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面临的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有人预测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此,教育就肩负起了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这些人才不但要具有现代的道德观念、现代的科学知识,还必须有极强的运用知识、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无论是科学、经济、政治乃至战争,最后都应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学校里课堂上的竞争.下面,我们从一名中学外语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感受.一、这裕素质教育在我国,德育一直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有其自…  相似文献   

2.
一实际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与批判人类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精辟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实践的问题作为理论思维的核心,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旧哲学思考方式,建立起以实践为特征和内容的思维方式;形成与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现  相似文献   

3.
英国素来被资产阶级学者誉为“议会之母国”,其原因即在于英国议会是世界各国议会产生的鼻祖,早在十三世纪中期(1265年)英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议会,到该世纪末(1295年)议会就成为英国国家机器中的一种固定机构了。从那以后,议会在英国历史上从未间断地保存至今,并发展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流行于世界的一种重要政治统治形式——君主立宪制。  相似文献   

4.
一在我们看来,决定和支配2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主导流向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尤其是东方不少国家历史的进程,而且还在于它通过马克思主义这个中介延续和扩展了风行欧洲几个世纪的理性精神,从而使东方各趋向共产主义的国家相继在自己的精神文化母体中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血液,光大了在西欧日渐“式微”的理性传统。在近代文明摇篮中诞生,以实证科学为背景发展起来的西方近代理性传统,在其精神故里的逐步失落,有着诸种内外原因。中外许多治思想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把主要原因之一归结为  相似文献   

5.
石象 《21世纪》2001,(3):15-17
严格来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不仅仅在于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健全,也不仅在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底蕴、发展和创新更为重要。文化如同根基,有什么样的根基才能建成什么样的大厦。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大趋势,而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交融与冲突也日益凸显,并影响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因而,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断言:21世纪将是文化冲突的世纪。 中国已打开国门20多年,西方人对我们这个文明的古国已不再陌生,我们也不断地在与世界接轨。在…  相似文献   

6.
<正>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挝韵》(简称《提纲》,下同)中的最后一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页。重点号是原有的一一引者注)。从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下这句名言至今已经一百三十多年了,在他逝世后一个世纪内,无产阶级和人民,遵循这一教导,  相似文献   

7.
18世纪科学发展中有三种社会思潮,它们分别认为最美好的世界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进步主义思想在三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加速发展,随之而来的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弘扬民族文化,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的确是高瞻远瞩的大计。但是这些年,乱贴文化标签的现象仍旧很严重。三教九流,一沾上“文化”的边,就能神气活现地风行起来。且不论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山水文化、厕所文化等等,“鬼城”、占卜乃至赌博、娼妓,也被冠上“文化”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否认某些事物有文化的内涵,问题在于正宗的文化(或者说最应当被作为文化的文化)反而被冷落了。  相似文献   

9.
1997年7月1日,英国在东方最后一面米字旗降落,英国在“东方明珠”香港百年殖民史宣告结束。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我们结合历史教学从经济、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等方面向中学生讲解这个曾被称为“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大英殖民帝国是怎样步步走进日暮黄昏之境的。 一、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岛国盎格鲁·萨克森人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英国迅速取代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经济中心。同时,英国也加快殖民扩张步伐,以血腥残暴的手段,掠夺巨额的财富运回本土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并于19世纪上半期完成,英国很快取得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大量的廉价商品倾销世界各地,一跃成为“世界工场”。 1588年,伊丽莎白女王舰队在大西洋上一举击溃横行一时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逐渐丧失了海上霸权。17世纪中后期,英国又向独领海上风骚的“海上马车”荷兰开战,荷兰殖民优势被摧毁。进入18世纪,法国成为英国争夺殖民地的唯一对手,英法争霸殖民战争是世界性的冲突。经过多次战争;法国退出北美和印度。至此,英国相继战胜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西方列强三百多年殖民战争的最后胜利者,无可争议地当上海上霸主。  相似文献   

10.
三个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离我们只有两三个年头了,我们已听到那消悄的脚步声。现在,单是给这个词儿大唱颂歌的文学作品也已蠕动有时,而且注定会越来越红火。倘若我们以“畅想21世纪”为主题,搞个新诗、新文、新歌、新曲演示会,看到的、听到的无疑是蓬莱仙境的一幅大特写。但是,21世纪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光是欣赏文艺人的唱、演是不行的,至少还得听听智者的清醒之言。早几年的世界环发大会上,科学家的宣言中有这么两句话:“从现在起至2000年,是人类拯救地球和拯救人类自己最后的机会!”不难推测,失去了这个“最后机会”,21世纪并不一定是蓬莱仙…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迈入21世纪,企业并购频频发生,并且其规模有着越来越大的趋势。然而并购前大量一致被看好的案例,在并购发生后,结果都差强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从企业硬件方面来看问题,而忽略了企业文化(软件)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差异性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最后提出规避企业文化差异性对并购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类足迹在本世纪仅剩下数百天行程,即将迈进的是一个充满变数、然而势必更加辉煌的新世纪。“面向21世纪”,这已成为一切国家作出思考、构想、规划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今国际形势中的许多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无论已成共识抑或尚存争议,都将被带入新世纪,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本文简要讨论几个问题。一、关于世界多极化问题多极化体现着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利益息息相关。邓小平于80年代后期多次谈到,发展中国家在崛起,世界事务不再由美苏两家说了算,这些思想奠定了多极化论的基础。1990年初他更加明确地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唯物史观的研究,我国理论界终于走出“注经”时代,开始了审思和重建的独立思考,这是令人欣慰的现象.因为这标志着我们民族在社会科学最高课题上的理性觉醒.本文略抒笔者对唯物史观意义的认识.说三点:一、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二、唯物史观的社会功能;三、唯物史观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提出唯物史观的目的,与我们后人对唯物史观的要求,是不尽一致的.了解这一点,才能不苛求前人,要求他创建的理论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也才能明白我们自己的责任:我们并没有现成饭可吃,要解决我们的问题,就得借鉴和完善他的理论.简捷地说,马克思提出唯物史观的目的,不在于解释历史,而在于改变历史.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这一点,不仅可以用他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最后一条来证实,也可以用他发现唯物史观的研究过程和提出唯物史观以后的实践取向来证明.我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三部曲》,从研究思路上追溯了马克思发现和阐述唯物史观的研究过程.马克思最初的研究兴趣,不在时间维度上的历史现象,而在空间维度上的社会现象.为了在实践上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必须探究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根源.这就是他要解决的“使我苦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在形式上将我们从封建王朝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崭新的共和国形式,中国社会自此开始从形式和内容上向现代性的转变,其意义不能低估。民族国家是近代新出现的国家形式,建立民族国家是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从排满到五族共和的曲折,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民族认同与现代的“民族意识”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意义不在于破坏旧秩序,而在于它能否以民族国家的形式使中国进入现代国家之林,从而将中国的抗争汇入到20世纪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潮流,将中国变成世界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辛亥革命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5.
关注艾滋病     
《新少年》2004,(11)
12月1日,是“世界预防艾滋病日”。对于这个被称为“20世纪新瘟疫”的艾滋病,你了解吗?让我们先关注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九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在印度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被史学界所公认;而对游击战争在这次大起义中的地位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我们就此问题发表一些看法,目的在于引起注意。一、游击战争是民族起义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一在我们看来,决定和支配2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主导流向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尤其是东方不少国家历史的进程,而且还在于它通过马克思主义这个中介延续和扩展了风行欧洲几个世纪的理性精神,从而使东方各趋向共产主义的国家相继在自己的精神文化母体中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血液,光大了在西欧日渐“式微”的理性传统。在近代文明摇篮中诞生,以实证科学为背景发展起来的西方近代理性传统,在其精神故里的逐步失落,有着诸种内外原因。中外许多治思想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把主要原因之一归结为两次世界大战,是很有见地的。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精神重创,从根本上动摇乃至摧毁了人们对理性的崇拜。我们认为,正是两次世界大战把此前居于幕后的非理性主义推向了前台。  相似文献   

18.
《中华魂》2014,(14):4-5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结果,确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7月31日最后一天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相似文献   

19.
继往可以开来 ,探究 2 0世纪人类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得失 ,将使我们在新的世纪 ,获得更加辉煌的审美成果。东西方人文精神与审美观念的区别 ,主要在于西方大都突出个性的生理方面 ,而华夏文化则看重个性的社会价值 ,因而各有所长、所短 ,所有、所无。面向未来 ,人们在辩证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同时 ,必将在审美活动与艺术创造中更加宽容地对待种种不同的思潮、流派、风格与形式 ,从而使人类的审美更为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7,(1)
我们镜头的脚步最后停留在交泰殿前,在它被岁月肢解而龟裂的额头上,那只翩翩起舞的彩凤乘着雪花注视着我们,那些女人美丽而哀伤的梦想注视着我们。被爱、被伤害、被凌辱、被杀戳,紫禁城的女人,梦想常于诞生处毁灭,又于毁灭处诞生。因为栖息在交泰殿上的那只凤凰相信,涅磐才是她永不停息的命运。老佛爷气魄再大,也不敢在紫禁城里坏了祖宗的规矩。但慈禧终究是慈禧“,龙在下,凤在上”的石雕最后出现在她的陵墓里,在另一个世界,她回应了自己的诺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