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和结构效率。从城镇化的构成来看,我国的城镇化不仅包括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而且包括镇地区的城市化。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的结构变化特点表明:城市地区的城镇化依然是我国城镇化的主流,但是,镇地区的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人口向"城"和"镇"地区集聚的新变化和国际经验的研究结果显示:未来镇地区的人口增长将会继续超过城市地区的人口增长,然而,随着城市群和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转型发展和能级的提升,镇地区人口增长的极化现象将会加剧。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二元结构差别,积极促进"城"、"镇"实现一体化发展,努力消除体制和制度性因素带来的城镇之间的歧视性差别,以推动城镇化的结构优化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研究来看,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性效应,而城市是规模经济和外部性最为集中的空间载体体现.快速城市化和城市规模、结构在区域间布局的调整是中国未来经济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解决城乡区域分割,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士林 《社会科学》2008,42(6):13-25
从全局性、深层次与战略发展的角度看,最能代表中国改革开放实绩的是城市、"大都市"与"城市群".整齐划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与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影响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中国城市的改革开放可相应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恢复、起跑与积累阶段.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以"城镇"与"小城市"发展为主体的"城市化进程"是其标志与主要成果;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以"大都市"与"城市群"为核心的"都市化进程"构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从"城市化"到"都市化"的飞跃.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结果.对于中国的"大都市"与"城市群"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育不足和发展不全面.如何超越粗俗的欲望与低级的物质享乐,防止在未来发展中走向"罗马化",是中国都市化进程面临的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与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如何通过优化城市规模分布来促进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空间配置效率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城市群"中心-外围"框架下,考察城市群集聚结构转变对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规模差异的影响以及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的差异性,理论分析发现:城市群集聚结构演变缩小了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人口规模差异,但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使用2003-2014年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证实了这一结论,并且使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其隐含的政策含义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城市规模分布的主要原因,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结构是促进城市规模合理分布的重要途径,越是包含高行政级别城市的城市群,这一效果越是显著。在优化城市规模分布过程中,应避免户籍政策导向与投资、公共资源布局政策导向的背离。  相似文献   

5.
论长江三角洲82个工业区的空间分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醒民 《社会科学》2007,26(6):12-26
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三大新特点:一是工业部门创造了1680万个就业岗位,快速的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推进力量;二是目前形成的82个工业区所具有的制造业集聚能力仍然处在扩展和提升过程中,使区域的城市群范围呈现扩大趋势;三是县级区域工业生产集聚性的日趋增强和转变为工业城市使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处于动态调整状态,而城市化的扩展使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群。  相似文献   

6.
辽宁城市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各省区前列,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城市化进程却明显放缓,城市化率的提高幅度与全国及东部沿海各省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未来15年,我国城市化将继续保持快速推进的势头,辽宁应将城市化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其战略取向应调整为"合理发展特大城市,注重发展大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选择构建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和都市圈,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目标模式;注重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辽宁的要求,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发展的和谐、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作为迄今为止城市化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共同的空间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是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三大中心城市,建立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市圈,从而形成海峡西岸城市群。构筑海峡西岸城市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腾飞的关键。考察海西,我们既看到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优势,也正视其面临的挑战,扬长避短,致力于通过完善城镇体系,发挥提高城市功能竞争力;促进产业一体化,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加强与海峡东岸的经贸合作,提升整体合力;以及提升文化竞争力和根本创新体制来发展壮大海峡西岸城市群。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是全球化进程中重要的竞争单元,是各个国家拉动经济增长和平衡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本文系统解读国际城市群研究文献,旨在为我国对该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以及优化城市群规划政策提供国际经验借鉴.首先,我们借助CiteSpace工具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城市群主题文献的发文趋势、空间分布、热点关键词进行统计性分析,揭示新世纪以来该主题最新的研究前沿;其次,基于知识图谱分析,从时间维度上纵向剖析城市群研究的知识演进过程和主要特征;最后,结合关键词共现分析、VOSviewer工具和影响力较高文献,根据经济、地理、人口和政府治理四个维度,我们进一步挖掘城市群子主题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城市、增长和城市化是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本质和动力,中国城市群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相关研究在不同阶段分别侧重考察了经济集聚形式、城市网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城市群的经济影响、空间结构、城市蔓延、人口集聚、政府政策是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未来我国应加强对于科学划定城市群、实现区域公平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特征事实、定量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三个维度研究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分布结构得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中国存在一个城市群体系为中间环节的城市体系,城市群体系人口规模分布向着齐普夫法则分布收敛,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总体上也接近齐布夫法则分布,并向其收敛,但存在过于均衡或过于非均衡的形态。中国城市群体系结构的齐普夫幂律值与其对应的人均GDP增长率之间为倒U形关系,优化中国城市群体系可以释放城市化的巨大潜力,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此外,利用齐普夫幂律值可以研究和发现城市群体系(包括城市群之间以及每个城市群内部)的失衡程度与优化潜力。上述发现对中国城市群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带来重要启示。通过顺应城市群发展规律的政府作为既可以优化、培育合理的城市体系,也可以促进区域和全国经济的增长及其充分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组团式城市群理论,研究了宁夏沿黄城市群发展问题。通过对宁夏沿黄各城市发展的定位分析,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的“3 2”发展模式,认为:宁夏城市经济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企业的大规模集聚和城市的大规模扩大,尤其是吴忠、青铜峡、石嘴山三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不如以组合式大城市为目标更为合理。以同核型、组团式城市群形成大银川市、大吴忠市和大石嘴山市三个大城市,加快相邻城市的一体化步伐;同时,关注中卫市和固原市与周边城镇和区域的经济联系,应该是宁夏城市化重要的政策选择。近期沿黄城市群建设能够取得突破的是三个组合式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都市"和"城市群"的内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基本的共识,由此对全球和我国城市化进程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在中国,人们把"大都市"和"城市群"两分并不仅仅是个概念使用问题,更折射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深层困境。一个理想的大都市必然是以城市群的形态出现,同时,一个理想的城市群在本质上则如同大都市一样是一个有机体。所以,不是人们一般理解或现实中的"大都市",而是具有明显层级分工体系的"城市群",才应该成为中国城市在都市化进程中真正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特点、问题及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2011年的城市化率超过了50%。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三个特点,即规模大、速度快,半城市化现象显著;城市化的区域差异显著;都市化现象已经显现,大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其次,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城市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本文从政策制定和空间策略两方面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认为要深化改革,逐步解决半城市化的问题,二是要实施都市区和城市群发展战略,预防城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关于湖南构建“两型社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南当前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主要表现为: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较快,企业节能排污的任务艰巨。在“两型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将是湖南未来的路径选择。无论是新型工业化还是新型城市化,对于湖南经济而言,其实质就是选择一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虽大幅度提升,但城市化对内需的拉动效果一直不明显.韩国作为中国近邻,城市化进程中实施了诸如以大城市集聚带动内需扩张、基础设施先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同步进行以及人口自由流动等政策措施,既有力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又有效拉动了内需.借鉴韩国城市化的经验,我国应当积极建设大都市圈以发挥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改革投融资体制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培育新兴服务业以优化产业结构,改革户籍和控制房价以降低农民进城的制度与居住成本.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产生与邻近分布是城市群系统形成的历史与地理基础,城市化效应、城市发展和城市联系的紧密是城市群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基于城市异化的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是城市群系统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我国城市群发展有单核心和双核心城市带动模式,发展战略主要有内部整合与协调发展战略、建设专门化产业区战略和外向型协作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经济转变与城市群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良 《学术月刊》2013,(7):107-112
"十一五"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重心不断转移调整,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经济区域由"带状"向"块状,,转变。平均来看,城市群以占所在省份32.28%的国土面积,聚集了所在省份60.66%的人口,创造了75.61%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国区域经济已由省域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当前,行政区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城市群将是中国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由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在这三大转变基础上,"城市群经济"概念的提出有其合理性,空间聚集已从"产业聚集"演化为"城市聚集"。这时,城市群经济已成为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及运行的一种形式,是基于社会分工深化、市场深度扩张、要素高度空间聚集而演化出来的区域经济形态。城市群发展的当代意义还在于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的空间主体,是实现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领者。  相似文献   

17.
现代物流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物流成本内生化与物流产业效应,揭示了现代物流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作用机理。实证分析表明伴随现代物流的发展,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双向的要素转移特征,即单一城市的要素集聚与城市群等级规模的多中心化。因此,加快现代物流发展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程骅 《江海学刊》2022,(2):75-82+255
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群快速崛起,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重构国家城镇体系空间形态的重要力量。深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我国高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与科学选择。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由扬子江城市群带动的区域重点功能区发展战略,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造就高水平区域创新高地和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是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群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实践担当,将为“中国情景”城市群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印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同外来影响密切相关。鸦片战争以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产生近代工商业,率先出现电气、自来水、公共交通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化发展比较迅速。1949年以前已经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锡、常、通、杭、嘉、湖、宁、绍等城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温州、泉州、福州、厦门、漳州的沿海港口城市带,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城市群,华北平原的京津唐城市群,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卫等组成的城市区。城市化地区集中在中国东部沿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部崛起,必须研究中部崛起的动力机制.中部崛起动力机制涵盖三大方面:一是内生性动力机制,即构建"产业群"集聚机制,加速中部工业化进程;构建"城市群"带动机制,提升中部城市化水平.二是外生性动力机制,即建立农业补贴机制,破解粮食主产区三农难题;构建多项政策扶持机制,增强中部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联动性动力机制,即构建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群龙共舞的发展格局;构建体制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中部崛起.中部崛起动力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多管齐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产生几何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