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卓越教师计划是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一个领域。目前,推动教师内涵式发展,打造卓越教师队伍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之一。卓越教师具有爱心、坚持等优秀的个人品质,同时还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先进的教育思想、扎实的专业技能等专业特征。卓越教师的成长途径离不开学习、反思、总结、研究,具有灵活的教学技能,在公开课比赛中获胜也是卓越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培养卓越教师需要制定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体系,实行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校联合培养模式(英文缩写为G-U-S教师教育联盟)是卓越教师培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中的"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工匠型"教师的评价模型,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研情况进行研究确定"工匠型"教师的评价目标,建立由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出了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确定了国家财政投入、学校投入、培训项目质量、企业投入、校企合作规模和国内培训基地等指标是"工匠型"教师培养的6个主要影响因素,明确高职院校建设"工匠型"教师队伍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中的"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工匠型"教师的评价模型,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研情况进行研究确定"工匠型"教师的评价目标,建立由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出了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确定了国家财政投入、学校投入、培训项目质量、企业投入、校企合作规模和国内培训基地等指标是"工匠型"教师培养的6个主要影响因素,明确高职院校建设"工匠型"教师队伍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扎根民族地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卓越思政课教师队伍出发,需要建构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新型文化、建设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两个平台、建立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三种保障、建牢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研讨阵地。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职业从"臭老九"到"香饽饽",教师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探讨教师发展,成为近年来教师教育研究的突出特点。从国家政策视角,我国改革开族以来的教师教育产生以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教育研究理念层面从综合大学办教育的提出到合格教师的发展和完善到从合格走向卓越;政策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从重视教师教育数量到重视教师教育质量;实践层面从旧三级到新三级递进,从职前职后教育分开进行到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这些无不体现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真正意义上从合格走向卓越。  相似文献   

6.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中国梦"进程中赋予大学的使命责任。首先,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三心四能",而且还能实现"五个结合",即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结合、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结合、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结合、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结合、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结合。其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的核心和关键。再次,坚守"教师主体,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前提。要确立"教师主体"地位,就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彰显教师个性、加强教育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方面。实践"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重点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通过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和推行课程实施大纲制度来建立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二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是该计划的重要内容和主干项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培训模式与方法,实施了"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建立了"标准化"的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高度重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高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改善这方面的情况,我们要强化教学型、研究型、实践型合一的师资队伍的综合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理论素养、创业实践能力,完善教师的管理培养制度,健全评价保障机制,同时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指导模式三方面去深化创业指导专业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孔子"君子九思"理念的提出本是对君子人格修养标准的衡量与要求。然而,注重作为学生人生向导的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形成的衡量标准和要求导向,是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题中要义。以古为镜,以"君子"为样,是高校辅导员铸就人格魅力,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关键所在。本文从教师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西藏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同时结合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分析了西藏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加强西藏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根本要求。主要就高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培养路径进行研究,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师及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论述 ,构成了邓小平意蕴深刻的教师观。本文从新时期以来小平同志关于教师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论述入手 ,探讨了邓小平教师观  相似文献   

13.
提升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江苏省200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高职教育和谐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视角出发,阐明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概念,提升了建设理念、拓展了建设途径,较有新意地界定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概念,提出“双师型”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准入制”及“独评制”等,旨在提升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构建高职教育和谐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实施细则》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农村普通高中教师教育队伍建设新的努力方向。面对农村普通高中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的教职工配备比例严重不达标、高层次教师严重缺乏、教师专业化内涵式发展任务艰巨等挑战,本文主要从教育理念、高学历教师培养、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对农村教师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次年会以"原理"课教学体系和重点难点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参会人员认为,"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保证;"原理"课还应关注宗教观、社会形态理论、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问题,应从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师队伍建设及实践教学上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公共"课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现在面临着许多非常严峻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的师范院校,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者认为,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课程性质、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教师专业素养、学生内部动机、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为了建立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于2013年11月8日正式出台了第一部全国性的师资培育表现评价标准即edTPA(Teach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旨在从师资准备入手,有效地评估教师候选人教学准备效果,提升初任教师的质量,促进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所在。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存在的不良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陈文显 《南方论刊》2011,(12):109-110
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夯实学校有效行政的基础。树立党员新形象,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抓好"三落实",创建党总支工作新特色。加强廉政建设,关心教师,使师德师风建设上新台阶。发展好新党员,评选好优秀党员教师,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考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服务国家的战略出发,就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责任等更新了工程教育理念,并积极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契合,打造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