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共同地域是一个民族得以形成并赖以发展的基础,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是民族构成的第一要素.然而要素和特征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不能混用.在各民族既有聚居,还有散居、杂居现象的情况下,地域不能完全作为民族识别的依据,也就不能视之为民族的基本特征.只有反映一个民族从历史的发祥地到现实中的聚居区的演变过程和轨...  相似文献   

2.
民族与国家是两个不同的的概念,他们既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孪生体,也是两个利益和要求并不完全一致的政治实体.尤其在多民族的国家里,二者既有利益的一致性,也有各自特殊的利益诉求.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较之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更为重要.正确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关系,促进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局,是每个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多年来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两个概念存在许多含糊之处的现实 ,提出“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属民族心理学范畴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 ;民族心理素质实际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 ,即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心理现象产生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4.
自决权民族是相对于主权民族和自治权民族的一个范畴。可以从历史与政治维度、法律维度和法理维度予以解释。从历史与政治维度看,自决权民族与民族性密切相关而成为政治问题;从法律维度看,这种自决权是一种集体权利,它来源于人民自决权;从法理维度看,作为民族,只有合乎特定的条件,才能享有自决权。  相似文献   

5.
刘世哲 《中国民族》2015,(3):115-117
近年来,民族理论学界对于许多民族理论政策问题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有些观点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较为广泛的讨论和影响。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针对近些年来社会上对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不同看法,从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八个方面,对我国"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思想方法等,进  相似文献   

6.
多民族国家的内部整合是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现实要求.在民族国家的视野下如何看待多民族国家的整合这一现实性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西方学者认为,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由“民族-国家(nation-state)”构成的“国际体系”。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民族-国家”体系也已经扩张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迄今为止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最具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之一。但中国作为一个特例,在经历了引进“民族主义”话语的时代以后,却最终选择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并在现实运作中稳步发展,这表明“民族-国家”及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并非这个世界上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如何理解民族旅游成为当前推动该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考察,对民族旅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了新的结论.我们认为:民族旅游就是旅游者以民族聚居区域为旅游目的地,以该民族文化为内核,以经济、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特质及生产、生活状态为目的一种参与、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0.
自近代工业文明以来 ,世界始终并行着两个矛盾的趋势 :一方面是各国各民族之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 ,一直延续到今天全球化的所向披靡 ;另一方面是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越来越突出的分道扬镳和由此而出现的主权民族国家持续稳步的增多。民族成分单一或比较单一的国家与民族成分复杂的国家相比较 ,前者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以至于列宁和斯大林将这种“民族国家”称为“正常的国家形式”。然而 ,我们也应该看到 ,历史进程的实际选择是多向的。在多元、多层和多向的全球化进程中 ,各国必须把握时代特征 ,发现、挖掘、尊重和发挥多样性的优势 ,这是国家特别是多民族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国家的大一统是我国的历史传统,也是当前的国家现实。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总体滞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这些基本国情是我国民族理论、政策、制度和法律的基础,也是牢牢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正确方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雷勇  杨和英 《民族学刊》2023,(10):130-136+161
分离主义道德论证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将民族国家的内涵曲解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该观点混淆了民族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民族构成,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政治理想主义色彩。二是滥用民族自决权,认为民族自决权包含民族分离权。该观点将作为民族自决权主体的(国家)民族(nation)误读为(文化)民族(nationality),逻辑上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对民族自决权的权利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权并不包含民族分离权;忽视了行使民族自决权的具体条件,只有在一个国家出现殖民统治需要去殖民化时才能适用。三是利用民主政治说事,认为分离是一种民主权利,利用公民投票等民主形式推动分离。民主政治实施的前提是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及公民对其的认同。但是,无论是“分离权”主张,还是利用民主形式推动分离,都意味着对国家的解构,在逻辑上难以自洽;在强调一部分人利益的时候,却忽略了其他人的利益,违背了民主政治的初衷和平等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极大的现实危害性,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民族关系,极易诱发民族矛盾甚至民族冲突,影响国际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13.
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安定,还取决于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行.从"嵌入"理论视角看,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对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有效解决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社区融合、新型城镇化战略、文化教育模式和政策的进一步推行是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共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中国等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实践的考察,指出民族共治是与民族自治同时存在的事实,并通过对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理论和原理的论证与揭示,提出了“双向两层面民族共治”的命题。“双向共治”一是指参与管理,二是指接受管理;“两层面共治”一是指国家层面的管理,二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层面的管理。民族共治是现时代民族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统一建设的必然和合理要求,它与民族政治民主和共和“三位一体”,是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生活的纲领性命题,而“自治”、“参与”等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诉求和保障则属于子目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严庆 《民族研究》2022,(4):25-36+139-140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执政党要提出国家建设的主张与方略,并通过话语与理论具体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体现出立足多民族国情的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方略。从“文明国家”到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中国拥有着与西方民族国家不同的现代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建设的资源与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集中华民族建设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于一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这一核心是联通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地区的多元和多样性表现为例探讨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策略和历史境遇。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民族国家策略的历史进程,发现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民族国家策略上的差异,以及现代中国“民族”识别的出现,是中国深远的历史情境中的一个必然结果,亦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现代国家与各民族达成共识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新理论政策,是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新的丰富和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必须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构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是列宁的建国思想;在建立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实现苏维埃国际联盟是苏联建国的初始设计.斯大林模式主导的苏联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形成了各个民族无"国家"和联盟无"民族"的民族国家二元冲突结构,而且导致了苏联在反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中向沙俄帝国的回归,造成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分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斯大林民族定义之科学意义的丧失或过时.错误的实践既包括错误理论的指导,也包括对正确理论的错误理解或背离.  相似文献   

19.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随着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对东道社区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 ,旅游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商品化 ,破坏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性 ,使其失去原生含义 ,从而影响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本文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作者指出 :如果换一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的商品化和旅游的真实性问题 ,将有助于解除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诸多困惑 ,既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 ,又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文章还探讨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曾明  张淑颖 《民族学刊》2023,(5):1-15+118
苏轼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与他自身经历密切相关。被贬黄州、惠州与儋州是苏轼民族共同意识产生与形成的关键节点。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困顿与精神创伤使他的思想变得多元,并兼容三教。苏轼沉沦下僚的坎坷仕途让他有机会接触少数民族百姓,作于黄州、惠州的诗文可反映其不断融入当地生活、以他乡作故乡的豁达情怀。被贬海南是苏轼民族共同意识产生的天然契机,他与黎族百姓比邻而居,相识相知,互相扶持,最终形成了汉黎一家、华夷同合的民族共同意识。在贬谪生涯中,苏轼与黎族人民平等交流,互相认可、彼此接纳、互相融合,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苏轼的民族共同意识。此外,苏轼在被贬三州内所作的和陶诗及编写的经典传著为其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注入了精神内核。这些创作表明了苏轼在精神上逐步隐逸田园,谦恭克己,爱民护民,自觉地与他们结为命运共同体。透过诗文我们已然可以看到苏轼真诚待民的高尚人格,而这种朴素的民本主义情结恰恰也是对民族共同意识最形象、最直观的演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