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协同论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建立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至2012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分析"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高、中部低、西部最低"的逆地势阶梯分布状态,优质协调发展地区仍未出现。依据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以及"两化"协调度,将"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类型划分为协调区、磨合区、拮抗区和失调区,从"十五"末到"十二五"初期间,拮抗区的分布范围大幅缩小,磨合区已经取代拮抗区成为分布最广的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2.
任保平  张倩 《东南学术》2021,(1):148-158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代表GDP的含金量.不同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不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长期存在.GDP含金量、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通过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分工的合理化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影响.从政府对经济的推动力与管控力的视角,对区域财富创造的路径进行探索,并以GDP含金量作为地区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代表指标,利用1999-2019年数据对我国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的协调发展需要区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支撑,提高税率或土地价格在短期内能够增加政府财富,但不利于区域长期发展.因此,应以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为出发点,以政府职能的合理履行作为推动区域协调的关键落脚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对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运用系统演化论改造的EKC曲线从外部整体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综合水平的数量关系;运用嵌入自然契约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内部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研究框架构建两大系统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成渝城市群为例取2011-2014年数据均值作为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成渝城市群生态经济水平契合系统演化序列;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实力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成渝城市群区域耦合协调整体偏弱,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双核”结构,形成等级板块空间格局。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城市发展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成渝城市群应根据生态承载功能实现产业错位发展,通过区域互联互通、联防联控构建生态、交通、科技、市场等一体化区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群。  相似文献   

4.
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辟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情况,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是:依托总部经济模式,打造海西三大中心城市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局面;发挥政府调控、协调作用,培育新的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互补性的"总部一基地"经济链条;构建现代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区域通讯、金融、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完善总部经济服务体系;调整海西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缩小山海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山东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界定山东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度的内涵,构建山东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度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山东省经济系统、人口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按照各系统所占的比重计算出山东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度,最后找出限制山东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主体省份青海和西藏为研究区域,依据1995年以来20年间的交通业和旅游业发展的统计数据,以协同论思想为指导,建立了青藏交通-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实证显示:统计期内,青藏高原交通系统和旅游系统各自综合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两系统间存在较强相关性,但总体耦合协调度不高。分析了青藏两省区交通-旅游经济协调度演化态势及成因。  相似文献   

7.
目前,经济区划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愈加凸显,而经济区从规划走向实施,其作用和效果的实现关键在于区域合作的落实,而区域合作往往又受到行政区划的掣肘,因此,区域合作之间常常形成"囚徒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微调行政区划格局、改革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入手,引导地方政府从行政区个体理性向经济区集体理性转变,以实现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互动合作,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融区域发展与祖国统一为一体的特殊国家区域战略,其与国内其他区域的互动合作,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从全国发展大局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互动合作,拓展区域互动合作思路,创新区域互动合作模式,既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也将成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9.
莫小莎 《学术论坛》2006,(6):109-112
孙中山先生区域经济思想内涵丰富。学习和研究孙中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对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有启迪意义。文章认为,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必须发挥桂、粤、琼各自的优势,谋求合作发展;必须抓好交通和产业重点合作,谋求整合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合作运行机制,谋求协调发展。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推进城市各区域板块协调发展,是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河南省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郑州市区域板块发展问题具有明显的代表性。为此,可以以郑州市为例,在深入分析郑州北部板块的发展基础、面临问题及区域特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该板块特殊功能、促进郑州市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并从共性层面就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城市区域板块协调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表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因此,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新型机制体系、共同富裕四个层次诠释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四环节入手,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促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省域经济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携带绝大部分信息总量的前提下提取两个有效主成分。由于本文中两个主成分的经济含义与波特创新驱动理论中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阶段的内涵存在高度一致性,从而为基于综合评价视角识别省域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将省域经济增长划分为四个类型:创新驱动型、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投资驱动型、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转变。实证分析结果不仅与客观实际有很好的吻合,而且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的研究结果有着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低碳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认识,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效应指标构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方法和指标,即区际低碳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区际低碳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和区域经济低碳增长状态。利用该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间,低碳背景下广东四大区域及各地级市间区域协调发展趋势。结果显示,自2002年始,广东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地级市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虽整体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如四大区域间明显。  相似文献   

14.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简称“两化”)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基于协同论观点分析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作机理,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15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从时空演变角度分析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态势。结果表明:从时序角度而言,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递增态势,但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两化”关系总体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从空间角度而言,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且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等影响,各地“两化”的协调度演进趋势各异。要深入推进四川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必须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视区域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健全城乡良性合作机制和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对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有重要意义。基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构建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区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并构建面板Tobit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人力资本和交通便捷程度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第二,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在东、中和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第三,农业生产效率、人力资本对邻近地区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交通便捷程度对周边地区耦合协调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创新水平为基础。通过对我国1991-2015年各省、市、自治区创新集聚与收敛检验,发现我国省域创新集聚与收敛均呈先发散后收敛的态势,但收敛过程中不同省、市、自治区作用不同。利用倍加统计标准误逆推的动态随机冲击模型对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冲击效应进行比较,发现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省市冲击效应显著,创新产出增长速度较快。我国空间上呈创新初始区域、创新加速区域、新兴创新区域与深度创新区域四层次并存格局。科技强国建设中要根据区域所处的创新阶段分层合理确立不同省市创新功能,协同推进区域创新,为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奠定条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格局的构建,其空间结构必然向外向型空间结构转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新特征主要体现于形成了初步具有城市层级体系的"点一轴"空间格局,网络体系和"点一轴"系统"驱动轴"还不健全,但是也形成了若干空间单元.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的空间结构现状及城市专业化的分析,在未来,随着空间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北部湾经济区将肯定是我国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的新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要求,加快长江上游有条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论对促进长江全流域及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区域发展格局看,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区的外延扩展,而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支撑,长江上游经济区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向则是西南及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文章构建数字化与绿色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值法分别测度了2012—2021年我国数字化与绿色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我国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后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考察了我国五个区域及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分布动态。研究发现:我国数字化水平和绿色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与中、西和东北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空间上整体表现出"东部高,东北部低"的分布格局;全国整体,东、西部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发展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呈现多极化形态,而中部与东北地区表现出单极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协调发展程度还不够充分.基于2006-2019年中部地区六省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及Tobit模型,探究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发现:中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平稳波动的态势;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协调度方面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协调度类型分布呈现"中心高四周低,两翼高南北低"的特点,动力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各有差异.为此,中部地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注重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多种动力因素作用,形成耦合协调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