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医保制度依据城乡和就业状况分设,由多部门各自为政,造成医疗保险政策不公,制度缺乏效率,同时阻碍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居民就医选择权利的实现。加快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项并行的基本医保制度,有序迈向全民公平医保,应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强医疗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妥善解决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拉近城乡距离,最终实现基本医保制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10):44-5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待遇水平与筹资水平的适应性既体现政策运行公平,也揭示政策运行效率。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描述,在分析制度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的新态势下,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目前"以收定支"原则下,现有保障水平的合适费率范围,以及针对分散式管理下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的调整方式与路径,并认为保障水平与筹资水平是基于基金平衡下有效的基金使用所达成的最佳结果,建议通过制度/政策整合,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推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建立与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更加有效和公平的居民医保制度,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健康江苏"目标,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10):30-36
我国医保制度正在从"三险分立"发展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而建立统一的城乡医保制度是使参保人、医疗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三方受益的重要举措。不过,从已有实践来看仍存在整体进展不快、管理体制问题没有解决、分档缴费未体现真正公平、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之间缺乏衔接机制等问题。为此,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从"一体多元"到全统一,进一步提升公平性;加强农村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合理设置不同制度之间的转化机制,给参保居民更大的选择权;明确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完善确定筹资机制,确保制度可持续。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10):37-43
从近年来研究中国部分地区实施统筹城乡医保制度绩效相关文献入手,通过比较与评价统筹实施医保制度前后二个不同时期,分析新农合制度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对个体在经济与健康绩效两个方面的影响,总结并认为:实施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绩效表现在医疗资源利用的效率得以提高、有效促进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公平性和健康改善,但是在缓解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效果方面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二元三维态势和统筹发展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医改方案确立了"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并正式实施.在此背景下,"全民医保"制度迅速推进,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构成的中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6.
走向普遍覆盖:全民医疗保险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医改方案"以及未来两年的重点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医改的一大新方向,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亦即走向全民医保,这正是以往的医改方案未能突出的地方,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新医改方案"已经明确,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具体而言,就是在3年内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率都提高到90%以上。在三年内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在农村地区似乎并不困难,难点和关键在于城镇地区。城镇居民医保必须要突破自愿性医疗保险所面临的"逆向选择"困境,而城镇职工医保则必须要解决用人单位逃避雇主社会保险缴费责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医疗需求作为有效健康产出的投入要素,机会平等至关重要.本文依据机会不平等理论,将影响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因素分为三类,分别是禀赋因子、环境因子、制度因子,并将环境因子和制度因子归为医疗需求的机会不平等因素.本文应用CHNS 2009年的截面数据建立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禀赋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前提下,参保的制度类型、共付率等制度因素对于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和医保补偿都具有显著的影响.逐步缩小城乡制度差距,平滑机会不平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影响,应是政府医疗资源再分配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医疗保险体系不仅是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韧性的制度保障,也是促进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改善的幸福源泉。本文引入消费升级中介路径,利用CSS2019数据系统评估了医疗保险参与对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作用效应及可能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潜在的选择偏差和内生性风险后,参与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并对其社会反馈倾向产生积极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参与医疗保险可通过提高服务性消费占比、优化家庭消费结构,进而对居民主观生活质量产生促增效应,而且服务性消费占比作为传导机制的贡献普遍大于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医疗保险参与影响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消费升级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和制度分异特征,集中表现为医疗保险参与通过促进消费升级进而提升城镇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机制效应相较于农村居民更为明显,城乡居民医保影响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消费升级作用机制相较于职工医保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9.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通过对云南省巍山县大仓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状况的调查,发现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这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孙群 《江淮论坛》2011,(2):130-133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目前该制度已在全国普遍建立,在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权益的同时,推进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但是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对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科学化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开始以后,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的作用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会是无止境的.工业化进入到后期以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的相对变化、财产的结构性变化、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变化、农业部门资金融通条件的变化、政治权力结构的新变化等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会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转趋缩小,同时政府推行的系统性的农业、农民和农村保护制度(包括面向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直接的资源调配制度、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的贸易制度、农业投入支持制度、有利于农业和农民利益的融资制度、针对农业和农民的保险支持制度、维护农业和农民利益的财政制度、保障农民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业和农民利益的政治权力分配制度等)则会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同样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是系统性制度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城乡差距:衡量标准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其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文章采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以及恩格尔系数等数据历史地考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差异,对我国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作出分析,认为主要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深层体制原因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转接的难点在于医保基金的风险控制。对于转出地而言,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转接不仅减少了医保基金,而且破坏了基于自然人口结构的"大数法则";对于转入地而言,由于农民工之前工作时累积了疾病,在转入地就医将导致迁入地医保基金出险。对此,医保关系转出地应加大农民工医疗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力度,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增长;医保关系转入地则应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总额预算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参与农民工医疗保险,建立医保基金的风险预警制度。同时,应做好制度顶层设计,由中央政府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异地转接中央调剂金、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资金结算机构,以及转出地和转入地之间的农民工就医费用共担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基本医疗保障应该充分体现公平与公正,全面覆盖城乡居民,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政府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资源效益最大化.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强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构建中的政府作用,着力消除城乡二元分割、待遇差异、管理多头等基本医疗保障发展障碍,对制度碎片进行了有效整合,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成都的实践探索来看,政府作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应把创新作为构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动力;二是政府应把公平性原则贯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过程;三是政府应正确界定自身的行为边界.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11):85-91
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以辽宁省为例探讨影响其居民医保满意度的因素,并分析居民自由选择医保制度的可行性,可为现行基本医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及应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GL010)课题组构建的政府卫生支出模型等方法,计算居民对医保满意度影响因素和自由选择医保时的政府卫生支出。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城镇职工对医保制度满意度较好,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保者对医保制度的满意度均为一般,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对医保的知晓度、户口类别和职业等;19%的居民有意愿选择其他医保,影响医保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户口类别、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允许居民自由选择会提高满意度并导致政府卫生支出增加275.3亿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医疗保险领域逆向选择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逆向选择对我国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基金运营状况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逆向选择的成因包括医保制度缺乏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医保制度之间衔接困难,医保缴费及政府补贴机制有失公平,医保制度之间存在待遇差别。规避医疗保险领域的逆向选择,应加强相关立法建设,促进医保制度间的筹资与待遇公平,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相似文献   

17.
夯实医保体系托底保障功能是社会政策托底的必然要求,从整体性治理视角对我国当前医保体系托底保障功能进行系统评估十分重要。当前,医保托底保障的制度结构由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制度组合而成,托底保障总体成效显著,但面临诸多挑战,制度碎片化使得医保托底的区域不均衡问题突出,制度间功能定位不清影响了医疗救助的核心托底地位,不同制度衔接沟通欠流畅制约了托底效果,单一的费用补偿目标使医保托底更倾向于传统补救模式。我国医保体系托底保障功能改进应坚持整体性治理思路,优化制度组合并强化医疗救助核心地位,优化制度衔接和信息共享,搭建沟通平台进而增强不同主体的治理信任,从补救型托底转向发展型托底并平衡医保托底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日渐形成碎片化格局。医保碎片化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被诸多要素分割的状态,通常指向制度多元、制度壁垒、制度差异性等。从阶层视角看,医保碎片化不仅体现为城乡的二元碎片状态,而且呈现出阶层维度下的多元碎片问题。这种碎片化既体现在阶层之间,又体现在阶层内部。"十三五"开端,基本医疗保险迎来制度整合的新挑战和新发展。在各地进行医保整合的实践探索中,有必要从阶层视角重新审视并优化整合方案。医保整合不仅是城乡整合,更要实现阶层整合。  相似文献   

19.
在农民工医疗保障领域,政府责任观强调政府在医疗保障中享有的权力与责任、义务的匹配性。目前我国虽然已实现"全民医保",但在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缺少积极性、针对农民工的医保制度缺乏有效衔接、政府财政协调和监督职能缺位,农民工在医疗保障上处于"全民医保"的缝隙之中。农民工医疗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的重构,需要政府在加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设立流动人口医保统筹基金调剂机构、促进医保制度间的协商与整合等方面作出制度改进。  相似文献   

20.
基本医疗保险各参其保指的是非农就业者(不论本地户籍还是外地户籍)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医保。当前我国职工医保法定参保对象“应参保未参保”规模大,部分就业人员未参加职工医保,职工医保的规范性大打折扣,远离了制度初衷。实施各参其保将通过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结构、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和运行效率,促进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还将增强制度对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促进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实行各参其保的改革基础,建议分类型、分阶段夯实职工医保参保,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取消对以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医保的各种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