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乐园”源于圣经预表,始于新英格兰清教徒的美国自我界定,对这一观念的继承直接导致了19世纪美国文学中大量“新亚当”形象的出现.本文从总体上把握,并以富兰克林、爱默生和詹姆斯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为例,探究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新亚当形象体系,勾画出“新亚当”形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迥异姿态,揭示其对理解美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可大致分为"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这些形象均是对印第安形象的扭曲,使殖民主义对印第安人民的驱赶、杀戮和压迫合法化。20世纪美国白人作家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刻画了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印第安人物。然而,与一些20世纪的美国白人作家不同,福克纳笔下的印第安形象与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有着本质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他突破了"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传统的印第安形象,用他刻画的印第安形象,唤起印第安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到21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陷入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模式中,不是把中国描绘成天堂,就是把中国描绘成地狱。不能只限于一个侧面的中国形象分析,全面研究影响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变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深层次的研究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根据美国社会多领域形态的变化,全面审视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主题。19世纪后期以来的“美国梦”文学中,女性形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或传统顺从,成为了“美国梦”悲剧的牺牲品;或独立自强,在追梦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对“美国梦”文学中经典女性形象的分析,可看清一个多世纪以来女性发展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人性角度出发,对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作一梳理,展现黑人作家笔下的黑人民族漫长的觉醒之路:从默默屈从于"劣等公民"(黑奴)身份以换来名义上的"自由"(黑人),到觉醒并争取全面人权的抗争("新黑人"),再到认识自我价值和实现身份认同(人)。旨在研究和探索人性这一文学命题下黑人人性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嬗变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是华人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英文作品。该作品针对19世纪美国社会对华人形象的刻板化,以作者的生活轨迹为线索,通过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写作模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富有文学趣味性的书写,并客观地重塑了正面的华人形象:注重礼节、珍惜时间、辛勤劳作。李恩富借助自传塑造华人形象的原因主要有:受...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 ,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注目、很有艺术魅力的个人奋斗者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出现 ,使欧洲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使文学对人的把握与表现显得更为深刻 ,这也是 1 9世纪现实主义成就的一个重要表现。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这个系列形象中的最初一个 ,是其中最为读者青睐的人物之一。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 1 9世纪现实主义在人物创造方面的出色成就。因此 ,用现代人的眼光与方法深入研究这一形象 ,是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用整体性的原则分析于连的性格我们会发现于连性格中的复杂性 ,表现在既有自尊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的文学思潮有一个从改造群众到改造知识分子的范式转变:20世纪初直到40年代,文学中的主导话语是改造群众的启蒙文艺;随着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改造话语的广泛传播,文学作品中改造知识分子的话语模式逐渐兴起;在改造知识分子的文学范式中,知识分子形象逐渐"逊色"于群众形象,甚至淡出了文学视野,这改变了文学的格局。通过改造知识分子来提高群众的地位,这种"改造"叙事颠覆了既有的群众与知识分子形象,但却远离了他们各自的真实,对知识分子和群众都有一定的"误读"。知识分子与群众只有在双向互动的情况下才能使各自走向良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主权"(sovereignty)是国际法学的核心术语之一。19世纪中期,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时,将sovereignty译定为"主权",并译介了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主权"概念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美国国族文学的发端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确实出现了各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建立独立的文化认同与自我成为了美国独立后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新”与“自然”是这一时期美国作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从当时许多著名作家在不同场合或创作中表达的文艺思想中可以反映出美国国族文学形成过程中的主题意识和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文学中的共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中的共生现象是指较后问世的作品对早先存在的作品的重述或重新解释.对经典作品的再创造在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19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初期,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就使用了这种方法.20世纪上半叶,西方包括美国在内的现代主义作家偏爱使用神话方式,也就是重述早先具有神话意义的故事.美国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对于经典作品的再创造范围更加广泛.这一阶段重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女性的角度或是给名作增加进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惠特曼·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一书中的主人公。不同于她前两部作品中的传统华裔形象,惠特曼是一个叛逆的美国嬉皮士,他的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体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文章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批判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华人的"他者"形象,重新认定了华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的研究,探查人物身上蕴含的深意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解释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研究,就是以解释学理论为基点,以期打破以往的对文本(文章、文学)的概念化的解读模式,旨在为语文教育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解释学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的系统理论。它把解释本体视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读者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即既建构"文本"意义又建构自我世界。解释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研究一般涉及"基本原理"、"主导技术"和"应用工程"等理论问题。这是一个牵动语文教育生命的课题,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功效和成败。  相似文献   

14.
“多余人”形象的产生使19世纪俄国文学跻身于世界先进文学行列。本文对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几位“多余人”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既指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总结出他们的不同之点,从而深刻论证了“多余人”形象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对俄国文学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或女性人物都是男性所期望和设计的东西。被认为真实而准确地描绘了美国华裔人物经历和特定历史时期唐人街历史的《吃碗茶》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在对女性形象选择和渲染方面也流露出作者雷霆超的"厌女症"倾向。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作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主观意义上的自我解读,兼具自我性和真实性。美国主流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无非是借此传达对本国或赞美或不满的声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成分。美国华裔文学要发挥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功能,既有效消弭西方主流文学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又能从数代海外华人奋斗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不断锻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其写作风格深受南方"怪诞"文学传统及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奇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奇幻"与美国南方文学中的"怪诞"来挖掘两者的相似性和继承性。  相似文献   

18.
德莱塞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嘉莉妹妹的个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文学史上,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本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兴消费文化和新女性崛起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出发,从自我实现、自主选择、自我塑造三个方面尝试解读嘉莉妹妹这一形象在个性上表现出的新女性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领域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他在创作中逐步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在其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狼"情结。  相似文献   

20.
回族文学中的阿訇形象,随着时代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内涵:现代文学中的阿訇是承担着振兴族教使命的启蒙者,是伊斯兰传统"创制"精神的载体和象征;新时期以来的阿訇文学形象,从国家民族意识代言人逐步发展为个体民族精神的彰显者,他们凝聚了回族爱国爱教的政治诉求、崇尚清洁的精神旨归;进入新世纪,回族文学中的阿訇形象表现出在圣俗之间或徘徊或坚守的姿态,这标志着在当下多元文化冲击中回回民族不断反观自身、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