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认同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政治认同危机有其客观原因。加强政治认同建设,应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政治价值理念是政治认同建设的基础,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政治认同建设的关键,政治过程的有序开放和公民的参与是政治认同建设的基本途径。政治认同建设必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道德上的统一和对法律的信仰,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是公民对所属国家的一种认知、肯定、接纳,以寻求公民间的"我们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当代,国家公民身份认同受到族群认同、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想的挑战,呈现出开放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国家公民"。这是当代国家公民身份的新定位。适应国家公民身份的这一定位,公民教育需要同时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和全球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3.
"国家建构"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概念,其行动目标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个体成员对国家的忠诚与公民意识,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民。国家建构的基础不仅包含国家主权和强制力这种"硬件基础",也依赖于爱国主义或国家(公民)民族主义这样的非常感性的"运行软件"。在多民族国家,构建国家认同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政治发展的趋向和道路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议题。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现代国家建构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国家认同的问题还遭遇到内部政治统一的难题、外部恶性竞争的困扰。同时,中华民族从文化民族转变成政治民族的任务也还没有完成。所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是我们建构国家认同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反映的是公民对自己所属的特定政治系统的认可与支持,具体体现在人们的政治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中。在政党政治时代,公民政治认同度是衡量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以实现人们对其执政的肯定与支持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党必须从提高执政绩效、创新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等方面来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从而切实提高公民对党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5.
推进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是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可以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进行建构。目前,香港、澳门在国家认同方面主要存在“香港人、澳门人”与“中国人”身份认同对立、政治法律认同水平较低和地方意识过强等问题。对此,应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在香港、澳门地区加强国民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端正、提升港澳居民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让港澳真正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合法性呈现与公民遵从信任的双向过程,是自我价值确证与他者世界承认的互动过程。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家园未来蓝图的"最大共识"与"精神高地",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无疑离不开中国梦的导向引领。社会转型期政治认同呈现保护带松散化、弱化风险明晰化、内在张力失衡化等式微境遇,基于政治认同制度基础、政绩基础、理念基础的三大生成要件,以中国梦引领的制度共识推进政治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生成政治认同的制度动力;以中国梦引领的利益共识推进政治绩效的有效性提升,生成政治认同的物质动力;以中国梦引领的价值共识推进政治信任的达致,生成政治认同的观念动力,三者形塑并回答着政治认同强基的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前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是其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社会转型以来,我国公民生活上的诸多压力使其无暇进行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使其不愿意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使其不能广泛参与,因此,只有增强公民对政府、制度以及政策的认同程度,建立与健全各种公民权利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才能使其进行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8.
网络反腐视域下的政治认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产物,网络已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在新时期反腐语境下,网络以其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和“旋风式”的反腐效果愈来愈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网络反腐作为公民政治参与中出现的一种非制度化的参与渠道,也是一种新的政治现象.文章分析了在中国出现这样一种非正式但又十分重要的反腐渠道的原因,并指出多元化的网络环境给新时期政治认同整合带来的冲击.在网络反腐视域下,我国应通过加强网络平台“硬环境”和网络意识形态“软环境”建设,构筑起“网上网下,官民互动”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反腐体系,进而提高认同指数,推动法理型政治认同建设和提高我国政治文明水准.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阐述了政治认同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所面临的挑战。诸如多元文化冲击、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腐败引起的公信力下降问题等等。研究指出,加强公民教育有助于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主流意识与政治认同,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考量:应从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建构大学生自主参与机制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是现代国家获取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考量平台。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先破后立的过程,转型期呈现出社会结构和阶层多元化、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复杂化、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碎片化的特征。可以说,社会转型对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认同困境问题,其中,利益分化与分配失衡是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诱因,经过相对剥夺感和不公感两个心理变量,加之公民利益表达的不顺畅和受阻,最终导致公民政治认同困境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政治认同——政治实践的范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旭光 《兰州学刊》2006,(9):98-100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关系的反映,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一定的政治体系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相应的支持行为。政治认同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感觉或意识,而是认同主体围绕着一定利益诉求而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属于政治实践范畴。  相似文献   

12.
实践证明:公民政治文化与国家认同有着天然的契合,政治文化转型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而"民族政治文化"不利于国家认同。面对现代化、全球化、风险化的时代趋势,新疆传统政治文化面临挑战与危机。从民族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型是解决新疆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公民国家认同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公民国家认同需要一定文化条件的支持, 政府的公共信任奠定公民认同国家的道德基础,政务诚信作为政府信任的核心价值是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伦理条件,而政务失信则是公民国家认同危机形成的文化原因之一。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政府诚信形象重塑的第一步,也是公民国家认同信念增强的重要一步。促进公民国家认同,政府还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坚持诚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涉的不仅是一个政治认同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问题。即是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使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并内化到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中去,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这既使中国的现代文化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又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重构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人的现代思维和时代理念,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进而以文化认同坚实政治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与弘扬新时代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关键环节是对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认同。党内先进政治文化从文化理念到践行、从建设到弘扬都有其内在机制。建设和弘扬新时代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认同机制和双向互动机制。党内先进文化的认同机制包括完善认知认同机制、优化情感认同机制、深化理性认同机制、健全扶贫帮困的调节机制、激活行为认同机制、强化自律转化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弘扬的双向互动机制。保证这些机制的理性运转对消解各种不良党内政治亚文化的侵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正确方向,促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序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主义民主因其导致社会成员的原子化与政治共同体的分裂这一现代民主政治危机而面临社群主义的严厉批评.在社群主义视域内,民主政治根基于政治共同体的建构及其成员的具有强势内聚力的政治认同,根基于与政治自由相结合的爱国主义认同.惟有如此,民主政治的合法性才能够得以取得并延续.因而,针对自由主义所导致的现代民主政治困境,社群主义主张复兴关注公民自治、视参与自治为共同善的共和主义民主.主张在公民参与自治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和提高共和主义所需的公民美德.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不列颠民族认同由文化认同、宗教认同、政治认同、地域认同四方面构成。在文化认同上,不列颠人思索探寻与新政治实体相匹配的不列颠认同,其对基于"普世价值"之上的"自由"的诉求建构了集体身份认同;在宗教认同上,新教信仰在造就不列颠民族认同思想基础的同时却又让位于贸易的发展;在政治认同上,不列颠人对帝国的感情和归属感消融于其文化、宗教认同之中,以本土化和民族化爱国主义表现出来;在地域认同上,贸易帝国为地域帝国提供了原动力,广袤无垠的帝国本身也建构了广泛的认同。由此对现在仍然困扰世界的民族主义问题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础,有利于扩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政治认同,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平稳和有效运行,有利于激活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学校公民教育、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推进政治制度建设、内化核心价值体系等多种渠道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从认同的二元性看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的形成依赖于公民对政治绩效和经济绩效的辨识.而文化认同基于血缘关系上的心理共同感觉。两者有时候可以实现重叠,从而达到统一和一致,而有时候这两者则呈现出二元性的分离。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要求这两者达到和谐与统一,目前两岸关系中出现了认同二元性的趋势。要实现这两者的统一和和谐,大陆和台湾需要共同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平 《学术探索》2009,(6):35-40
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时代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中国自从建立民族国家以后,国家认同问题就由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而凸显出来。由于民族构成十分复杂,中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在现实中,中国的国家认同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甚至存在隐忧。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提升国家认同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