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沙 《社区》2010,(36):63-63
这是一家精神疾病方面的医院,规模不大,坐落在一个离城不远的小镇上。我就坐在一间诊室里,与一位医生聊天,当然我不是病人,而是为我的一个亲戚向医生咨询一些治疗建议。医生听了我的介绍,建议我把那个亲戚带来。最后,医生说":到这里治疗的,基本上都在生活中遭遇过苦难,有些是童年时候的苦难,有些则是最近时候的苦难。"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场域动态运作的呈示对文化艺术场域产生的复杂影响,催生了在大陆引发的"林清玄现象",土生土长的林清玄进而成为台湾转型期文化乡土散文独树一帜的代表。许多论者大多阐述其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或宗教情结,本文拟以林清玄文化乡土散文创作中的又一视角"童年"为出发点,诠释了"童年缺失性经验"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及理性复归下呈现的多维意蕴。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的《母亲》与余华的《活着》在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虽存有个体差异,但皆具有"苦难家运的深沉描摹,顽强民族的生存史诗"的特点,而它们的成功皆"因中国之情,立小说之体;即小说之体,成畅销之势"。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前辈作家的经历和记忆,造就了"后知青作家"不同的苦难意识和创作景观。"后知青作家"大都选取"生长"作为追溯苦难的意义空间;在他们笔下,主人公们荒芜恣肆的生长过程,往往蕴藏着自由与苦难的辩证法。然而,随着时代语境的更换,对于苦难的自由想像日益面临着失去历史本质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叔叔的故事>是重建新生活的倡议书,是对现实、历史以及小说自身的全面反思.作家不能光在小说中编造文本故事,更应在现实中耕耘自己的生活故事.忽视审美(游戏)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将生活彻底艺术化,便会陷入审美的迷津.苦难主义是对苦难历史的炫耀.如果不能很好地从苦难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遗忘历史,苟且偷欢,那么终将遭遇到历史的无情愚弄.  相似文献   

6.
苦难叙事是底层想像的一个基本特质,这既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与社会责任,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底层"的误读,因为这种苦难叙事与现实中的底层生活形成一种"想像"与"经验"的背离。此种"背离"源于知识分子过于庞大的人道情怀、固执的城乡对立观及对社会新阶层的成见。  相似文献   

7.
"雪"是古典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现代作家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虽数量不多,但却出现了诸多名篇。在他们笔下,"雪"被赋予多样的审美内涵:或抒写生活之趣;或传达怀乡的怅然;或表现苦难的痛楚;或展现人格之美,呈现哲理思考。这些与古典文学相联系,更多的是对其超越与创新。透过他们笔下的"雪",既可以窥探出文学观念和风格的差异,又可以考察出时代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展现文学发展的多样性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应做到主客统一把握审美标准,对审美"离向"和"离轨"的倾向进行修正;使音音运动沿着相对平衡方向和关系正常进行;使审美音响从"无序"表达走到"有序"自由抒发的运行规律上来。在审美标准的指导下,应兼顾审美标准的相对独立性、可变性、文化差异性,使演奏主体个性与原作品共性协调、适度把握,兼顾听众审美标准,在理论与实践中明确适度控制审美标准对于音乐演奏立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童年时期的教育为我的文学梦埋下了顽强的种籽,农村底层生活经历的苦难不仅没有消磨我的文学梦,反而给我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动力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我创作的题材、人物和风格特点源于我自身的底层生活经历,我的创作中更多地是表达对底层苦难的切肤之痛。  相似文献   

10.
对苦难的自觉意识本身就意味着个体的自觉与自由,苦难的形上意义也因此与美学相关联。魏晋南北朝个体苦难意识得以生成,苦难意识从"类"的政治、伦理向度向"个体"意义向度的裂变,使美学能够真正面对生命个体,实现了中国美学史上极为璀璨与光辉的一页。然而,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美学路径,随着封建帝国的大一统而出现了断裂,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我们当下的中国美学研究有必要正视美学的各种可能向度,还美学以真正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漂泊与皈依:论萧红在流亡中对"家"的悖论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萧红童年生活的分析,研究了其对"家"同时充满渴望与抵触厌倦的矛盾心理及其成因,指出这种对家园的双重态度形成了萧红在流亡中对"家"的悖论性书写,使萧红的"家园"书写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12.
与中华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相系,颜钧追求"孔仁颜乐"的审美境界。具体来说其境界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是仁谁生,是生明哲"的道德之境。由仁而来的道德境界是审美境界的第一个层次,是完美人格的基础。其次是"完复天真"的自由之境。在颜钧看来,"天真"既是人性被欲望遮蔽前的心性状态,亦是去蔽后的最佳去处。"复天真"是一种超越,超越欲望的束缚,超越不自由的境界至自由的境界,人在这种超越中完成对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最后是"恢复初心兮乐悠悠"的情感之境。他认为随性自然是对人的存在的一种尊重,率性而乐是生命本真美的最好显现。这个由"乐"构成的情感之境就是颜钧审美境界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心师造化"是对前人美学思想的提炼和升华,也是对中国画创作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心师造化"既体现了重"神似"不轻"形似"的绘画宗旨,又揭示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强调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思想和意识的升华,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方向和审美价值取向,并对后世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年后的写作方式,甚至影响到他的写作方向。出生于1960年的余华,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革的潜在记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余华作品的解读,探讨余华作品中潜在的文革记忆,即叙述的方式是回忆与想象,叙述的主题是暴力死亡与温情苦难,叙述的风格是冷峻与狂欢。  相似文献   

15.
审美超脱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核心话题。朱光潜审美超脱观的形成,与其童年经验关系极为密切,童年经验不仅规范着其知识累积的取向,而且也规范着其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并最终促成了其审美超脱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多是以童年为视角,对旧时生活的回忆。促其转变审美角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温馨的童年生活所沉淀的情感底色决定了他的审美取向;二是自觉地通过回忆方式净化有悖于审美取向的浮躁情感;三是人性的善与美之主题表达与童年视角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书法审美的根源与实质的基础上对中国书法的文化支撑儒释道的审美进行了阐释与比较,提出了书法相对统一的审美观为自然与和谐。并对书法的审美实质、审美意识与方式、审美境界、审美言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书法的审美实质是"精神关照"、审美意识是"澄怀观道"和"澄怀味象",审美方式为"直观感悟"和"味无味"。中国书法的审美境界可分为感境界、知境界、识境界、智境界和慧境界;书法的审美言意是"得意忘言"。汲取古人的智慧采用赋、比、兴的诗性语言来对书法的审美进行阐释,则是书法审美观在书法意象审美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苦难和困惑是莫里森笔下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感受,在叙事过程中她的审美意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对莫里森小说几个片段的分析,并将这些片段放回各自文本的语境中,调动多种情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片断与各自文本的主旨或作家本人的思想链接,从而把握其中所暗含的历史、政治、道德和认识因素。通过"审美",每个片段的内涵精神和外延性能都带着美学的韵味被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9.
《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对人类苦难毕生探索的结晶,也是他诗歌艺术的巅峰。赏析艾略特的诗歌创作艺术,必须深入了解和分析他对人类苦难根源及其意义的探索。而这一切,又与艾略特强烈的"寻根"意识、家庭背景、童年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影响深远。其美学思想中,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在文化工业与奥斯威辛的现实背景中,阿多诺批判了审美愉悦感的虚假性与不公正性,一方面,在文化工业的现实中审美愉悦感沦为被操纵的虚假快感;另一方面,在奥斯威辛之后,审美愉悦感则带着逃避现实、忘却苦难的不公正性。同时,在其艺术理论中,阿多诺对强调美感的趣味美学进行了严厉批判,他始终强调艺术提供的不是审美愉悦感而是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