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姜永刚 《理论界》2005,(4):198-199
网络情感有一种传统文学不能比拟的率真性。一方面是写手本身宣泄需求,其次这种情感是现实的存在状态,而写手的文化修养、情感特征也决定了他们的情感创作只能是再现真实。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范畴中女性写手的创作表现出与男性写手较大的差异。当代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开放、当代女性主义思潮以及大众传媒导向的影响等因素共同促成女性网络文学群体的崛起,女性写手的集体崛起从一定程度上扭转文学史中女性书写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3.
试析“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记者"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兴概念,是对混合了公民和记者两种身份的特定人群的定义。近几年,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参与性的增强等,我国也陆续出现不少"公民记者"。他们在报道许多公共事件中的突出表现,使其渐渐为民众所熟悉。本文从对公民记者的概念的梳理出发,以"公民记者"周曙光先生为中心分析案例,同时结合另一些"公民记者"的案例,如博客写手"老虎庙"等,试通过与职业记者的对比,概括总结"公民记者"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以期对其有较客观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发挥其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的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其欣欣向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隐患.从外部表象来看,网络文学尚处于杂乱无章的"井喷"状态,针对文学网站、网络写手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就内部因素而言,网络文学虽然"百花齐放"却难出经典,其自身并未形成稳定、积极的发展模式,理论研究亦处于摸索阶段.最核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会  乔相军 《河北学刊》2007,27(6):137-141
据统计,我国每天大概有三到五部长篇小说以纸质的方式出版,每年创作并发表两三部长篇小说的作家大有人在,创作进入了一种"泡沫写作"时期。多产并非意味着繁荣,市场经济严酷的生存法则给作家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消费文化使文学作品变成了娱乐工具,网络数字的盛行改变了作家的创作方式,并使作家消融于广大的"文学写手"之中,"平民化"成为当代作家的一种时代趋势,作家正在经受被时代遗忘的焦虑。  相似文献   

6.
对于在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打工仔"这个概念,现今人们都能够说出自己的印象来.而描写打工仔生涯的作品也是随处可见,因其题材而独具的震撼力和沧桑感常令人感慨万千.许多人脑海里可以勾勒出如此通用的"打工仔"形象:简单行囊走出乡村……长途跋涉忍饥受冻……打工无门饱受欺凌……进厂学徒出卖体力……口积牙攒渐有结余……打工致富成为老板……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学习的特性,网络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他们是否学习或学习效果如何的最基本的评价标准。所以,研究网络学生的网上学习行为就是研究网络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以高校网络英语专业学生一个学期内上网学习行为为案例,通过单向和双向的分析,提出了5条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解决网络教学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何为网络文学?简言之,即由写手在电脑上自由敲击完成并送进网络首发的、有意味的、供浏览者自行阅读的成章节的文字.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从众声喧哗到理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德强 《江淮论坛》2005,(5):134-137
曾经喧闹一时的网络文学如今已逐渐归于平静,有人因此感叹网络文学已“走向死亡”。本文从网络文学的主题选择、价值评判、网络写手、创作规律等方面入手,来说明网络文学在经历了喧哗浮躁后,正在逐步走向理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余少雄 《南方论刊》2013,(8):92-93,69
客户价值即客户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得到需求的满足。客户认为某些产品或服务有价值,是因为他们所选产品或服务的效用能达到或超过他们的预期。如今,装饰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甲方市场,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如何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要求我们始终抓住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即为客户创造价值。"创造客户价值"是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经营价值观,企业的一切发展包括生存都要基于创造客户价值。  相似文献   

11.
短信写手在进行短信创作时,最初大多是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此种游戏不仅仅是文字技巧与形式的表面揉搓,更含有精神上的游戏、嘲弄,是一种审美的游戏,一种摆脱了强迫、物质需要与社会束缚、支配的自由活动,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浸润着人生的谐趣与语言的韵律之味.但短信文学从诞生起,就暗含与商业合谋,希望凭短信赚钱、梦想一夜成名,亦是短信写手最显明的心态.利润与虚荣的蛊惑导致短信文学商品化运作过激,写手创作心态失衡.任何一种文字的目的性过强,都将摧毁其作为文学文本的可能性,最终沦为文字生产.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如何找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作者就自己的亲身感受,指出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加强高校学生的团结、纪律和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价值现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双向互动,从理论上讲改变了作者和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形成了“在线批评”的新批评形式.就网络文学作品实际生产而言,这种双向互动影响到底有多大,却值得开展实证研究.探析网络写手写作与网络读者批评互动对网络文学和网络批评的影响,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保持、主体性功能发挥,呼唤专业批评参与到网络文学在线批评中来,十分必要,它将有利于网络文学未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林金忠 《学术研究》2008,36(2):76-83
经济学家们长期致力于将经济学打造成一门"纯洁的"经验科学,他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摆脱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所必然涉及到的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为此,他们区分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并把前者视为他们心目中的"纯洁的"经济学.可是.这样一种"纯洁的"经济学需要某种方法论基础,而它所缺乏的也正是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基础.罗宾斯对"纯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和研究范围的狭窄界定、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基本行为假设、弗里德曼的"假设不相关性"观点,乃至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数学化等等,都是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为此而做出的努力.然而,这些努力未能为实证经济学提供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始终仍是似是而非的.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20,(2)
在由王朝体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始终面临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张力。若从现代国家成长的道路来看,既不是普遍主义的凯旋,亦非特殊主义的再生,而是用普遍性的眼光去审视特殊性,立足于特殊性的立场以汇通普遍性。考察王韬、李大钊、毛泽东对建构现代国家"根本性议程"的探讨,不难发现,"何以安民"始终是他们的注意力所在,"民惟邦本"是历史给定的思考国家根本性议程的约束性条件。历史最终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与先儒习惯内视"三代以上之遗意"的乌托邦式臆想相比,实现了历史性的跃升;与西方专注于控制权力的宪制思维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区隔。从"民惟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既有历史的赓续,更有后世的创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改造行将结束之际,第一代中央领导成员就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开始了积极的思考。他们提出的很多想法主张不仅为1978年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先导、启示,更有不少内容直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已经开始萌芽。  相似文献   

17.
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及其生产"始终是大卫·哈维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当代西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哈维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探索传统,将空间问题作为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并尝试将空间作为一个积极的因素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阐述框架之中,这个逻辑主线贯穿于哈唯关于"空间与资本积累"、"不平衡地理发展"、"时空压缩与弹性积累"的理论分析中。哈维的分析视角是多维的,其研究领域涉及当代社会的各种空间形态,从"全球化"到"日常生活"、从"资本积累的全球经济空间"到"后现代的文化空间",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哈维空间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在各种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强势中,哈维开辟了一条新的空间批评话语,提供了一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化有益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永波 《北方论丛》2005,(6):148-150
罗振亚是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介入诗歌研究的.他早年曾以内蕴饱满的笔致写下过追慕与怀想淳朴本真生活的诗篇,而在他本来可以进一步发挥他的诗歌写作才华的时候,他选择了审慎的"退出",走上了一条以理性为指导,以感性为基础的诗学研究之路.这种"退出"无异于更有责任感的"进入",他始终没有离开缪斯左右,他是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上继续着对诗歌的忠诚与虔敬.  相似文献   

19.
莫言与福克纳文学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伟  朱宾忠 《江汉论坛》2007,(4):121-124
莫言与福克纳在创作中始终关注人的命运和遭际,探索在动荡的社会中人类情感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他们不排斥生活的真实,然而更重视"条理的真实性".他们自觉地追求文学的独创性,主张文学的功能在言志和自我宣泄中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怀和批评意识,以此改良世道人心,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批青年女性走出封闭的乡村,走向喧闹的城镇,务工经商,形成近代社会的"打工妹"群体.综合考察近代苏南"打工妹"群体的数量、自然构成、社会构成以及进入城市劳务市场的"路径",可以断定:"打工妹"人数远远超过"打工仔",形成近代社会变迁中农民工大流动的"苏南特色";籍贯构成上,打工妹作为苏南农民工的主流,具有来源地广泛的特点,但苏南人占主流;年龄构成上,16岁至35岁的精壮劳力构成"打工妹"的"主力军";"做厂"和从事家政服务,在打工妹的职业构成中居于主流地位;打工妹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并不似打工仔那样具有游刃有余的"随意性",其求职之路充满坎坷、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