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沿线省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运用熵值法构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状况,运用相对发展度模型测度沿线省份两产业的相对发展状态,可以看出: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关系明显,但耦合协调性不高,两产业相对发展状态不平衡是影响二者进一步融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验经济时代要求旅游必须与文化有机融合,才能持续发展并具有无穷生命力.依据产业融合和产业链理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深圳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主题公园延长生命周期的压力倍增、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的产品结构单一、上下游产业链未得到有效衔接和延伸等问题.应从互动项目策划、互动空间布局优化两方面构造深圳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旅融合是现阶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研究文旅融合对旅游业经济绩效有着重要意义.运用耦合分析法测算2009—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通过引入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SCP模型,分析文旅融合对我国旅游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实证显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水平测度逐渐增大,耦合协调等级不断优化;文旅融合与旅游业经济绩效单位根平稳,且文旅融合是旅游产业经济绩效的格兰杰原因,两者为单向因果关系;通过SCP模型分析,影响我国旅游业经济绩效的指标主要是文旅融合水平、旅游业市场规模和旅游业市场消费水平,其中融合度和市场消费水平呈正向影响,市场规模呈负向影响.为保证我国旅游业经济健康成长,应建立文旅融合新产业体系,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旅游经济高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可有效改变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大湘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湘西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包括文化创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及产业融合与集群推动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不断丰富和彰显旅游景点的地方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旅游的层次,丰富文化旅游的形式。作为具有历史文化名城特征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如何将其厚重的古代艺术资源深层次挖掘,实现其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发展的有机融合,形成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双赢,这是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旅游产业融合是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文章以青海互助为例,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以当地企业为主体,研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要素,构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概念模型,通过AMOS验证概念模型,确定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为企业,拉力为文化旅游需求,推力为政府主导,支撑力为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深圳文化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但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印刷复制业独占鳌头,传媒业和文化娱乐、旅游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深圳传媒业只有既从内部进行整合创新,又在外部加强与其他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联动,才能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促进深圳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链的构建,带动深圳文化产业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式发展称为一种耦合现象.新时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式发展是建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湘中富厚堂文化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推进富厚堂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耦合式发展,从而形成富厚堂文化品牌,可以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呈现相互支撑、融合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和旅游相关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已成为时代要求。旅游业作为川西北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对相关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巨大,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农牧业、加工业以及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在新形势下,川西北旅游发展不仅需要以旅游线路整合沿线旅游资源、统筹协调沿线地区旅游发展,还应构建区域性旅游发展平台,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配置、推进区域旅游整体协调发展,实施"线路统筹"+"区域统筹"的"双统筹"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推动着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产业又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两者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业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2008—2017年的数据,测算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二者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互为作用显著提升,并呈现融合发展态势,但部分要素的融合度尚未满足发展需要。为此,需要优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提高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要素价值,增加文化领域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强化文化资源在融合发展中的市场开发,以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实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已逐渐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以演出业、娱乐业、建筑业、文物业以及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朝阳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壮大,而且二者融合形成的文化旅游业,也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和潮流,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融合创新改变了我国文化经济、文化产能的发展格局,为提升文化产业软实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传统文化、媒体科技、法律政策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产业软实力,打造我国文化产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创新的强大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所呈现出的繁荣局面,不仅显示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与潜力,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整合与突破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综观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而言,如何抓住产业融合所带来的重大机遇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点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分为内容产业、平台与传媒产业和文化制造产业三个基本模块,其中数字化的平台与传媒正在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文章提出,着重发展和提升具有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内容产业与平台产业,是今后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模式。文章还针对如何改革文化产业结构体系、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应当采取哪些具体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了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优质品牌、创建融合发展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产业与农业存在高关联度,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业融合能使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全面发展、升级.旅游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可以拉动旅游业与农业的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主要讨论国内外旅游业与农业之间融合发展情况,并在文章最后提出对我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组织的演化与文化的自觉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双重动力。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特的产业形态,有其特定的融合前提:即对社会文化系统的适应和改造。而组织作为后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能否负熵、有序的演化发展也是文化产业与后现代遭遇的必然考验。对于系统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的有限演化一旦与无限的文化自觉推动相结合就能形成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式加速。以自组织理论为假设来检验文化产业融合的条件,并透视文化自觉在其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能为产业演化与文化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作为技术创新的补充,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改良性创新开辟了制造业升级的新路径。在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机理基础之上,提出了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具体路径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可以促进两个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价值链的增值。在分析影响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即主动融合模式、互动融合模式及重组融合模式,并提出强化旅游信用再造、完善银行金融支持、创新旅游保险体系和推进两业产融结合等融合发展路径,从而促进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产业既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产业的推动和促进。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以丽江旅游与文化融合提升文化内涵为案例,通过对丽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及效应分析,提出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是实现丽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