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刘禹锡在元气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观点,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人与自然之间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大自然的系统中,人与其他物种都是平等的,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荣.生态正义关涉的是利益主体对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占有是否正义,既要体现代内正义,也要体现代际正义,还要体现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在法制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和正义,协调各方利益,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发展伦理观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在于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在生态法则和道德法则衡平基础上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应进行衡平,这种衡平乃环境法价值理念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伦理的视阈下,重新透视福克纳的中篇小说《熊》中主人公艾萨克的成长经历和荒野狩猎的内涵,从中剖析大自然所承载的固有价值、荒野自然与技术文明之间的冲突及“回归荒野”的含义,可以阐释其中折射出的美国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拓荒史”,以及存在与占有、和谐与对峙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史的嬗变。《熊》所透露出的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及其前瞻性的生态伦理观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4.
亨利·大卫·梭罗是生态主义文学的先驱.在自然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西方文明中人与自然对立的宇宙观,提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自然生态思想;在社会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文明的发展导致物欲膨胀而心灵荒芜,提倡节制物欲、理性生活,提出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思想;在精神生态方面,梭罗强调入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及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并指出回归自然是人类走出精神困境,重建诗意栖居地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感可以从两个角度审视,一个是“和谐”的视角;一个是“整生”的视角。“和谐”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探讨主要集中于美感的心理层面;“整生”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是一种审美生理快适感和审美心理愉悦感相统一的快悦通感。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两个视角是互补交融的。  相似文献   

6.
在蒙古文学中,崇尚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平衡的作品比比皆是。初步梳理从萨满教祭词、神歌到蒙古族长调民歌,再到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贯彻始终的蒙古族敬畏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题。  相似文献   

7.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发展伦理观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在于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在生态法则和道德法则衡平基础上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应进行衡平,这种衡平乃环境法价值理念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生态意蕴包括生态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观与和谐生态伦理。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生态思想的精华;是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升华;是发展观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科学发展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辩证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尊重人,另一方面爱护大自然。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它不仅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而且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它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生态哲学美学观因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呈现,但两者的发展从最初的迥异走向了趋同和交会。“天人合一”与天人两分,其最初的生态自然观是相异的;“道法自然”与“诗意栖居”,其生态生存观逐步走向趋同;“崇道…‘尚和”与“生态自我”,其生态美学观则渐趋契合。这就充分说明,尊崇自然、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追求。研究和借鉴中西方生态哲学美学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树立时代特色生态美学观,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孔子的“爱人及物”思想和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仁爱”为一切生命原则.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惜生及物和悯人爱物;二是以完善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君手人格的培养。孔、孟“仁爱”思想的当代生态伦理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伦理道德意识;有助于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够弘扬“仁爱”精神,重视生态保护;有助于培养君子生态伦理人格,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审美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诗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的古人们一直重视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古代即拥有今日之所谓生态美学研究的丰富资源,特别是以中国古代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自然观及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古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今天的人们从生态审美的新角度,对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问题进行哲学美学思考,从而重新发现和审视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  相似文献   

12.
“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诗意呈现,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路径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果将“美丽中国”看成是“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的“美”就体现为主体之美、社会空间之美、自然空间之美。从空间构成上来看,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塑造美丽主体,即以生态人格塑造推动主体美丽蜕变;二是塑造美丽生产空间,即以绿色生产方式打造清洁高效生产空间;三是塑造美丽生活空间,即以绿色生活方式生产绿色低碳生活空间;四是塑造美丽自然空间,以生态治理还原宁静和谐美丽生态空间。在新时代,找寻“人-空间”共同向美奔赴的有效路径,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思想启迪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1世纪初中国的林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木材的主导需求生态的主导需求所替代。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生态优先、“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提出,预示着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的形成。而建构和谐社会不但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还有赖于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的最终确立。这就是以“和谐”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生态理念在社会、自然、精神等三个不同层面与和谐社会的对接。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史中,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智慧吸引着不少作家的深情目光。其中,青海作家古岳尤其值得一提。他的生态散文是对大自然的顶礼,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彻底批判,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他对青藏高原近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危机作了全景式的扫描,建立了极为自觉的生态整体观,敬畏天地,敬畏生命,并把悠久的藏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汲入了个人的生命中,通过描绘藏族人的生态人格正本清源,呼唤现代人再次与大自然重建和谐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诗意生存成为人们的普遍向往。《秘密花园》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揭示了作家伯内特的生态观和她笔下诗意生存的乌托邦的现实意义。小说中,伯内特赞颂大自然的美好,表现儿童与自然互生共融的奇迹般的关系,指出人与自然的健康关系是解决人类精神危机的一副良方,同时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生态人”价值观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价值观是一个新概念。“生态人”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现为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态价值观两个方面。“生态人”价值观与生态价值观比较,并不是只多加了一个“人”字的问题,它具有生态价值观所无可比拟的新意。其新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价值观革命性的否定;二是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创新性意义;三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深化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美学维度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人在自然中的成长,一直是生态美学所关注的。人与自然之间一般要经过蒙昧状态、主客二分状态然后进入最高层次上的和谐共存状态。华兹华斯在《丁登寺旁》中说明了大自然在他身上产生的作用及他对大自然的反应;蒙昧、迷恋和亲和。这种由自然境界到本能境界,最后升华为生态境界的成长过程,恰好达到了生态美学所追求的极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媒介生态文明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为媒介生态的文明构建提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思维与视野。媒介生态文明是一种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以自身文明状态实现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实现媒介、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媒介伦理形态。媒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应着力构建媒介生态文明的“三重境界”:信息通畅,多样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平等相待,正确认识的媒介生态环境;理念形成,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现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海明威的生态观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极力宣扬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热衷于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对海明威作品进行生态批评研究,能促使我们去思考人类应当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0.
刘先平是我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在其长达近四十年的大自然探险中不仅以身心感悟了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付诸笔端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自然文学。我们考察其作品不仅是因为大自然文学在我国文学创作中获得的成就,更是因为其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文学观。理解大自然文学需要理解生态文学观的形成,了解生态文学观背后的人文气息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也是我们把握作家、作品、世界之间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