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殿元 《天府新论》1996,(3):93-96,F003
论诸葛亮成为杰出人物的原因李殿元诸葛亮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思而辅佐其建立蜀汉政权。刘备临终时托孤于他,总揽国政,及时恢复吴蜀联盟,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平定甫方,实行屯田,增强蜀汉国力。上《出师表》后,屡次出兵...  相似文献   

2.
论诸葛亮的错误和失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一生:抚育幼主,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官清廉,克己奉公,确实品德高尚;其所撰之《出师表》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忠义之心,感天动地。他又具有很高的谋略和才能,刘备死后的蜀汉江山全靠他一人支撑。无怪乎后人景仰,称之为“万古云霄一羽毛”。笔者对《三国志》学习有年,体会不少,如果实事求是地从历史角度看,诸葛亮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在蜀汉为政27年。在此期间,他先后辅佐刘备、刘禅,呕心沥血,为稳定蜀汉南征北战,功迹卓著。他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倍受世人的称赞和爱戴。至于他的传闻轶事,则更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然而,诸葛亮公忠体国的倡廉风范,却鲜为人知。本文从诸葛亮倡廉风范的表现、影响及其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史家誉为这是导致汉末中国鼎足三分的理想格局。对此,诸葛亮一席“隆中对”,千百年来成为运筹帷幄的最佳模式。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通常都是遵循陈寿的“诸葛亮本传”所说,是司马徽、徐庶的称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近年又有一种见解,认为诸葛亮因是汉沔地主集团代表,通过他,流亡军阀刘备才获取了最初可靠的政治资本——以庞德公为首的汉沔地主集团的支持,才初步地建立了蜀汉的武装,并进而建立了蜀汉政权(赵俪生:《史学新探》)。平心而论,此两说均不无道理。但是,都欠完善,它都以诸葛亮为主体,而以刘备为受体、将其放在次要位置上。其实,要弄清“三顾”主因,还得认明刘备真正的动机。没有刘备这种出格的超越行为,诸葛亮是不会出来的。“三顾”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刘备的一种权术、一种在长期实践生活圈获得的认同,即要依靠知识分子,可是有才华、实学的知识分子不愿与骄蛮的纠纠武夫合作,为此名望很大的刘皇叔一改常态,屈顾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山野村夫诸葛亮,有意示范于众,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形像,把自己扮成求贤若渴、礼遇下士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之一,也是蜀汉由兴盛转向衰落的关键。占领荆州是诸葛亮战略棋盘上最重要的一着。早在出山以前,诸葛亮就看出了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劝刘备取荆州作为根据地。他在回答刘备问策时就指出,荆州不仅是一方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也是刘备逐鹿中原的根基。守住荆州,则有北伐曹魏、统一中国的可能;失去荆州,只会偏安一隅,束手待毙。因此,荆州的失守,使蜀汉元气为之大伤,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6.
蜀汉政权建立初期,由于刘备处理政权内部新旧矛盾缺乏策略,致使孟达降魏,其后孟达又在建兴年间归蜀不成而被司马懿所诛,三国史上关于孟达的这两个看似孤立的事件,却无处没有诸葛亮的身影。诸葛亮在调和蜀汉政权内部的新旧矛盾时采取平衡的原则,在孟达降魏叛魏的问题上,诸葛亮洞察局势,及时调整策略,从最初的策反孟达,到后来决心除掉孟达,深刻表现出了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隆中对》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战略之作。《隆中对》系统地为刘备政治集团谋划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战略构想,是刘备集团的政治、军事路线和立国之策。诸葛亮提出的兴汉成霸的战略目标,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以及“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但对荆州问题的估计不足是诸葛亮战略思想的重大缺陷,最终深刻影响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诸葛之成规"是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基本政策,也是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其核心内涵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以士人统领宫中、府中取代宦官、外戚在宫中的地位。"诸葛之成规"既是承接东汉中期以后士人政治理想,也是刘备、诸葛亮反思汉末政治的结果。在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相继离世后,后主逐渐放弃了"诸葛之成规",并以宦官、外戚、东宫旧臣统领蜀汉政权,打破了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彦 《东岳论丛》2004,25(5):133-137
对诸葛亮“择主”的标准 ,传统观念认为是“兴汉续统”云云 ,从历史事实看 ,实非如此。诸葛亮出山 ,投奔刘备 ,看中的是刘备在军事实力和人力资源上的“一穷二白” ;而不是为了拥刘反曹 ,“兴复汉室”。由于关羽的骄横跋扈 ,成了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故诸葛亮不惜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诸葛亮又运用巧妙的权术 ,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权力。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 ,诸葛亮才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之位  相似文献   

10.
刘备去世前后,南中地区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反蜀叛乱。为使蜀汉政权在巴蜀地区站稳脚跟,并实现北伐曹魏、复兴汉室的政治目标,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亲率三路大军,直指南中叛乱的大姓和夷帅。在战斗过程中,他不断运用“攻心”战术,一举平定了南中,揭开了全面开发南中的序幕。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入手,对南中进行了较全面的开发和利用,为巩固蜀汉政权、兴师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亦对南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融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定璋 《天府新论》2005,(3):128-131
姜维是蜀汉后期重要政治、军事辅臣,他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屡次兴兵北伐,成败功过颇为论者所非。姜维象当年诸葛亮一样,以弱小蜀汉抗衡曹魏,其志可嘉。同时,姜维的“假投降”无损他对蜀汉的尽瘁。  相似文献   

12.
范捷 《社会科学论坛》2007,(13):153-157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  相似文献   

13.
蜀汉统治者刘备、诸葛亮等皆出自寒门 ,在思想文化上儒、法诸家并蓄 ,表现出“驳杂”的特点。立国后 ,他们治国重法术 ,学术上尚能重儒 ,借儒者以完善典制、推广教育。蜀汉侨寓学者多习古文经学 ,给蜀地带来了新风尚 ;本土人士虽仍多因循今文经学 ,但在外来学风的影响下 ,正逐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论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作耀 《文史哲》2002,(2):55-60
刘备“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但其为人和政治、军事才能皆不足称,是一个两面性突出的人物,一位平庸君主。他重义、爱民,但心存诡诈;用人尚贤,但不明于察,不善罗致、使用、培养人才;尚儒,但不喜读书,思想和政治上均无建树;峻刑苛法,但执法随意;历经沙场,但不善用兵。三国鼎立,蜀汉先亡,刘备、诸葛亮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素被誉为聪明智慧的典型,但他在运筹帷幄与用人方面,都有一些较大的失误。魏延这样一个蜀汉功臣就因为被认为“脑后有反骨”而被歧视以致迫害致死。诸葛亮不能辞其咎。诸葛亮有意挑拨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促其火并,破坏了蜀汉军队的团结,减弱了蜀汉抗击曹魏的力量,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陷入空前危机。这不仅是魏延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三国演义》将魏作为反面角色描写,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6.
绵阳,古称涪城,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素有“剑门锁钥”、“蜀道咽喉”之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绵阳经济和城市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文化古城的知名度却不高。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绵阳在三国蜀汉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尽早兴建“蜀汉城”,这是顺应改革开放潮流的一件大事。据《三国志》等史籍记载:刘备入川以涪城为据点,历三载而取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率军北伐在此扎过营寨,并将涪城作为后方基地;大司马蒋琬在涪经营军事大本营驻扎整整三年,  相似文献   

17.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恢复汉室谋划天下的战略总决策,其核心是跨有荆、益二州,鼎立而三,待天下有变,则分兵两路,从宛、洛和秦川北定中原.但兵出秦川未能将汉中列入进兵基地战略的高度,因而在刘备事业进程中未能及早占有汉中,又过分重视荆州,所以失荆州之后蜀汉集团没有及时地调整战略,反而是孤注一掷与吴交兵,结果造成了夷陵之战的更大惨败.至此诸葛亮才迫不得已实施法正"蚕食雍、凉,广拓境土"的兵出陇右战略,结果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从而客观地暴露出<隆中对>战略决策中的一着失棋.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军事经济思想与战略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期 ,蜀汉国小兵弱。诸葛亮在增强蜀汉军事经济的思想指导下 ,积极经营益州 ,挥师南征北伐 ,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同时也给蜀汉带来了新的危机。诸葛亮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活动表明 :当时诸葛亮所谓的北伐战争 ,不是出于军事统一目的 ,而是出于军事经济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历史上,破格用贤,信而不疑,终于取得了卓著成效的事例是很多的。齐桓公相管仲而称霸诸侯,秦孝公用商鞅而国富兵强,刘备任诸葛亮而终建蜀汉,这都是些明显的实例。同样,苻坚能破格重用王猛,实行改革,亦曾有过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公元215年,蜀汉刘备率5万精兵东征伐吴,史书明载关羽是从征主将。详加考索,张飞、黄权也兵临益阳,会战吴军,马超则督师临沮,镇守江北。更鲜为人知的是诸葛亮亦亲临荆州,参赞军机。深入探讨从征将帅,对于研究蜀吴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