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参同契》为中国文化要籍,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悟真篇》)、“万古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发挥·阮序》)。《周易参同契》书名解释,前人似未认真涉及。本文试作多层次划分,以历史与逻辑之统一观点,阐释《周易参同契》书名之由来及其历史积累之意义。《周易参同契》书题的解释可分八个层次。第一层次,《周易参同契》以《周易》为总的指导思想。《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周易参同契》有:“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合考三才。”亦即《参同契》遵循《周易》,前者运用后者的基本哲学思想于天、地、人。《契》原文十余家注本均作“参合”,唯朱熹注本和其后储华谷注本正文则作“参同”,更强调了《契》与《易》的关系;但亦有意改正文,提高训释层次之嫌。  相似文献   

2.
<正> (一)引论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一书,早已被各国科学史文献公认为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其实,中国炼丹术源远流长,现存的《黄帝九鼎神丹经》和《太清金液神丹经》在西汉末东汉初出世,都比《参同契》还要早。然而这些古老的炼丹书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验记录,远没有象《参同契》那样形成一套完整的丹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朱熹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为切入点,从朱熹作文的缘由,道教、道家之宇宙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教、道家之阴阳五行理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周易参同契考异》中体现的涵养本原工夫论等四个方面,探讨朱熹哲学思想形成与道教、道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一) 《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见《易》道引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后起了巨大作用。首先将《易》道引入古代科学领域的,是汉代魏伯阳著的丹经《周易参同契》。《参同契》借《易》道以论内丹外丹,开一说之先河,是一本研究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之道的学术专著。它不仅被我国古代神仙家奉为经典,而且以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文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它比欧洲保存在威尼斯的希腊文抄本《圣·马克书稿》至少要早五百年。现代实验化学起源于炼丹术,而炼丹术则起源于中国。据考证,西方语言中的“化学”一词(法语、德语、英语、俄语、阿拉伯语)都是由中国金丹术中“金液”的读音衍生出来的。这使得《参同契》在化学史上的地位更为突出。1932年广州中山大学化学教授吴鲁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黄老学派中的炼丹家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一部总结炼丹技术的科学著作,被誉为“丹法之祖”和“万古丹经王”。《参同契》的丹法,主要是讲外丹,但也讲到了内丹。外丹指从金属矿中提炼丹药,内丹指炼人身体内的精气,其基本理论为铅汞论。这种丹法之所以会对后世炼丹术和道教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除了铅汞论在中国炼丹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外,与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有很大关系。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参同契》和《悟真篇》都是道教重要的内丹经,两者成书相距九百余年。本文主要探讨其间道教内丹术的发展历程。《参同契》的作者为东汉会稽上虞人魏伯阳。他是一位精于《易》理,长于气功,卓有成效的实践家。他在天人一体思想的影响下,总结汉以前的养生成就,第一次将《易》学引入养生学领域,作《周易参同契》三卷,借易道明丹道,开一学之先河。书中除总结了当时的练  相似文献   

7.
张宏华 《晋阳学刊》2012,(1):139-141
学界对朱熹与道教的关系多有论述,但对其诠释道教典籍的著作《周易参同契考异》[1]却鲜有研究.朱熹思想精深博大,兼采众家之长,其易学思想同样是汲取各家融为一炉.《周易参同契》[2]本是一部道教经典,但朱熹不仅对其中的道教术感兴趣,而且将其纳入了其先天易学的传承谱系中.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朱熹的先天易学思想和《周易参同契考异》,探讨朱熹易学思想与理学思想的关系及宋明理学对道教内容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本论的重点一是分析石头<参同契>中"回互不回互"的对立统一观及其道家思想渊源;二是巡视石头禅系对"回互不回互"和"泯绝无寄"思想在修行实践中的运用;三是与马祖系的理论与方法作比较,指出两家思路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陈抟(?—989年)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宋史》有传。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对宋代内丹道及宋儒象数学、理学,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陈抟的《易》《老》之学的思想渊源及《无极图》图式源流两个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陈抟的《易》《老》之学及其渊源 陈抟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兼融《易》学和《老》学。从《周易》卦象及《老子》书中引发出一套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周易参同契》的还丹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  相似文献   

10.
《诚斋杂志》(署元林坤撰)、《瑯嬛记》(署元伊世珍撰)是两部著名的文言小说杂抄(见《四库提要》等),其中含有较多的研究资料.但所谓林坤、伊世珍实为作者化名.因而长期以来便引起人们的怀疑,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所以,要想研究此二书.必须首先理清其时代及作者.此条先说《诚斋杂志》的作者究竟是谁?明代大学者杨慎曾发现古人著书有一种“书末隐语藏名法”.如《越绝书》、《周易参同契》等书均是如此.《诚斋杂志》书未有隐语云:“地出桐梓,伪失其众.邪去立言,灌手获诵.于古有文.乍得斯人.慈心勿用,笔冠日轮.”据笔者初步猜测,此隐语的谜底,大致是“浙人周达观故作兹书”.这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易学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思想。但是,中国易学史无疑应该包括道、佛(主要是华严宗)及有的少数民族中的易学。我们这里谈的道教易学,是中国易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从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歌咏大易”开始,到现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再将《周易》详详示”为止,几乎所有古今的道教学者都程度不同地援《易》立说。这些道教学者主要承袭《周易》、流易学阐述万物变化、人间世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儒、释、道三家并行于世,佛学固然是该时期思想的突出特征,但在真正经世致用的政治哲学中,中国的传统经学还是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作为《五经正义》之一的《周易正义》是唐代易学史、经学史乃至哲学史上的重要之作,该书虽然以魏玄学家王弼、晋韩康伯之注作底本,且"疏不破注"的思想也确实起着一定程度的作用,但该书还是力图对王弼的玄学易进行"纠偏",序言中"先以辅嗣为本,必以仲尼为宗"的编撰宗旨,表现出试图融汇儒道、"贵无不贱有"、"崇本但不息末"的学术倾向,其中"宇宙观"方面的"纠偏"倾向是其立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肘传千年丹篆术,口诵《黄庭》两卷经。鹤观古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局”。唐代道家吕洞宾在《题宿州天庆观》中的四句诗,缩影了《黄庭经》被世人持以修炼养生的生动景象。《黄庭经》和《道德经》、《周易参同契》被目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三大经典,近年气功流行,又被气功界人士列为气功的主要经典之一。《黄庭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系列经典的总名。以《黄庭经内景经》和《黄庭经外景经》为核心,环辅以《太上黄庭中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太清镜黄庭经》、《黄庭养神经》、《上清黄…  相似文献   

14.
周婴《东番记》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周婴的《东番记》是研究台湾史的宝贵资料。但因其几无流传,学者多有传讹之失。本文作者根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刊本及清钞本,对该书版本、撰述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考证。理出该书与明陈第《东番记》、张燮《东番考》的渊源关系,认为该书是周婴创作而非转钞或摘引。由此,作者认为台湾省学者杨云萍与方豪先生就《东番记》作者及原书的学术之争可以解决了。今特将周赋原文附录于后以飨海峡两岸之同好,推动学术之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曾绍皇 《江汉论坛》2008,3(4):100-105
作为杨慎创作的一部"阐明老氏之旨"的"宗教感化剧",<洞天玄记>继承了道教丹鼎派鼻祖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所开创的隐秘晦涩、古奥神诡的宗教文本语言风格,通过大量使用隐喻性语言描写形山道人收昆仑六贼、降东蛟、捉金虎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从人物设置、情节敷演、意象选择、语言表述等层面罗织了一个诡谲怪诞而又寓意深远的隐喻体系.对这个精心构建的隐喻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不难挖掘出杨慎思想领域中浓郁深厚的"游神物外"之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6.
易学名家金景芳先生和他的助手吕绍纲同志所著《周易全解》,一九八九年六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敢于成一家之言,具有自己独特的易学思想体系,在《周易》研究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上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论和同     
《文史哲》2016,(3)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从学理和心理上看,差异应该是第二位的,相同之处是第一位的,所以《易传·系辞下》引孔子的话写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尽管思考的方式和所选择的途径不同,人们终归要走到一起。《易》上经第十三卦《同人》,就是直接演述"同"、"和"义理的专卦。孔颖达疏解"同人"为"和同于人",可谓深明《易》理。孔子将和同观念精要地概括为"君子和而不同",比《同人》对和同的追寻,在理念上又跃升一步,即认为"和"是包含有诸种诸多不同的多样统一的状态,《国语·郑语》记载的史伯指陈衰周之弊,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则是对"和同"之义作哲理提撕。即如果"去和而取同",只想用"同"来给自己提供助益,就什么也得不到了。而不同所以能够走向同和,人情物事的心同理同是关键。无视人类的"同",夸大人类的"不同",以不同为由拒绝走向和同之境,是学术的误区和思想的陷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给出的另一思想定律,它代表的是儒家的恕精神,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异量之美。此一定律给出了人类的理性相处之道,是处理人类的不同的最合乎人类本性的理性方式,"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两句话所涵蕴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化解决人类生存之道的一种大智慧。  相似文献   

18.
《理惑论》是我国佛教初创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因收录问题和该书序言之内容与史实和史料记载不符,导致自明以降许多知名学者对于该书之真伪予以关注和考证。实际上,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和该书序言所言之时空,学界可视该书成书于汉魏时之交州,其作者既非"汉太尉牟融",亦非《理惑论》书名下的"苍梧太守牟子博传",而是苍梧地区的一位精通儒释道经典之隐士。根据伪书的界定和该书序言,也可视该书为伪书。  相似文献   

19.
据周士一、潘启明著《〈周易参同契〉新探》考证:宋代华山著名方士陈希夷(陈持)在易学图象方面,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他之后,经朱熹将来源于陈持的易图置于所作《周易本义》之上,由于朱熹生后的独尊地位,至简至易的太极图,散发着神秘气息的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方位图,以及金盘托玉、外圆内方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才得以流行于世。但朱熹对这些易图结构的内在涵义,还并没有真正理解,他承认“眼前见得了了如此,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礼书及其他先秦文献记载零星、散乱,使两周时期宗法制度下的贵族马车驾马数问题成为千年讼案。自汉至清,经学家各自依据不同的文献而提出两种不同的驾马制度:一是《王度记》中的"天子驾六,诸侯与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二是古《毛诗》中"天子至大夫同驾四,士驾二"。研究者围绕两周贵族的驾马问题、特别是"天子驾数",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为自己的立论寻找依据。两千年来,先儒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气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近代以来史学家考古家虽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进步,但是仍然没有走出经学研究的巢臼。综观二千年来的研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有关文献记载把握和认识的差异,以至于影响到对考古发现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