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南地区是中国市镇发育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华北地区则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上城镇体系形成较早的区域,但公元12世纪以后,华北的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江南,直到近代华北的市镇不如江南发达。文章从市镇的类型、特点和作用等方面研究江南和华北市镇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从市镇的发展情况、市镇的分布格局、市镇的经济功能———功能定位和市场发育等方面研究它们的差异,进而探讨近代华北市镇发展落后的原因,以期为当今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南宋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在发展形态上大致可分为环城型、手工业型、农业型、交通型等四种基本类型.许多市镇商业发展迅猛,手工业兴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在居民结构、社区布局、社会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具有类似城市的特征.市镇的发展和兴盛,引发了浙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变革,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大量兴建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三类 :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市镇经济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运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 ;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都市化进程 ;市镇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胚胎 ;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产生冲击。封建社会后期市镇的发展应该说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义乌模式:从市镇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认为自宋代以来中国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种市镇经济形态 ,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在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推动下兴起的 ,而市场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并使市镇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其中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义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义乌模式的形成又是区域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江南地区是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城市化是指各种不同性质的人口和群体大量集中于特定地域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社会交流的结节性机关”——商业市场、企业、行政组织、警察、交通、教育等机构形成发展于特定社区空间的过程。江南地区由唐宋以来的墟集、草市成长起来的市镇,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发达的商业贸易社区。许多市镇拥有比较固定的街坊制度和商业店铺,同外界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经济功能的充分成长,使这些市镇成为和传统行政控制中心的建制城市不同的新型城市。相对于传统乡村社区来说,这些市镇的城市文化特质开始产生,城市度在明显的提高。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市镇城市化对于推进整个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使这里成为全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江南市镇的城市化是近代社会史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本文试图在近代江南市镇城市化发生发展的前提下,对市镇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市镇蓬勃发展之势颇为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它促进了本地区经济日趋繁荣,而且也因为它促进跨地域的市场圈的迅速形成。此类市镇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作为农业商业化的产物,带有一个显著特征:专业化分布格局。粮食业市镇是该地区仅次于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的第三大类市镇。米市是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产物,而粮食商品化则是传统农业进步的一大标志。粮食交易市场的存在,调剂了缺粮区与余粮区的流通,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地区性互补格局的构成。  相似文献   

7.
张建华  程文 《中国社会科学》2012,(1):76-97,207,208
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地区自身的产业结构专业化或多样化水平的演变具有一般规律性,需要对规律背后深层次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我们引入基于回归的不平等分解方法,对地区产业专业化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各省及东、中、西部地区产业专业化的演变均呈现出U型规律;其原因在于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厂商技术进步和制度改善的共同作用;各个影响因素作用中,地区原有产业专业化水平、工资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对外贸易及外商直接投资,依次为造成中国地区产业专业化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以上分析为解决中国各省之间地区产业专业化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提供了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8.
西部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和地理集中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仪  姚敏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5(11):106-111
产业的地区专业化和地理集中是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问题.通过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集中率指标,对西部工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和地理集中度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西部工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普遍提高,但地区专业化发展不平衡,部分资源开发和资源加工行业在西部地区集中程度加强,而其他工业行业的地理集中度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为推进西部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发展,应遵循地区专业化原则,依托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原有工业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并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寻求西部各具特色的地区专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并非苏松一种模式,不是江南所有的市镇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都具有城市的性质.在江南很多地区,市镇在本质上仍是农村地区一般性的商业聚落,主要担负的是农村的贸易集散中心和商品供给中心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史视野中的明代云南市镇研究,对明代云南市镇发展的基本定位、主要状况及一系列相关专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明代云南市镇研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仍需进一步深入拓展。这一阶段明代云南市镇研究的特点,一是对明代云南市镇发展的总体轮廓和发展水平有较多的探讨,但具体内容不够清晰;二是现有的专题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云南市镇发展的某些特点,但空间还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黄河三角洲的工商业经济比较繁荣.制盐业、纺织业、草缏业等低成本的轻工行业发达.商品市场发育水平较高,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城乡市场体系.但市场功能仍以余缺调集为主,区间发展不够均衡.  相似文献   

12.
城市和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按本文把城市和城镇两个概念区别使用,如果要合称城市和城镇,则使用“市镇”字样)。建国以来,我省市镇不仅数量上有所发展、规模上有所扩大,而且市镇的职能有了根本改变。但是,1958年以后,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市镇建设工作受到干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方针指导下,市镇建设又有了新发展,特别是由于农业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业结构起了很大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使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了。城镇已成为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心,使更大多数脱离土地的劳动者“离土不离乡”,有效地发展城乡经济,避免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就是说,要合理地建设大中小市镇,以改善工业布局,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显然,一个社会要获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总是要求当时当地的市镇功能和市镇布局体系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城镇与周围农村如何结合,中型城市与外围城镇如何配合,大型城市与中小城市如何分工协作,整个大地域(全省、全国)的大中小市镇组合成什么样的地区结构才最为经济合理等,都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拟结合我省的市镇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现状,浅谈几点不成  相似文献   

13.
追求经济效率和生态环境价值是贵州城市化的驱动力.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气候旅游资源及合理的交通布局是贵州城市布局及城市群构建的决定因素.专业化和增加迂回生产环节是人类提高效率的两个手段.贵州应在交通结点构建“坑口型”专业化城市群.在黔中地区构建高端产业和居住型城市群,在南部区域构建民族民俗旅游城市群,在北部区域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城市群,在西部区域或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构建专业化矿业城市群.  相似文献   

14.
清代云南的盐税收入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对盐井的开发也形成了新的高潮。盐业的发展,推动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促使主要矿产区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是有别于传统政治型城镇的新型城市,它们的出现反映出工商业发展的水平,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一切都与清政府在云南推行的盐业法律制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江苏市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与“镇”合称“市镇”,都是指一般的商业聚落,它们是农村商品集散的中心和商品经济的重要基地。大抵“以商况较盛者为镇,次者为市”。一般而言,镇的商业地位较市重要,上可为县,下可为市;市也可发展成镇。在历史上,江苏的市镇曾经显赫一时,有过一段值得炫耀的历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与旧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散、单调、落后的农民居民点逐渐为近代化的、职能较为健全而且相对集中的城镇居民点所代替,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和发展,成为近代全国市镇化水平十分突出的省份之一。应该说,深入研究近代江苏的市镇化很有意义,因为它是今天城镇化的历史起点,对农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代政府对吉林驿路交通的开发和建设.加强了中央王朝与吉林地方的联系,在抵御沙俄侵略、维护边疆安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边疆村屯、市镇的建立和土地的开发,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前期,在海上敌对势力一度消弭之时,清政府顺应时势,调整一贯的海禁为开放,特别是康熙时四海关的设立,改变了明隆庆以后月港一港开放的局面,给江南城镇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江南沿海市镇数量急剧增加,产品的外向型色彩更加浓厚,专业性市镇也更加繁荣.清前期江南城镇的发展,为长三角地区的近代化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苏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出现的民族工业 ,推动了苏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无锡、常州等近代工业城市得以形成。与之相适应 ,苏南近代交通、教育、文化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2 0世纪 60年代 ,苏南人以其特有的意识 ,捕捉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缝隙中存在的机会 ,迅速发展社队工业 ,开始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 ,苏南是以经济发达 ,特别是工业经济发达、企业发育水平较高而闻名于全国。直到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 ,对苏南经济发展 ,或对已经成熟的“苏南模式” ,基本上…  相似文献   

19.
熊亚平 《学术研究》2012,(7):115-120,160
铁路所具有的近代企业和交通工具这一双重属性既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大规模的近代企业,又为农矿产品的大规模流动创造了条件,由此促进了沿线乡村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铁路沿线乡村地区人口的地理空间流动和职业变动。同时,乡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变动和人口社会流动的相互作用,进而又推动了铁路沿线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在此过程中,部分乡村地区居民逐渐向近代产业工人或工商业者转变,由村庄居民转变为市镇居民以至城市居民,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身的现代化。铁路由此成为影响沿线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和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入海口,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对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治理近年来取得了不小成绩,同时也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可预测性等多重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地理环境较为类似的入海口或河流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从地理条件的相似度,还是从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来看,荷兰的生态治理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尤其是荷兰三角洲地带,处于欧陆三条河流入海口,也称为“莱茵-马斯-斯海尔德三角洲”,在无条件承受上游和中游流域的各种污染的前提下,顺利实现生态转型,是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对黄河三角洲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