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地城镇化应当说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它有助于弥合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在就地城镇化的多种形式中,城乡结合部的就地城镇化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类型。城乡结合部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亦城亦乡,给其就地城镇化带来了特殊的现实困境和治理难题。本文以北京高碑店村为例,着重对城乡结合部的就地城镇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就地城镇化的进程中,高碑店村“产业先行”的推进模式和“协商民主”的治理机制,让老百姓掌握了城镇化的主动权,变“被动城镇化”为“主动城镇化”,不失为城乡结合部就地城镇化的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不是城镇化规划之外的因素,而是同等重要的另一方面,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应该同步推进,而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结欧洲发达国家在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方面的经验,考察湖南省汉寿县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发现:就地城镇化,即在新村镇经济社会融合、基础设施到位、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的基础上,让短期内无法实现城镇化的约占中国总人口40%的适度集中居住在村庄的人口享受到发展福利,是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推进的新思路。以村镇融合为特色的就地城镇化,可以促进居民生活水平和当地经济增长,实现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着重强调的内容,而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重要一环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但是存在着缺乏建设资金和产业支撑、居民的主体性弱化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并积极探索可行的路径,为有序推进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而服务。  相似文献   

4.
黄河谷地是青海省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 ,人口较为密集、资源丰富 ,城镇化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加快黄河谷地的经济发展 ,并尽快将这个地区建设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加快黄河谷地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加速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本文从分析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入手 ,提出了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以及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脱节城镇化",农民未及时转变为市民的"伪城镇化",产业与城镇不结合的"被城镇化",缺乏绿色先行的"不可持续城镇化"。当前应加快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应该如何管理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居住形态集中化、社区结构异质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区表现出利益诉求增多、民生诉求凸显、民主诉求增强等特点,这就要求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成都以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构建促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以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水平提升;以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推动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为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7.
<正>新型城镇化目标是以产业升级转型改变生产方式,进而改变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但前期城镇化探索实践中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造城运动,"产城分离"出现"卧城""空城""鬼城",房地产业发展脱离了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口的吸纳集聚能力,造成"产城脱节""业居分离",城镇化质量不高。产业发展、就业实现和城镇化需要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以人为核心,走产城融合,业居一体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选择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为研究切入点来衡量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情况,研究二者协调发展状况。发现河北自2005年以来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持续上升,从2007年起,土地城镇化指数增加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增加速度,逐年效果积累,在2011年土地城镇化超过了人口城镇化,并对二者协调情况划分了具体的阶段和类型,分析了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探究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增强农户"就地城镇化"意愿的措施和建议,为推进就地城镇化提供参考。基于就地城镇化等理论,总结了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利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对海盐县244个农户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约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因素包括:社会保障、生计转型、城镇谋生能力、生活货币化、生活环境变化、原有生活方式和习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补偿标准、一户一宅居住、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子女受教育有利于农户"就地城镇化",而户籍制度、预期经济收入、原住居民偏见与歧视、田园劳作情怀、民主政治生活权利等问题并不对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探究就地城镇化模式,提高就地城镇化效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农村土地集约化不仅仅体现在居住模式上,其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理论也带来全新的思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皖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相关数据,深入了解皖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空间分布、等级结构及使用需求等现状;分析皖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投资、管理、规划和规范等方面提出皖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保障机制.为完善皖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助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城镇化化经历了缓慢发展与快速增长两个阶段,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整体上仍较为落后,其主要问题在于城镇化进程滞后、质量不高、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矛盾凸显、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所以新型城镇化是河北省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加快新型“四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弥补公共服务短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17-222
就地城镇化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可以实现发展动力由"供给扩张"向"扩大内需"、投资方向由"东部大城市"向"中西部小城镇"、发展重点由"城市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阶段由农民非农化向农民市民化的转变。目前,我国就地城镇化时机已经成熟,城镇化发展阶段由"量的扩张"向"结构调整"、迁移主体由"青壮年劳动力"向"中老年劳动力"、发展动力由"被动型流动"向"主动型迁移"、发展方向由"东部"向"中西部"转变。大力推进就地城镇化需要强化产业支撑、积极促进稳定就业,释放改革红利、着力破解三农问题,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遇到的重大挑战迫切要求创新社会管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出现了"内卷化"现象。这种"内卷化"的发生机制源于同质化的考核机制、乡镇政府过度追逐本地利益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组织人员的行政化追求。治理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内卷化"问题,必须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模式,重塑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多元主体,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畅通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表达机制,改革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等西部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较低,而其人口城镇化又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进程,这是由传统的以征地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模式所决定。为了实现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均衡发展,进一步平稳、有序、公平地推进人口城镇化,必须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模式,让农民带着财产权利有选择性地进入不同类型的城镇,同时给予农民工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以大规模农民集中居住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社区数量持续增加,大多数新型农村社区对社会秩序重建和资源有序管理具有特殊的、急迫的需求。本文在对河南省25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深入调查基础上,描述新型社区治理体系中权威机构、资源占有和管理、社会结构等关键领域的变化和现状,研究新型社区社会秩序建设的内在属性和运行机理,剖析新型社区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应构建以居住地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走访7个典型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调查了50多个社区,研究发现,制度资本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高效包容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同时,还发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以及企业制度等五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文章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场以人为中心,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全面转型,包含着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高效包容、制度经营与制度资本更新。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同时文章还从制度创新角度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的表象是城镇土地外延扩张的土地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指人口在城镇的集聚水平。从我国城市发展最近十多年的历程看,城市(城镇)建成区快速增长,但城镇集聚的人口明显滞后;同样,福建省也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现象。研究分析表明,2005至2010年福建省多数设区市存在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现象。此外,近年福建省23个城市不同程度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最后,对福建省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个性化、主题化、特色化的文化创意为"防止千城一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文化创意小镇具有以文化魅力吸引人、以文化创业集聚人、以创意生活愉悦人和以宜居环境留住人的内涵特征。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通过文化创意实现乡土风貌的活化、乡情记忆的再现、乡村资源的挖掘、乡里生活的体验和乡愁创客的集聚,能够为小城镇的建设开辟一条"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新思路,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成为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研究切入点,结合河南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情况,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说明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农村的影响。发现新型城镇化在微观层面通过产业带动,促使农民工返乡临近就业,显著地缓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中观层面上通过拉近、扩展、强化邻里关系,增强了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信任、互惠和规范作用;宏观层面上通过空间集聚,大大增加了居民的公共领域及其利益交叉,进而增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这是结合社会热点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全新运用,丰富深刻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作用,揭示了新型城镇化对中国乡村社会的重构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帮助政府发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漏洞,完善制度等,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信息化是高水平、广覆盖的农村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平民化的过程。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居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要以保粮食生产和富裕农民为重点。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各地农村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以及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河南省新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加大对涉农信息产品开发生产和农村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平民化,农村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重发展,推动新型农村社区信息化,对于现阶段河南省的新型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