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例证的方法简要分析海明威对女性的既爱又恨的矛盾观点。首先概述了海明威笔下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然后以海明威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例来分析海明威复杂的女性观,一方面,认为女性是男性的工具,男人的庇护所,是为男性服务的,温顺善良,完全依赖男人的女性就能够得到幸福;另一方面,又认为女人是男人的沙场,是男人展现"男子汉"气概的地方,是男人体现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沙场同样也可能挫败男子汉的威严,威胁男人的地位,对有独立个性、不受传统约束的"新女性"虽有敌意,但也很欣赏。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的女性观历来饱受争议。近来许多学者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他的作品渗透着对女性的关注和思考,即使是《老人与海》这部"硬汉"特征明显的作品也不例外。小说在极力塑造老人硬汉性格的同时,也描写老人与妻子、大海、小孩之间的情感纠葛,女性魅影处处显现,体现了海明威对两性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他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似乎轻描淡写,甚至有些研究者认为他有轻视女性的倾向。然而,这恰是作家女性意识的一种反映。他的早期小说《雨里的猫》就是以女性视角展开的。文本中的背景设计、言语策略和意蕴层面都给读者留下充分的艺术空白点,从而激发、鼓励读者进行积极的填充。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和"再创造"的过程即是逐渐理解海明威对"迷惘的一代"女性生存状态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是一位善于把握和表现男性世界的作家,他最擅长表现孤独的男人。海明威式的硬汉精神照亮了一个时代的世界文坛。同时,海明威又是一位有着女性意识的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建构了两性世界的对话:硬汉精神与女性意识有着表层对立、消解而深层补充、建构的关系。女性意识在硬汉精神的建构中有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探寻海明威的生活思想轨迹,更有助于解读海明威世界中硬汉精神和女性意识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海明威作为一名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论争的焦点。相当数量的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歧视女性,故而在他的作品中只有"硬汉"形象。实际上从文本入手,从海明威的人性价值,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可以看出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善于关注男性世界,但他确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百衲被的意象不仅是当代众多女作家的共同语言,也是女性美学的一个隐喻。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别名格雷斯》中,百衲被的主题贯穿始终。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女性话语赋予作为沉默"他者"的格雷斯以声音,而且为她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女性空间,任由其思想自由驰骋,使她在缝合生命碎片的同时,也求得了精神的觉醒与心灵的完满,从而构建起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一书中女性的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具有强烈支配欲的泼妇和极度顺从的小甜心。女性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总是"失声"的并被客观化为表现男性需求的标志。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在情感和道德上的需要。海明威的"厌女症"情结深受家庭影响的海明威将对母亲的厌恶投射到了作品中的女性身上,他歪曲贬低丑化女性形象,过分渲染女性的危险与不祥,把女性当做死亡与痛苦,而不是当做生命和快乐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9O年前出生在纽约市的玛格丽特·柏克—怀特,堪称世界新闻摄影150多年历史中屈指可数的杰出女性之一。 玛格丽特·柏克—怀特23岁时以学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康纳尔大学后,便以拍摄工业题材开始了新闻摄影生活。——抱着比男性记者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是一位善于把握和表现男性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斥了硬汉形象,但也不乏生动的女性形象。《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的极少数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海明威在小说中不仅对男性进行鞭挞,表现对女性处境的同情,甚至还透露出其对女性意识的理解。本文从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从发试图论证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通过她所建立的两个镜像关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因其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历来被作为一个典型的男权主义作家看待.相当数量的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歧视女性,具有"厌女症".本文从文本入手,以历史观点剖析海明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指出海明威是一位具有双性视角和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和回味。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从文本入手,以历史的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可以发现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善于关注男性世界,但他确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笔下的许多女性不仅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而且具有“硬汉”的某些特征。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出发,试从《老人与海》中马诺林的体能之迷,古巴的风俗习惯、海明威的口语风格及该小说中出现的直接证据这四方面入手,论证所谓的“小男孩”实际上是个年龄在20岁左右的成年小伙子。相信该“冰山一角”能赋予读者以新的视角来重读这部巨著,能从中得到更深层的感悟,解开更多疑惑。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评论界将《雨中的猫》解读为关于婚姻伦理或是女性遭受压抑、被边缘化的故事。结合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小说中关国妻子与猫的动态关系,认为这则故事体现了女性对其身份的探寻,也隐约地传递了海明威对女性运动的同情与肯定。  相似文献   

14.
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几部美国小说中共有的“英雄原型”的母题形象。该母题在美国文学中的首次出现是在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中,后来在纳撒尼尔·霍桑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D·J·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等经典小说中以不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并成为小说的主题思想之一。不仅如此,该母题还被其它许多美国文学作品采用和演绎,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和思想内涵,在美国文学传统主题中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根据,主要讨论了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指出语气隐喻分析可以用来帮助确定会话双方的人际关系及亲疏程度,最后用例子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小-/gg海明威晚年的一部经典作品,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用简练含蓄的语言,通过巧妙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久经沧桑的老渔夫桑提亚哥这一形象。小男孩曼诺林虽然只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但老人在孤身奋战的几天里却无数次想起他,他对小说整体情节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小男孩的言行分析他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与朗费罗虽然相隔一个多世纪,但是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从文本间性的视角研究,朗费罗1850年发表的《浮木燃起的柴火》为海明威1925年发表的《了却一段情》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故事结构以及主题提供了一个参照;海明威继承了朗费罗的传统文学经典中的文学观和伦理道德观,并恰当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文学创作关系,同时在文本中也展现了海明威的文学审美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18.
“看见猫-找猫-想猫-得到猫”是《雨中的猫》看得见的“八分之一”,海明威以凝练的语言、简洁的情节,给读者创造一种意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去发掘作品隐匿的“八分之七”,即人物的情感和作品深邃的思想。这种含而不露的笔法是作者“冰山原则”创作理论的完美体现,它扩张了语言的内涵,丰富、朦胧了作品的含义,使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和寓意,达到厚积薄发,意到笔不到的艺术神韵。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作为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其塑造的硬汉形象与独特的"冰山理论"写作手法一直是评论界研究的重点。伴随着日益加深的生态危机,这部经典也逐渐受到生态评判界的关注。文章结合生态批评理论重新解读作品,探寻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意识,揭示作者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关于空间的概念同样适于文学创作与研究.纵观海明威的小说作品,他总是将主人公置于某个特殊的“空间”并让他们在这些“空间”里做出主体的“自由选择”,体现出极强的空间性.对海明威小说空间性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解释其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找到海明威与存在主义的某些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