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剑 《学术研究》2015,(3):1-8,159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究竟存不存在历史规律,这历来是哲学历史观中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承认历史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也是承认历史规律的。但不同的历史观对历史规律有不同的理解,历史上大多数的决定论者都对历史规律诉诸神学的与唯物主义的理解,唯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规律问题上既坚持历史的决定论,同时又赋予历史规律以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人的社会、社会历史、社会历史规律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因而对社会历史规律也应赋予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社会历史发展之所以是有规律的,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规律的。社会历史规律虽然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创造与改变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一旦形成也具有客观性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是有规律的,而且社会历史规律的展开表现为历史进步,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历史之所以表现为不断进步,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实践能力与水平是不断提高的。社会历史规律是有客观性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取消与改变规律,但正确地认识与把握历史规律可以充分利用规律积极的方面,减轻历史负效应对人们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明确主体性问题的论域是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前提。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有着集中性的体现。马克思不仅把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观,而且还把历史唯物论引入了其主体思想,因此,学界在对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主体性的若干具体规定作出把握的同时,更要看到马克思在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问题上所进行的重要思考;而这正是我们在当下中国语境中致力于探究主体的新质形态与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最为直接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活动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就创造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作为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自始至终存在、贯穿并规定人的实践活动。社会规律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 ,是与生俱来的 ,必然的。社会规律对于人的活动的全部约束力、对历史进程的全部规范力 ,正是人类历史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因素只能认识、顺应、利用社会规律 ,而不能创造、改变、消灭社会规律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即社会历史规律的概念指称、社会历史规律的相关特征、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以及如何对社会历史规律进行把握和认识。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和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历次金融危机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但究其根源,危机的发生与人类无休止的需要与满足的矛盾有着深刻的联系。从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人格化的资本与劳动的需要与满足的矛盾状态在危机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别,但都表现出需要无法满足的匮乏性。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可以防范",现有制度约束在短时期无法通过"革命"的方式实现变革的条件下,改变需要与实现手段之间的传导方式和作用机理,可以延长或防范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时间和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提出是后文革时期一种重要的思想现象。如同康德、马克思晚年的学术旨趣一样,李泽厚也关注“人是什么”的问题。阐释者需要从李泽厚哲学的思想渊源和根本的学术立场出发来理解其主体性学说。在这总体视角下,文章对李泽厚的主体性思想作了一般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他三个问题进行了简明而必要的讨论。对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建构而言,李泽厚的主体性学说无疑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管理中人的主体性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中最为基础的实践活动,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通过对管理理念的人性假设进行哲学反思, 使人走出传统管理中的“悖论性存在”状态, 对人的历史性、丰富性、发展性作现代诠释, 以凸现文化管理中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郭祎  李弦 《天府新论》2019,(1):19-24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究竟如何可能,成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但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侧重于“往后做”,即探讨“历史科学”创立之后如何是“科学”的,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于“往前做”,或者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往前做”与“往后做”结合起来,即探讨“历史科学”的提出过程及其全面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性质,只有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以人的感性活动为中介、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才能真正建构起“大写”的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0.
万斌  王学川 《学术论坛》2007,30(11):1-5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混淆二者将会导致历史认识领域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或者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失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不同于本体论范畴的客观性,后者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前者则是以本体论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或者说历史认识与客观历史的能动符合.由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的不可避免的介入,使得我们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时不得不考虑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对之的影响.一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及其作用是产生客观历史认识的必要务件.因而追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并不需要排斥主体性及其作用;二是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三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去准确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规律与自由选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概念.以此为起点,双方就历史规律的存在性问题展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以苏联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肯定派"肯定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始终存在着较大差距.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否定派"以个人自由选择为最高原则,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角度对历史规律予以否定,但其理论本身也悖论重重.两大阵营虽然在立场和观点上各执一端、大相径庭,但在遵循片面而极端的思维范式上似乎师出同门.因此,"肯定派"不具有彻底的说服力,而"否定派"也难以真正否定历史规律.当前的任务就是在扬弃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思想.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由于对唯物史观理解不够,在传统唯物史观指导的史学研究中存在把历史规律简单化的倾向.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理解历史规律的层次性.历史规律应该划分为一般规律、阶段规律和领域规律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对唯物史观理解不够,在传统唯物史观指导的史学研究中存在把历史规律简单化的倾向。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理解历史规律的层次性.历史规律应该划分为一般规律、阶段规律和领域规律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主客体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规律的深刻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都是建立在社会历史主客体矛盾这一根本线索之上的。研究人类社会发展 ,必须以历史主客体矛盾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最终落实必须依靠人,而真正要使人自觉地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前提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对人的需要的准确理解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亢安毅 《天府新论》2004,42(4):20-24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维度 ,但从理想到现实之路需要人的发展历史规律和过程来完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律主要包括 :转换规律、占有方式及人性与时代的契合 ,其中转换规律指生存与发展的地位转换、个体群体族类的主体转换和神圣世俗的视角转换 ;占有方式指个性发展程度有赖于对象对个人的意义及个人对社会生产力总和的占有程度和占有方式 ;在人性的时代选择性上 ,人的趋利避害性、理性、道德性和社会性在不同的时期都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理论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难的科学活动。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 ,总结十三年的宝贵经验时指出的第一点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依据变化了的社会实践而提出新的观点和学说 ,是理论创新 ;对原有的观点、命题作出新的更为科学的阐述、解说 ,同样是理论创新。刘曙光的著作《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 2 0 0 2年第 1版 ,以下简称“刘著”)便是后一种意义上的理论创新 ,且是成功之作。一刘著的主题如书名所示 ,是讨论“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 ,属于历史哲学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净  戴钢书 《江淮论坛》2015,(2):122-128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经历原始社会混沌意识与前价值观念的萌生,奴隶社会价值观的生成与多元化发展,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同构、反思、重建到没落的发生、发展、演进过程。经济基础决定律、意识形态掌控律、文化生态构建律则是贯穿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现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