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了关辰同志《对“狂人”形象的再探索》(《四平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很受教益,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值得学习。但是,对有些问题,特别是对“狂人”这一形象的认识,我不敢苟同。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点看法,与关辰同志商榷,并就正于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已有70多年.研究它的文章难于统计。可是对“狂人”的争论似乎还未终结。评论界众说纷纭的看法,使中学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见,觉得有说几句的必要。在繁杂的观点中,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第一,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并不狂,狂是“反语”,是“化妆”,第二,狂人是真狂,但不是一般的疯子.而是战士被折磨导致发狂。发了狂还在不息战斗的勇猛战士;第三,狂人既不是“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也不是发了狂仍在不息战斗的“时代先觉”,他“完全是普普通通的狂人。”《狂人日记》所呈现的深刻思想不是狂人的思想.而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狂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借体而已;第四,狂人是一个觉醒者.叛逆者,但并非清醒的战士.是一个病狂者,又不是完全普通的疯子,并非现实中不存在的象征性人物,而是作者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五四时期思想觉醒然而又在精神上负有重伤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形象。这些说法使读者产生疑惑:“狂人”是真狂吗?或是假狂吗?或是一个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以塑造“忧惯深广”的狂人形象,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块丰碑。然而,对于狂人形象,历来学术界却有不同的理解,争论的焦点已经集中在究竟怎样解释“病狂”与“清醒”之间的矛盾问题上。笔者认为《狂人日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艺术层次的建构,即现实的层次(浅层)和象征的层次(深层)。在读者头脑中,“病狂”和“清醒”形成两种精神风貌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叠影。把“病狂”与“清醒”理解成非此即彼,或彼此合一的观点,笔者认为都是欠妥的立论,因为它们分属于两个艺术层次上的不同艺术体系,都各有自己“质”的规定性。1、狂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的兴味所在,正是狂人形象的寓意生成和现实意味两方面.狂人形象的客观属意是“迫害狂”,狂人一狂一醒、一癫一真的分离与对立,在小说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包孕在狂人的思想情绪波动线索之中的情节,表现了精神型战士的清醒意识和穿透力.因而,病理性狂者反是社会性意义上的清醒者.《狂人日记》采用了别致的格式,它淡化情节,强化抒情因素,以凸现精神界战士的反抗精神.其语言系统异乎常态,以一系列畸变符号,来展示狂人非现实的想像、联想.其朦胧意象的运用,则生发出无限诗意.小说在时间结构层面上,又重在审视历史,使历史材料和观实启蒙两意同构迭出、社会改造和自我改造二者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5.
怎样评价《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是鲁迅作品研究中多年分岐的一个问题。关辰同志撰文进行再探索,本刊予以发表,以期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一个觉醒者,“我”一方面对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无力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而感到苦闷和不安,并为此而不时地省察自己、剖析自己,显示出一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但长期以来,由于为某种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整个封建社会及其精神支柱封建礼教,发出了五四前夕的第一声春雷,使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此重大的主题,竟然能通过一个完全失去理智控制的狂人形象表现出来,确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长期来许多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真狂,还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这两看法相互排斥,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有分歧的。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对“狂人”形象的一个看法。 就作品中“狂人”的言行看,他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狂人,因为他的言行完全具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一)幻觉妄想。“狂人”一直幻想别人要吃他。他怀疑赵贵翁,赵家的狗,村里的人,医生,以至于他的大哥;他把周围的人的言行,把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统统都同吃人,或者很快就要吃到他自己,联系起来,作为论据。(二)思维破裂。“狂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往往第一个想法和第二个想法之间没有现实的逻辑联系。他可以从“月光”想到“赵家的狗”,从“鱼的眼睛”想到“一伙吃人的人”,从“捏起筷子”想到“妹妹死掉的缘故”;这些现象虽然都被他集中在吃人这一个意念上,但在现实中却并无直接联系。(三)感情不协调。“狂人”怀疑别人要吃他,有时觉得自己“怕得有理”,“真教”自己“怕”,有时又“不怕”,甚至“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鲁迅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本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显在的文学文本世界,另一个是潜在的文本世界,包括社会、政治、作者、读者、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狂人日记》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实主义白话小说,在“改良社会”、“改良人生”、警醒和改变国民的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狂人日记》文本之外“狂人”的人生历程的角度,动态地延伸出一个潜在的文本世界———“狂人”成为“狂人”之前和痊愈之后,以此从“狂人”思想斗争史的角度来讨论“狂人”形象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0.
1918年春,鲁迅与钱玄同在北京绍兴会馆那场关于“铁屋子”的世纪性对话,催生了现代中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催生了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狂人”家族的第一个典型。“狂人”形象的大量出现,是五四文学的一个独特景观,与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狂人”作为那个时代特殊的群体,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20世纪初是一个需要“狂人”而又产生“狂人”的时代。诚如黎锦明在(大街的角落·序》中所说:“甘世纪是精神病倾向最明显的时代”。病理学告诉我们,一般精神病…  相似文献   

11.
大哥,在《狂人日记》中是仅次于狂人的重要人物。这个人物是作为与狂人的思想、性格、行为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出现的。他与狂人形象相比较而存在,相冲突而对立。由于有大哥形象的对照,使狂人这个刚开始觉醒的封建家族制度叛逆者的形象更真实、具体、感人。 作者在构思塑造大哥这个人物时是颇费匠心的。在《识》的开端特别交代:“某君  相似文献   

12.
在《呐喊》和《傍徨》中,主人公以知识分子为主。而这些知识者又几乎无例外地具有“孤独”的精神特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引人注目的“孤独者”形象系列。魏连殳、吕纬甫、涓生、子君、狂人、夏瑜、孔乙己……都是读者所热爱、同情、评论界所热衷评说的形象。综观几十年众说纷纭的 评价,对这类形象的认识,虽然褒贬程度不一,但认识的焦点多集中在对“孤独者”的“孤独感”的分析上,并对此形成了一些代表观点,如“孤独感”是因脱离群众造成;“孤独感”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的局限性;鲁迅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一、“候补”进解鲁迅在《狂人日记》的“前言”中写到,狂人病愈后“赴某地候补矣”。对此,有些同志作直接理解,认为狂人病好后真的到某地“候补”(做官)去了,甚至据此认为狂人是一个不彻底的反抗者,从而反映了知识分子觉醒者的软弱、妥协性质云云。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合适的。首先,这种理解不符合作品实际。作品中“前言”和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认识杜宝的形象,是理解《牡丹亭》思想性的关键。过去,许多《牡丹亭》的研究者就是从这个问题入手来分析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弘广的社会意义的。但是,以往的一些评论对杜宝形象的评价都是不够公允的。这类评论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全盘否定杜宝这个形象,认为“杜宝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坚定维护者”,杜宝的思想代表了“最腐朽最反动的封建势力”,“《杜丹亭》的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因为三次赖婚历来受到人们的批评,认为她是维护封建礼教和门阀的家长。在此认为老夫人三赖婚姻有维护家族利益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则是她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她对张生这一人物清醒的认识、深刻的剖析。通过人物所处的实际环境和透过张生这一关键性人物来剖析老夫人的行为和心理可以更全面、深刻地解读老夫人形象,对我们重新研读《西厢记》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鲁迅的《狂人日记》主人公究竟是清醒的战士还是精神病患者的争论,已经进行得很久了。小说体现的思想到底是阶级论还是进化论,以及这篇作品有没有和平进化思想,五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有过不同意见的商榷。讨论是有进展的,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于作品的实际。一些同志放弃了自己最早提出的并不正确的看法(如朱彤在最近写的《论鲁迅小说独创的贡献》一文中说:“我以前写到狂人,认为他并不疯,不过给罩上疯子的名目,好象精神上发了狂,其实他是清醒的反封建战士。这个错误的看法影响过一些人,我是深有负疚之感的。”一  相似文献   

17.
唐人传奇小说《李娃传》讲述的是妓女李娃与名门望族的荥阳公子悲欢离合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使这部小说赢得了历代读者的青眯和众口一说的赞誉,但在小说的主题和李娃形象的评价上,虽然有着几成定论的传统评价,却也偶有大相径庭的“异说”出现。当然,“异说”最终还是难以被人们接受的。传统的评价多是把“爱情真挚”、“纯洁坚贞”、“节行高尚”、“了不起的女性”等桂冠戴在李娃的头上,认为李娃的故事“不仅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是对门阀制度的冲击”,“具有强烈的反门阀制度的意义”。我是教唐代文学的,每当讲到《李娃传》时,对这些传统评价总是不敢苟同,持有疑义。我自知我的看法很浅薄,很荒谬,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还是想把它写出来,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作文教学研究》2005年1月号上陈春娥老师的《关于写作“中心”的再讨论》一文,很是赞赏陈老师的文章有根有据有新意,极为佩服陈老师发人之所未曾发的独特见解。但在赞赏和佩服之余,也情不自禁想谈谈我对于写作“中心”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在小说《东风·西风》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儿子”形象 ,鞭笞了几千年封建礼教对中国妇女的身心迫害 ,讴歌了科学、民主、平等新思想对封建礼教的英勇抗击 ,构建了中西文化在冲突中相互融合的理想化蓝图  相似文献   

20.
歌剧《原野》已上演了二十年,这部作品以大胆的探索创新、精巧的整体构思、鲜明的音乐形象引起人们的关注,赢得了广泛的赞许。作曲家金湘也由此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的普契尼”;同时被国内称赞为“举起中华民族乐派大旗的音乐家”。时至今日,歌剧《原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越来越受到听众的喜爱。《啊,我的虎子哥》是《原野》女主人公的最具表现力的,也是演唱技巧较难的一个唱段,对整部歌剧也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本文对主人公金子的主要唱段《啊,我的虎子哥》演唱特点进行探究,并在演唱实践过程中对金子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