大事项,应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或有关部门处理。近日,湖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动"飞地经济"试点工作的指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离任交接时,常常互相见个面、握个手,钥匙一交就算了事,存在着"调令到手,抬腿就走,责任不清,是非不明"、"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给机构正常运行造成了障碍 党的十八大把加强主要领导监督首次写入党章,突出了加强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创新干部监督措施,不断推动干部监督关口前移,防止和克服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5.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系统翻阅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党的干部工作的文件、政策、制度和规定等,发现在对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原则和选拔干部标准的理解与表述上有不一致的地方,近年来报刊上的一些文章中,也存在这个问题.有的在同一个文件或同一篇文章里有几种说法.比如,把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说成干部的"四化"标准,把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说成选拔干部的标准或干部工作的原则等.为了澄清这一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请教、征询了军内外多位专家教授以及长期从事干部工作的领导干部,得出了一些比较一致的意见,现提供给大家,以期统一说法,避免混乱.  相似文献   

6.
李孟钱 《领导科学》2006,(14):22-23
随着干部任期制的实施和轮岗交流频率的加快,领导干部的“离”与“任”也是经常发生的事。因此,不断提高干部交接工作的质量,实现前后任领导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既是干部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领导活动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领导工作交接意义重大做好领导工作交接,有利于保证工作的有效延续。前任领导对工作的总体安排、目标追求、政策措施,是前任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总的来说是较为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客观实际的,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珍惜,并一抓到底。后任领导到任后,对各项工作会有自己的新…  相似文献   

7.
姜洁 《决策探索》2013,(9):34-35
一名干部,如果在任上创造了很多显赫的"政绩",但一旦工作调整,原来的"政绩"多半成了"半拉子工程",这样的干部算不算好干部?与之对比,有的干部在任上虽然没有拉升太多GDP指标,但却为当地民生做了很多实事,为了保护环境阻止了重污染项目的上马,"政绩单"也许不那么炫目,这样的干部算不算好干部?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要用好干部,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考察干部,注重  相似文献   

8.
"托孤政治"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独特的政治权力交接方式和官僚体系运作模式,是中国大一统政治设计的必然产物,也是血缘继承制度和中央集权政治杂糅并济的逻辑必然。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冲龄即位""迭代托孤""闪电托孤"三种"托孤政治"模式。在官员任期制度下,"托孤政治"所传达的权力交接方式和官员遴选模式对于留任干部、平调干部、提升干部、即将退休干部、任期将满时被免职干部和犯罪干部提出了鉴示。  相似文献   

9.
<正>以什么作风选人,关系党风政风,关系民心所向,关系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就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用好的作风选干部,选作风好的干部。反观当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严不实的现象:有的仍简单以票数论干部,或对有反映的干部"一挂了之",不做深入调查;有的动议干部随意性大,考察干部"走马观花",履行程序走了过场;有的在用人原则上搞变通,不敢向歪风邪气"亮剑"、较真。这些选  相似文献   

10.
王超 《领导科学》2001,(1):40-41
近年来,在一些干部中出现了寻求"靠山"的现象.他们不安心工作,四处活动,托门子,拉关系,想方设法与领导干部"接触",或公开或隐蔽或直接或迂回地寻求"关照".一些充当"靠山"者,有的对下属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对干部的顺利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更多的则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投其所好者大开方便之门,采取以上压下、打招呼、写条子等手段,到处插手,干涉基层的工作.这种风气极大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地干扰了基层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由于领导干部任期制、轮岗交流制等组织人事制度的逐步规范,各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职务升降、轮岗调动等相对频繁,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调整也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面对分工调整的新变化,领导者既要调整好心态,以科学的方法稳妥推进工作的交接,也要利用分工调整这一工作推动关键期,主动对基本工作制度进行完善,还要抢抓机遇,推动各类难题的解决。一、稳妥交接,区别对待面对分工调整,领导者既要积极调整心态,正确认  相似文献   

12.
根据工作需要、干部培养目标及群众意愿等因素对干部适时进行岗位调整,是一种正常的组织行为。能否正确对待岗位变动,特别是正确对待"不如意"的新岗位,是对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干部平职调整,是指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领导班子建设和实际工作需要,在不提升或降低干部职务的情况下对干部职务做出的变动.干部平职调整是干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干部平职调整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优化干部资源配置、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方面虽然有了一定进展,但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下"的氛围不够浓.由于长期受官本位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一些领导干部谈"下"色变,认为"下"就是"不称职"、"有问题"的代名词,觉得下来后没有面子;有的担心能上能下改革会"革"到自己头上,因而对实施干部能上能下表现消极,甚至寻找各种借口,抵制能上能下政策的制定;有的虽感力不从心,动过"下"的念头,但由于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还得硬着头皮撑下去.二是"下"的办法不够多.  相似文献   

15.
刘先国  金钊 《决策探索》2002,(10):19-20
组织考察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环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得以贯彻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组织对领导班子工作绩效和领导干部的德才、实绩进行考察,可以集思广议,对选准用好干部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被选任领导干部的个体素质和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但是,各地在组织对干部考察过程中,有的怕跑风漏气,就搞"突然袭击",对谁考察、考察什么、怎样考察,群众思想无准备,心里没底;有的抢时间,赶任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搞形式、走过场;有的规划不科学甚至不规划,盲目从事,等等.  相似文献   

16.
高怀飚 《领导科学》2004,(11):26-27
《干部任用条例》规定了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程序,解决了“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选人”的问题,为干部职务的晋升提供了政策性、法规性的依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干部的职务有无机会晋升、什么时候晋升、晋升到什么程度,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有的地方和部门干部调整频繁,一年一次甚至数次,调整人员动辄几十人上百人,而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几年也不调整一次;有人每次调整都“榜上有名”,有人则长时间“李广难封”。干部职务的晋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朝天子一朝臣…  相似文献   

17.
干部平级调整是相对于提拔调整、降级调整来说的,是级别不变情况下的一种职务变动,调整后虽然干部的级别未发生变化,但其职位或任职地点却变了。平级调整在整个干部选拔任用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干部平级调整,有利于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有利于理顺情绪、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干部工作的正确导向,有利于实现领导人才的最佳配置,推进改革和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现实工作中,平级调整干部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经常性考察与定期考察的关系。对干部的调整,通常是建立在对干部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了解干部的途径目前主…  相似文献   

18.
徐建波 《领导科学》2008,(10):33-34
平级调整和提拔任职都是干部调整的基本类型,相比之下,平级调整在干部调整中更常用、更普遍.但由于提拔任职所固有的特殊性,社会对其关注度极高.而对干部平级调整的研究和探索却显得不是那么热心.因此干部平级调整工作至今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须加大力度积极进行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19.
王军 《领导科学》2001,(12):41-42
在干部考察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注重群众公论,提高"听"的水平,不仅关系到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式方法问题,更关系到思想观念、干部考察质量问题.近年来,各地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与注重群众公论紧密结合起来,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普遍采取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评等多种形式,努力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干部工作,对干部工作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然而,一些参与干部考察工作的同志还存在着不会听、听不清,甚至不想听、听不见等问题.因此,必须切实重视提高干部考察中"听"的艺术,认真把握好干部考察中"听"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各级党委积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对领导干部进行了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教育培训仅仅是政治生涯中"镀金"的需要,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足,参加学习培训往往是被动接受、走过场;有的领导干部以为自身素质较高,从而自动放弃了自主培训和自我教育.另外,组织上没有完全把干部教育培训、干部素质提升与选拔任用干部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少干部产生学与不学、训与不训对提拔重用都没有多大帮助的错误认识.导致不少干部学习培训的自主性不够,学习热情锐减,从而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最终受影响的是事业、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民的福祉、是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和构建"自主培训"的干部教育模式,以解决干部培训自主性不强、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