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和转型。农民工(尤其是农民轮换工)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但由于一些企业农民轮换工的使用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使得农民轮换工成为了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特别关怀的群体。本文以炼铁新厂“人性化”、“职业化”“职工化”的管理制度为例,试探讨企业管理中的农民轮换工的使用与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它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是至关重要的。解决“三农”问题,其中最关健的是农民增收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在外部因素中,政府的作用甚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有关数据,建立了相关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作用及其使用效率,借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快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快慢。“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所有的农民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又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应发挥自身优势,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在全国建立一张覆盖广大农民的社会安全网,力求早日建立和逐步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中国2005年以前面临的改革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作为一个“正宗”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应该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为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但是近年来在城市改革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困难提醒我们:如果再不以务实创新的态度解决“三农”问题,执政党和政府最大的“问题”最终会来自农民,而且极有可能发生一场无法应对的政治洪涝。其实,现在谈论“三农”问题,已远远不是解决温饱问题那么简单。“三农”问题已经突破经济层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在中国农村生活的七、八亿人口,大约有一半…  相似文献   

5.
“不像话”与“不听话”——农村干群关系冲突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小平 《领导广角》2000,(10):28-30
一些地方农民对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看法,气忿地说干部“不像话”;而某些干部则对农民不服从管理。拖欠税费,委屈地说农民“不听话”。一个说对方“不像话”,另一个说对方“不听话”。双方就坐不到一块去了。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十五”纲要中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04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龙小玲 《决策探索》2014,(12):36-37
美好乡村建设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美好乡村建设正在全省各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农民积极性不高,出现了“上热下冷”“刹车”现象。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政府主导地位的“错位”和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美好乡村建设中,如果不能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确立政府的主导和农民的主体地位,这种“上热下冷”的局面若持续下去,美好乡村建设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的内因,没有这个内部的动力,再多的外部刺激只能带来一时表面的繁荣。因此,在政府主导下,如何增强农民主体性,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已经成为当前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本文从美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入手,试图对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地分析,并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使这项惠民工程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相似文献   

8.
吕宁 《管理科学文摘》2010,(33):205-205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农业及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新安县是一个以农为主的丘陵山区县,农民增收缓慢已经成为农村及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整个经济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那么,制约新安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对此,本文作些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国云 《决策》2001,(12):34-35
农民是社会其他阶层和群体的母体,社会上其他阶层和群体都是由农民演化而来的。如今让人焦虑的是,满脸灰土,光着脊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很难保证增产增收。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滑。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5.7%,比1997年的40.5%下降了4.8个百分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3.41%,比1997年38.61%下降了5.2个百分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上上下下关注的一个焦点和难点。特别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已不断显现出来。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从2001年10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将全省农民纳入了保障范围,这就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农民大省,"三农"问题长期存在难以破解。而农产品加工业能够连接第一、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因而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农民就业困难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提出了解决农民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第一部分介绍了贵州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然后具体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是如何解决农民就业这一问题,最后给出了发展贵州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2,(36):22-23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先后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只有善待农民,中国才会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1.“民以食为天”,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从执政伊始,就对发展农业、增加农业产品供给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发动了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后来又搞了“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推行农业机械化”等活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信念…  相似文献   

13.
李晶 《决策探索》2004,(6):71-72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建没的重要问题。8亿多农民是中国的脊梁,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正视农民问题,就是正视了中国社会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观察     
《领导决策信息》2011,(39):23-23
农民“淘宝”:外部市场模式已经形成 9月10日在杭州举行的阿里巴巴全球网商大会上,来自山东、江苏、福建等地的“农民网商”备受瞩目。他们每个人带动的都可能是一个村庄,让农民自产的茶叶、牛羊、家具通过网络从农村深处走向市场。在不少地方.电子商务让农村重新恢复了生机.形成了农产品网销产业链.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的观念和习惯。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对苏南地区来说,农民的收入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来说是相对较高的,不仅高于全国的水平,而且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南农民收入增加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6.
郭永昌 《决策》2006,(10):30-3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提出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这个提法使人明显地感觉到国家对于农业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农民的重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觉得不管是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实践上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一直抓了这么多年,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农业没有根本的改观,农村还是山河依旧,农民的收入仍是长期徘徊不前。  相似文献   

17.
范磊 《决策与信息》2009,(10):10-11
邓小平的农业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从重视农民利益入手,把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和农民利益的满足结合起来;把对农民利益问题的认识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结合起来;把农民利益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局结合起来的思想,为我国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对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决策》2009,(8):78-78
《大气候》是李昌平的新著。2000年,他“上书”朱镕基总理,喊出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一个草根加基层官员的身份提出了“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的疑问。接着他就写了本书《我向总理说实话》,名声大震。  相似文献   

19.
武百祥(1879~1966),从年轻时到哈尔滨创立同记商场开始,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在商海搏击、奋斗了60余年,是全国知名的大企业家。武百祥从衣着打扮到举止谈吐,都不像个大商人、大老板,而像一个“土得掉渣”的农民。别人背地里称他“老斗”,他自己也认可这个称呼。“老斗”,是河北、山东一带对农民的称呼,就是“老土”。  相似文献   

20.
金微 《决策探索》2011,(15):52-54
虽然如今很多农民子弟都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很多人却又戴上了“农盲”的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