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性化的语言成为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其主要特点是基于作者自己内心的感觉、知觉和想象,充盈着生命的新鲜汁液,更加贴近心灵和精神,更加贴近心理真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童年经验和乡村生活的限制.莫言没有浓厚的学院背景,较少约束,容易突破传统语言的规范界限.主要是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白话口语和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率性而为并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2.
莫言小说中痛感情绪的净化,这种人物处于悲剧境地中痛苦的生命挣扎在更深的意义上所体现的是社会转型时期主体人格生长的艰难历程。它在人物与过去的连结中揭示出人物沉重的历史负累,对这种历史负累的感受与意识既是人物对自身悲剧命运的体验,也意味着人物的生命意识的逐步觉醒。  相似文献   

3.
莫言小说有“讲史”冲动,但绝少对现代性的简单认同.在莫言的历史叙事中,截然对立的新旧模式失效了,习以为常的历史主体不再是自明的显赫存在,小人物甚至“历史反角”的出场搅动起历史长河的大小波澜,讲史者角色的替换实际上使历史变得歧义丛生而又意味深长.莫言小说可以说是“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整个的小说叙事也正是凭借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抵达了历史的敏感细微之处,同时也获得了尽情言说的叙事快感.莫言小说所焕发出来的民间神韵与狂欢气息更新了中国小说的文体气质.莫言的叙事解放与文学想象表达了审美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杜贵晨 《河北学刊》2012,32(3):88-92
中国古代小说以"物"写"人"的传统自唐代发生,至元明间《三国演义》、《水浒传》逐渐被突出起来,但至明中叶《西游记》写"紧箍儿"始,才有了真正作用于人物性格命运的物象设计,至《金瓶梅》写"胡僧药"、《红楼梦》写"冷香丸"而渐次发扬光大。其后先相承,显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在"文学是人学"方向上的进步,而其为物之来历与作用大都神异怪诞,表明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尤其是中心人物形象,虽在细节的写实上可能精妙绝伦,但其基本性格命运却多因作者的意图而成,很大程度上是作家理念的产物,与西方所谓"现实主义"的风格相去甚远。我们切不可只是套用西方文论来解读中国古代小说,而应从文本出发,适当参照西方理论,独立自主地发现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点与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5.
就20多年来的新写实小说研究来看,其中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框架中将其视做一种作家作品的集合。拓展新写实小说研究的出路在于将其视做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文学事件,充分注意到参与这一文学事件的媒体、批评家、文学机构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运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重新激活新写实小说研究,重审这一文学事件兴起过程中的复杂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6.
莫言与福克纳都致力于描写“邮票般大小的故乡”,他们均以传说、记忆乃至幻想的方式返回历史,在有限的空间构筑象征性的精神家园。现实的故乡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而作品中心造的故乡则被打造成展现作家创造能力的艺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中农出身给莫言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和痛苦,但也给他带来了观察社会与体验人生的不同的文学视角,从而构成了莫言创作独特的"中农情结"。作为一个历史形成的精神结点,"中农情结"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衍生效应,同时,莫言也清楚地意识到了"中农情结"的过度释放可能会带来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他的小说因此跳出了阶级视域的历史局限,完成了对土改、合作化小说叙事模式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莫言小说创作与"十七年文学"范式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17年间的"红色经典"对莫言创作思想的形成、创作风格的确立,甚至创作题材的选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莫言批判性地接受了"红色经典"的影响,他以民间立场把"十七年文学"中被忽略甚至被否定的人物写进了现代中国的变迁史,从而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写出了不同于"红色经典"史诗品格的另一种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思,反思小说曾在新时期形成文学热潮并引起强烈反响。总体而言,政治是反思小说的主要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既体现为对特殊历史阶段的政治得失的总结与考量,也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政治情怀的表达或政治身份的诉求。就张贤亮、王蒙两位反思小说代表作家来说尤其如此。在张贤亮那里,政治苦难于知识分子来说不唯是历史的馈赠,而且是政治浴火重生的熔炉。而对王蒙来说,即使历史曲折让知识分子遭受政治打击与精神扭曲,也不能改变他们"虽九死而未悔"的"少共"情怀。  相似文献   

10.
好作家都有他的天籁之声,莫言叙事的天籁之声既来自他大彻大悟的心灵自由,更来自他在不断的艺术探索中获得的自由表达。他对母亲、童年、大自然的极端看重,由此糅合各种民间艺术因素,无拘无束地释放着自己孕成于故乡的感觉、体验、想象,使其叙事一直保持天籁之声。他在"敬意"中告别而产生的罕见的创作后续力伴随着莫言不断得以舒展的自由心灵,让其天籁之声越加丰富。莫言新世纪10年的创作由此预示出中国小说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绿色原则存在于民法典总则和分则,绿色指导绿色要求和绿色责任步步衔接、环环相扣,与国际环境治理理念和措施互动良多。百年未有的变局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风云迭起,从国际化视角下总结分析民法典绿色原则带来的经验,将会对后续国内外环境法的发展和全球环境治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夏伟  夏中义 《东南学术》2011,(6):258-272
围绕《阿Q正传》这一鲁迅学案至今值得争议,因为这部小说的思想意蕴暨叙事魅力同样迷人。能从阿Q读出"思想家言"的智者当属珍贵,若进而从阿Q读出"小说家言",即读出鲁迅注入阿Q造型的思想是被小说化的,这就更经得起咀嚼。这亟需了解两条艺术规律:一是作家的初始动机对创作全程未必具决定性;二是小说的思想基因对作品不应具限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6):75-84
在《十三步》等小说中,莫言对于小说叙述及语言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实验性探索。其实验性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的游移多变,同时也体现在语言的膨胀和内爆等方面。膨胀指话语能指依托于所指的刺激而不断外拓和增值,内爆指在各种矛盾信息刺激下不断地从多种密集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复杂的存在感,以及欣悦、焦虑、恐惧和麻木等各种纷乱的心理感受。外爆和内爆交织而形成小说的叙述语言在所指的指示或刺激下,能指具有了现代主义的半自动性的滑动性,然而这并不是后现代主义那种能指的完全的自动性。从而莫言小说呈现出很强的叙述机制和语言生成机制。这显示了莫言小说蕴藏着的强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4.
莫言小说创作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底蕴建立在其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乡土记忆之上。童年时期的"创伤体验"是莫言成长记忆中的生命情结;从"诗书传家"的家族传统到"阶级成分论"的社会经验构成了莫言人生和创作中的历史记忆;以"高密东北乡"命名的故乡是作家莫言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难所。莫言小说创作是其童年经验与成长记忆、家族经验与历史记忆、乡土经验与感情记忆的三重变奏。  相似文献   

15.
形式和语言在"先锋小说"中具有先在的重要性,但二者又都被放置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突出其"现实"内涵和指涉功能。因此,"先锋小说"叙述语言的感觉化、直觉化和不确定性特征,既反驳了此前小说对本质论叙事的注重,又通过对整体性现实、理性主体、总体性意义和形而上中心的颠覆与解构,而最终完成了对"新时期"人的主体性话语的内在消解。亦即,从语言的意识形态角度看,它既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和"新启蒙"运动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后续推进,是"人的主体性"倡导的组成部分,又是对"新启蒙"和"人的主体性"的瓦解。在"先锋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渺小及其存在的非正当性,"自我"也就在符号能指链的滑动中无限延宕,并随着意义的弥散而成为一个不断分离、裂变的角色,我们无法从"先锋小说"中看到文学的精神力量和作家的人文主义激情。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深入实施,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方向也随着计划实施过程中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而发生变化。在此以时间为轴线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出学界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各个阶段内的研究重点,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进行评析,以期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诺奖"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有三个问题亟待继续思考和讨论。首先是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的问题。一方面,莫言的创作与其说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不如说受到翻译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莫言的作品又吸引了一批翻译家,将他的作品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全世界传播和接受。第二是文学经典与文学标准问题。诺奖的标准并不等同于文学的标准。最优秀的作品是已经成为文学经典的作品,这些文学经典绝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定的结果,它应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和标准。第三是"诺奖"之后的问题。莫言获奖之后,中国作家没有了"诺奖"的焦虑,应该可以成为更加纯粹的作家,这样他们不仅越来越接近乃至超过了"诺奖"的标准,甚至可以参与创建文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感觉抒写是研究者对莫言文学表现艺术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但这种关注基本上聚焦于莫言作品中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的表现及通感艺术的运用。其实,在莫言的文学表现中,更主要的是基于感官又超越感官的心灵、精神或灵魂触动,是对人、事、物的整体感觉与核心体悟。莫言让笔下所有的故事都进入自己的感觉场,故事中的人物成为感觉中的自己,主人公的处境就是他感觉中的世界,他以丛生的感觉与丛生的思维写出了"普通人的传奇和传奇中的普通人"。丰富的感觉组成了莫言小说的氛围、细节、场面,构成了作品"密集的事件"与"密集的人物",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感悟则构成了作品"密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肖莉 《北方论丛》2015,(5):57-62
新世纪以来,“80后”小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语言学—文艺美学双重视域下的“80”后小说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这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本文选取“80后”作家代表性作品,探讨“80后”小说语言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高度而提出的治国理政之总方略、总战略。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理政的新飞跃,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大发展与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内容组合,而是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论新阐述,是具体有鲜明的原创性理论的新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