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公报》的教育广告与近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报纸中的代表,其中的教育广告反映出近代教育的变迁轨迹,是我们研究近代教育事业不应忽视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教育广告的演变及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近代教育改革、发展与这些广告的关系,以求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以政治自由、宪政体制等为核心价值,而民族主义则以构建独立统一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为主要诉求,这两套价值系统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出既相互交错又互为制约的关系。1930年代的胡适,发表于《大公报》星期论文专栏上的政论,就充分而深刻地体现出了这两种价值的紧张,而胡适对这种紧张性的心理调适和思想融通,则更是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价值世界与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理想国》依据"对立原则"进行的灵魂划分把灵魂的三种欲求分别归属于灵魂的三个不同部分。许多研究者认为,《理想国》的这一灵魂划分在肯定灵魂非理性部分和非理性欲求存在的同时,会导致灵魂统一主体的缺失。但细致考察依据"对立原则"划分出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的关系,发现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并不独立地与灵魂的理性部分共在;相反,非理性部分代表的非理性欲求只在与理性发生冲突时才会出现。如此,《理想国》灵魂划分建构的正是理性的统一主体。这样来理解《理想国》的灵魂划分,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行为,也能与近代观念相比,彰显柏拉图乃至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能够独自构成一种行为动机的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由于受英语世界的影响,国内学界认为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是英文版《理性之蚀》之德译本+霍克海默的战后文集,或者说,它就是霍克海默的战后文集'。实际上,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就是英文版《理性之蚀》之德译本;而英文版《工具理性批判》与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没有任何关系,它不过是霍克海默战后演讲录音,即1949—1969年笔记之选集。换言之,英文版《工具理性批判》是一部伪《工具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5.
孙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战争作为认识对象和科学研究对象的军事家,他认为,战争规律是可知的,人具有认识战争规律的能力,并力求寻找战争的一般规律和战争的指导规律,闪耀着科学理性的思想光辉。正是这种科学理性精神,使其总结出的许多军事原则至今魅力不减。 相似文献
6.
《生死场》与《八月的乡村》共开救亡文学之先河,是2 0世纪3 0年代抗战文学的奠基作品,但二者还是存在着疏离和冲突。《八月的乡村》以宏大叙事表现了自觉的民族意识,反映了抗战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而《生死场》从女性身体经验出发观察民族兴亡,更侧重于表现女性在帝国主义和男权专制双重压迫下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7.
8.
狭义的抗战文学一般指创作于1937-1945年间的反映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的文学,但广义的抗战文学却应向前追溯至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时起,对日作战已成为影响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大时代内容,而报纸文艺副刊则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土壤.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比较有影响的私营进步报纸<国际协报>率先利用副刊,刊载大量抗日救亡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力量,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先锋阵地,从而在现代新闻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在对黑格尔哲学宝库的挖掘中,解读剖析马尔库塞的相关论著对深入理解黑格尔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理性与革命》一书的文本解读,借助马尔库塞对黑格尔理性的普遍性、历史性、现实性等概念的重构性理解,力图把握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和实体性内容,解剖黑格尔理性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辩证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从马尔库塞的视角去透视,何以马克思是黑格尔思想遗产唯一的、真正的继承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批判及其重大意义——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国家理性是具有统摄性的概念,是"绝对的神物"和"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国家理性通过中介环节即等级要素统摄着君王、官僚和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国家理性的实质:黑格尔的政治国家是从概念推演而来的,是作为主观实体性的政治信念;黑格尔为国家理性所做的概念推演,主要目的在于为现实的普鲁士王国寻找哲学根据.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对黑格尔的国家观展开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迈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批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开始,其中,日本军部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日本外务部门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外交活动,竭力为日本侵占东北进行辩护与开路,促进了侵略战争的不断发展.关于日本外务部门所起的作用,事变期间其在国联的外交活动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14.
Kristin J. Kleinja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3,56(1):31-52
The Colombian pension reform of 1994 introduced a privately administered defined–contribution programme, which coexists with a reformed public defined–benefit programme.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Colombian pension system and evaluates its performance using four criteria: (1) effectiveness, (2) efficiency, (3) equity, and (4) sustainability, finding evidence of severe shortcomings. Both effective coverage and benefit levels are low, costs in the private programme are high, an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insured persons are not fully informed about the actual system. The system is inequitable and the uninsured population bears part of the financial burden. The public programme is financially not sustainable. A current reform proposal from the Colombian government addresses only part of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15.
移居后的调适——对青海省香巴项目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立足青海香巴项目,以香盛村作为典型个案村庄,点面结合,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视角。叙述了项目区及实施的基本情况。并从社会网的变化、民族关系、文化变迁、政治变迁等方面考察了项目区内移民群体出现的各种变迁和调适。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22,44(1):184-202
The launch of the euro in 1999 was assumed to enhance macroeconomic convergence among EMU economies. We test this hypothesi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y calculating different indices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macroeconomic dispersion within the Eurozone, the UK and the USA (1999–2019). We use common factor models to produce a single index for each monetary area out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dispersion. These indices can be used to inform on the degree of optimality of a monetary area. Our results show that macroeconomic dispersion in the Eurozone increased notably even before 2007 and it took significantly longer to return to pre-crisis levels, as compared to the UK and the USA. The paper shows the critical role played by the ECB’s asset purchases programmes in reducing macroeconomic divergences among EMU member states since 201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