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释学的主旨和要义是维护思想(或解释)的客观性,从而保障哲学和科学的真理性。黑格尔在近代哲学的架构中区分了客观性的三重含义:(1)外在事物的意义,有别于单纯意谓或梦想的东西;(2)知识中的普遍必然性,有别于感觉之偶然或特殊的东西;(3)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有别于只是我们的主观思想。由于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方式来建构思想之客观性的基础,又由于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标志着这一基础的决定性瓦解,所以思想的客观性遭遇到严峻的挑战,而一般意识和学术方法则再度跌落到长期以来的"主观主义困境"中。解释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状况中要求重建思想的真正客观性。这样的客观性既不可能是粗陋淳朴的客观主义,也不可能建立在一般形而上学所设定的超感性世界的基础之上,而是通过对意识所预设的存在的本体论批判,使思想之客观性的本质被引导到生活世界——"此在在世"——的领域中。因此,解释学的当代重建是在同主观主义的持续斗争中获得意义规定的。那些从解释学的某些片段中引申出来的主观主义幻觉,从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了。只有当思想的客观性这个要点被牢牢把握住时,解释学才会对我们的学术整体形成积极而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杨耕 《河北学刊》2003,23(6):21-29
本文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空间、理论意义以及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重新考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也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了"形而上学",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  相似文献   

3.
孙利天  刘梅 《社会科学》2006,4(12):160-165
西方传统哲学在其本质上是内在意识的形而上学,而超越西方传统哲学也就是要超越内在意识的形而上学。内在意识的形而上学,既要内在于意识,又要超越意识自身,这本身就存在着一个逻辑上的悖论,所以,内在与超越是内在意识形而上学乃至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焦虑。而摆脱这种焦虑的可能道路就是走向非哲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劳动主体性与黑格尔意识主体性内在勾连的揭示,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一切旧形而上学的抽象意识存在及其现实建构。以"感性"思想为中心,马克思从"对象性活动"、"实践"等层面论证了"感性"作为历史活动构建的人类生存前景。由此,马克思不仅超越了费尔巴哈受动的感性存在,而且克服了一切旧形而上学的意识内在性困境。  相似文献   

5.
翟岩  张云鹏 《北方论丛》2004,1(4):113-116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发问,是因为他首先深刻地反思了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接着,他又批判了近代哲学用"思"去规定"在",也就是控制论、价值化、世界资源化、利益最大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论,从本体论出发,以"在者"为起点,吸收了"生存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精华,以时间为视域,来说明"此在",进而领会"在"和"无",从中导出了生命及其意义.推倒了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神像,重开了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6.
于茀 《北方论丛》2004,(4):6-10
海德格尔对于西方思想传统来说,一个飞跃性的认识是,重新区分了知识与真理.西方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后就走上了一条弯路,一条遗忘存在真理的弯路,一条与科学争夺同一个"真理"的弯路.形而上学的对象不是"与事物符合的知识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它直接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存在之真理不能用科学实验与理论推理的方式来获得,海德格尔发现了诗和哲学的"思",可以建立存在之真理.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看来,理性形而上学借助与资本逻辑的"共谋",在资本时代完成了对人的抽象统治和意识形态控制。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就是通过把对形而上学"现实运作"的批判和对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的批判内在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双重瓦解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石佳 《理论界》2011,(10):87-89
哈贝马斯立足于后形而上学的理论立场,力图彻底摆脱传统意识哲学范式,跳出逻各斯中心主义,使形而上学实现向交往范式的转换。哈贝马斯的理论基点正是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重新植根于形式语用学,从而为其交往行为理论甚至整个后形而上学确立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9.
面对海德格尔有关马克思哲学之为形而上学的曲解,吴晓明先生正确地指出马克思终结了形而上学.然而吴先生所依据的两个前提有失妥帖:其一,将意识的内在性作为近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源于海德格尔对"意识内在性"的误识与错失,作为心灵或灵魂现象的内在意识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其二,马克思哲学并未贯穿和瓦解意识的内在性,相反,内在意识构成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和维度.借助马克思哲学中饱含意识的"真实个人",可以克服当今五花八门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0.
贺来 《学术研究》2008,(4):35-41
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哲学意识是一种"元意识".在形而上学的"元意识"中,包含着它对于人的理想形象的设定.以这种设定与信念为基础,必然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抽象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形而上学"元意识"把"个人之善"与"社会之善"内在统一起来这一深层信念,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内在困境,指出丛须超越这一信念,才能既保证"个人自由",同时又保证"公共之善".  相似文献   

11.
从当代有限性的向度上来重新诠释"哲学是什么"问题,进而在阐述"哲学"本真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哲学内蕴的本质与不同时期的形而上学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论述了康德在为传统形而上学奠基的过程中,把形而上学重新置放在人的认识有限性前提下的难题,继而着重阐发了海德格尔为解决这一难题所确立的"比人更原始的是人的此在的有限性"思路,从而把当代形而上学建构在"此在"有限性的规定上,最后着重揭示了当代形而上学与有限性规定的联系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们所理解的"美学"从属于苏格拉底开创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而这一传统的形成又与苏格拉底的死亡事件存在着内在密切关联:正是这一"事件"使得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思想通过"教化"超越了个体生存的价值维度成为"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美学也应运而生。但是,苏格拉底悲剧般的"事件"昭示出走出形而上学迷局的道路:回归肉身。这条道路影响了尼采及以后的非理性主义美学家们和后现代美学家,使得"肉身"成为当代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充满歧义性与矛盾性的统一体,它高扬"人"的解放,却以内在的"控制逻辑"制造新的奴役,主体形而上学是其哲学文化表征,即超越性与强制性的统一。形而上学批判是针对现代性一场深入的文化批判,马克思正是其中的先驱之一,他将主体形而上学视为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以共谋关系的批判与生命至上价值的实践性重塑进入历史主义的纵深处,也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以"生命"为价值原点的现代性文化批判之先河。时至今日,否定生命多向度、多元性的"同一性"、"封闭性"、"控制性"生存与思维还在持续,损害着人类的幸福,重新发掘马克思这一思想资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克服形而上学,开启出存在一思想的非形而上学之思,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大主题.海德格尔认为,在存在历史的舞台上,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交替出现,共同演绎了形而上学蜕变的轨迹;他主张,思想的道路要实施"返回的步伐",回到早期希腊思想的源头,回到思想的第一个开端那里去思存在之原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对社会历史领域的彻底"祛魅",但其过度地拒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容易产生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批判"意识的"单向度的人"复活,并由此导致了"意识的不幸征服"———"价值迷失"。因此,克服哲学发展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的倾向,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历史辩证法中再现"社会主义理想国",进而重塑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走出当前剧烈社会转型下价值迷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颠覆形而上学"已成为现时代哲学乃至众多思想领域的潮流。形而上学成为了众矢之的。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这一批判的行列。但这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积极性、建设性的作用何在?从与科学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西方形而上学,重在昭示形而上学对科学传统的巨大影响(国人对于这一点重视程度很不够),以求为我们这另一种传统的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关乎生活的层级性思考——关乎"主体性何以可能"的存在论;关乎"绝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上学;关乎"相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下学。既有的易学哲学史印证了哲学观念转型与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应,体现了一般性思路:"形而上者"为"形而下者"奠基,形而上学为形而下学奠基。包括现代新儒学在内的易学哲学均缺失了本源存在视域,只涉及"主体性是什么",没有触及"主体性何以可能"问题,也并未建构完备的现代性易学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易学哲学的当代开展,首须"返源",解构既有的易学形而下学及其相应的形而上学,建构描述主体性所由以挺立的本源存在及其发生机制的存在论;在此基础上"立相",建构关乎现代人类主体性的易学形而下学,以及相应为其奠基的易学形而上学。唯其如此,才能彻底完成易学哲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育林 《学术研究》2006,2(8):41-47
一部西方哲学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发展史。古代形而上学是纯客观的实体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是思辨的主体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改造了古代和近代的形而上学,以实践为基础,创立了实践形而上学。实践形而上学认为真正的本体性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现实生活。实践形而上学不仅开启了形而上学的现代转型,而且其思想涵盖了当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复兴”和“重建”形而上学的基本视域,是现代形而上学的真正重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发动了突破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是学界普遍认可的基本结论,但是对其哲学革命的发生路径和方式却是众说纷纭.吴晓明教授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基础入手,澄清马克思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性质问题,并将全部现代形而上学立足其上的基本建制指证为通过主体性之被规定的"意识的内在性";马克思对意识内在性的瓦解过程,正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过程.对于吴晓明教授指称的马克思贯穿并瓦解"意识内在性",郝亿春先生于<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发表的<马克思哲学中的"意识的内在性"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商榷.然而在笔者看来,郝先生对马克思哲学革命与意识内在性问题之关联的理解存在诸多谬误.由此,笔者特撰本文与郝先生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是对人的形上本性的理论自觉,是通达生命本性、确证生命意义的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那么何为卡西尔意义上的文化形而上学?卡西尔在其符号形式的哲学中论证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性。文化的客观性不来源于它对给定的自我意识或外在世界的摹写,而在于符号形式活动构造的符号系统自身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正是在各种符号形式活动的功能性作用中,才发生了从自然世界到文化世界的转化,从物理质料到符号形式的升华,不依赖于实质界而别构灵奇的文化,表征着人类超越性、创造性的形上本性。因而,在卡西尔看来,澄明和确证着人类生命意义的不是近代哲学所指认的意识,而是文化。文化形而上学就是要在文化中寻求其内蕴的人之为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