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深入探析了《圣经》整体生态正义的内涵,揭示了其秉持的可持续性、充足和团结等三个生态伦理原则,并论述了《圣经》整体正义所蕴含的敬畏自然、践行契约和担当责任等三种伦理观,尝试为新型生态伦理的建构提供精神资源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
张晓林 《学术界》2012,(1):152-160,287
谭嗣同在《仁学》中运用基督教神伦和灵肉区分原理,批判传统不平等之纲常;运用基督教友道观念作为建立《仁学》新伦常的“圭臬”,阐发伦理平等之义.  相似文献   

3.
郑丽丽  时世平 《江汉论坛》2012,(10):105-109
"祖国"的情感归宿,成为实业"救国"的政治诉求。《市声》认为,缺乏资金流向的监管等制度保护,乃是整个帝国经济停滞的原因。以血亲伦理为纽带,以"义"为伦理准则的运营模式的败落,凸显了传统文化及其伦理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宜的深刻命题。"政治解决"是实业救国梦碎之后的唯一启示。  相似文献   

4.
13世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被译为拉丁语并传至西欧标志着基督教神学观与古希腊自然政治观的交锋.依据对《政治学》的不同立场,基督教会内部可划分为调和与改造派、论战派及应用派.各派都继承了源自这一著作的诸多观念,如自然主义国家观、优良政体、法及公民的概念等,旨在消解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带来的威胁,将其融入基督教神学,以调和理性与信仰.这间接促进了《政治学》的传播.基督教会成为传播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先锋和当时西欧先进思想的引领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基督教固有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在其晚年的宗教文论中提出生命的本质在于精神,生命的价值在于体现上帝之爱的基督教伦理思想,这一思想通过长篇小说《复活》中关于地上、自我和上帝三个层级的审判所构成的潜文本得到体现。托尔斯泰不同于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着重从伦理角度寻找改造世界的途径,作品表达的救世思想,就是爱他人,从而尊重、保护和提升人性。它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价值,至今仍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评西方传教士《论语》翻译的基督教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人文杂志》2008,(2):42-47
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传播福音和归化中国.为了更好地为传教服务,他们中的许多人进行儒经的翻译和研究.传教士翻译<论语>的动机是要从该典籍中找到基督教是真理且优于儒教的证据,并证明耶儒有相通之处,进而用基督教代替儒教.传教士翻译<论语>的策略是对儒学作"神学化"诠释,用基督教神学附会儒学.  相似文献   

7.
哈里叶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创作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是19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评论界对该作品的解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但至今还没有学者从伦理学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作品中的家庭伦理进行解读,分析作品表现出来的互爱互敬、分工明确的夫妻伦理;父母对子女关爱教育、子女对父母尊敬听从的亲子伦理;友爱和睦、互帮互助的兄弟伦理;主人对仆人尊重关爱、管理教育,仆人对主人忠诚服从、尽职尽责的主仆伦理等四种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通过对作品中这些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解读,我们可以洞见斯托的家庭伦理取向,并获得一些于当今社会有益的感悟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耿传明  秦彬 《东岳论丛》2012,33(6):34-38
家庭本位的传统德性伦理文化与个人本位的“现代性”社会秩序格格不入,但前者能在现代社会存在必有其合法性依据,它经历了被压抑、文化突围到跨语境接受的过程,显示了德性伦理的个人选择性和民众文化心理的稳定性特点.“现代性”的理性主叉法则不足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德性伦理,因此促进传统德性伦理的现代转型、重建就成为现代性文化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意.京剧《四郎探母》现代接受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转型的很好范式.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荒原》的宗教思想,主要存在“骑士寻找圣杯”和“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重组过程”的观点,但两种观点各有其不足。尝试剖析艾略特的《荒原》创作根源,通过对《荒原》的主线分析,找出既能驾驭全诗各片断又能解决“荒原”缺水却有水的矛盾的是基督教主线,即“罪-遭上帝离弃-地狱-救赎”,同时还阐释了在该主线下衍生的无数基督教故事。基于以上分析,推断出艾略特在《荒原》中的创作视角为基督教视角;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信仰基督教才能摆脱精神荒原,得到最终救赎。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伦理对我国而言,就是基督教伦理价值理念与儒家伦理价值理念的整合。全球化伦理不可能脱离各国的价值取向,因此,一切建立超越各国价值取向之上的全球伦理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只能是各种伦理的共同内容的集合,不能寄希望于别的民族的容忍与宽大来获得自己的发展,而是要努力去参与建立一个适应我国发展的秩序。儒家伦理不是被动地接受西方伦理主要是基督教伦理的价值理念,而是要自觉地回应基督教伦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文献情报校勘学的视角介绍分析了新约圣经古抄本的形式、字体书写及异文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43年1月中英、中美间签订平等新约,中共方面对这一事件做出积极响应。随着时局的变动,中共对新约的看法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经过历史的验证,中共深刻认识到英美并不甘心完全放弃在华特权;另一方面,因为美国极力攫取在华特权,使中共希望新约赋予中国人民的权利在抗战胜利之时得以实现的愿望落空。分析和研究中共对新约的看法及其以后的变化,是我们认识建国前中美关系发生转变的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永祥 《河北学刊》2006,26(3):50-53
“和”之为德,乃是常识,但在现今的伦理思想史或伦理学说史中,却较少系统论及,而对于“和”德在伦理规范体系中的地位,就更是未见有人提及。本文对中国古代有关“和”德的思想作了较系统地梳理;同时,依据历代、尤其董仲舒“德莫大于和”及把“和”视作“天德”的思想,提出了“和”为中国古代伦理观的“总念”的观点,并作了相应论述。  相似文献   

14.
高玉林 《河北学刊》2002,22(2):63-67
探讨在传统伦理基础上建构现代市场伦理的可行性 ,将围绕如下三个问题展开 :我们所要建构的是什么样的市场伦理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市场伦理是什么样的 ;在传统伦理基础上现代市场伦理建构的途径和机制是什么。现代市场伦理的建构必须在传统伦理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现实的 ,才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传统市场伦理中固然有助益于市场活动的伦理要素 ,而它们却只是一种旧有的东西 ,与现代要求相距较远。系统论视野中的伦理演化及其与生存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在传统伦理基础上建构现代市场伦理的两种可能途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伦理资源向现代性伦理资源的转化,植根于中国当代现实的伦理生活。伦理资源转化中介的基本特性包括伦理生活基础性、主体自由创造平台性、伦理资源中转性。制度伦理具有依据伦理和支持伦理两层内涵、创管者道德和成员道德两个前提、鼓励保障和限制约束两种功能、逻辑态和实践态两种形态。制度伦理的逻辑态接近实践态,现存的制度伦理接近现实的制度伦理,使制度伦理担当传统伦理资源向现代性伦理资源转化的"组织化"中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雷信来 《学术探索》2010,(6):110-114
古往今来,许多研究者把南宋思想史上的著名学术公案——陈亮和朱熹之间的学术争端归结为“王霸义利”之辨,这固然是正确的,但论战双方在治史态度、治史方法和治史价值方面的重大歧异,则是二人争论的原点,亦是他们思想观点难以弥合的最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企业管理制度的伦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红 《河北学刊》2003,23(6):78-81
企业管理制度蕴涵着独特的精神价值追求:公平精神、公共精神、人道精神。与其中任何一种精神相背离,企业管理制度就失去了合理性存在的价值依据。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种种伦理冲突导致了制度与其内在伦理精神的背离,而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建立企业意识形态投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伦理品质则是实现企业制度伦理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叙事伦理的角度分析孙犁的<铁木前传>,这篇小说的叙事伦理存在三种形态,即时代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和传统伦理的民间叙事.作者的叙事策略、创作风格和生活经验是形成这篇小说叙事伦理形态多重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古代到近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史 ,可以概括为 ,“一衣带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在两国关系史上 ,历史意识形态的相同性 ,成为连接两国关系的深层纽带。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礼治体系”① 形成以来 ,两国又同在一个国际体系之内 ,“辅车相依”的涵义与这一体系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到了近代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和朝鲜 ,两国关系变为“唇亡齿寒”的关系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愈加重要起来。可以说古代到近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史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层面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黄显中 《北方论丛》2006,(3):121-126
亚里士多德对公正德性的探讨却以理想的城邦共同体为背景,他设计的城邦是自然的伦理实体,而德性的生活是其形式或自然目的。城邦像一个有机体,但不是一个有机体。城邦优先于公民,公民对城邦负有义务。但公民作为伦理成员,有着广泛的伦理权利。因而,城邦的伦理秩序不是完全国家主义的齐一划秩序,而是以伦理实体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合作秩序。城邦公民是自由的个体,公民之间相互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