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斯:以工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替代了单一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同质同构的村落社会逐渐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会正在形成。考察中国农村社会的这一变迁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促进传统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机制的分析,为加快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对浙江农村社会在过去几十几年中的变化过程的考察,分析了浙江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态势,以其为研究探索传统农村社会的变迁过程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2.
儒学社会指的是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国家的政治生活(其组织、运行)及个体的社会生活皆以儒学为范导,这个社会的总体生活皆以儒学的理念为依归。从形式上说,儒学社会的正式起始,则在儒学被确立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时,即在汉武帝确立“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而其正式结束即在于“儒家法”的被终止之际。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前儒学社会和儒学社会两个阶段。儒学社会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分析的社会学概念,有其学理的根据和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注转型社会中的中间阶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职工”和“社员”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渐被以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以及不同劳动、生活方式组成的社会群体所取代。在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组合中,社会中间阶层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间阶层是介于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之间的一个阶层,划分中间阶层的标准主要依据财产和收入的水平兼顾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中间阶层一般以公司经理、职员、一般官员、教师、科研技术人员、律师、医生等为职业,文化程度较高,一般接受过大学教育。…  相似文献   

4.
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纪莺莺 《社会》2006,26(6):190-190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本文首先在既有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小群社会2 和庞大的应考群体两个路径入手,检验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覆盖实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基础,剖析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人们对科举制的忠诚、信任、热情以及社会压力的消解,并由此说明传统社会以士为中心、以农工商为外围的结构特征。文章还从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流动的两个后果:社会结构以士绅为中心、社会价值以功名为中心,这两个中心耦合成传统社会整合的重心。最后本文认为将由国家政治向社会生活领域的视角转换,不仅能深化与完整对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形态上,同西方社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东汉农村社会形态的具体分析,说明从古代农村公社衍变而来的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形式,宗法血缘关系是中国封建制度社会组织的纽带,等级——阶级寄寓于宗法关系之中。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无不受到宗法制的制约和影响。而西方的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残余不断被冲破,社会的发展基本上没有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从而造成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特点。这是东西方社会发展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中国封建社会以帝王、家长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都证明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中国2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更是证明了社会稳定对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对保持和加强社会稳定,我们党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文革”十年社会动乱的教训,强调要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改革和开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保持社会稳定的思想,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今天,我们在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要关注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杨建华 《浙江学刊》2015,(2):201-214
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是以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作为支撑点和归宿点。乡土社会具有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生产,以己为中心、家庭为本位的差序格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礼求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共同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社会发展既有着小农生产的"内卷性"、差序格局中的非契约性和家庭本位下公共精神缺失的负功能,但也有着与现代化兼容的无限可能性,乡土社会的传统共同体为现代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厚实基础,修己安人、寓教化于生活对建构现代社会文化道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从整体上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从社会运行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由恶性运行向中性运行,并进而向良性运行阶段转化的过程。从社会转型的主体内容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阶段、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和以政治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这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不可或缺、至为重要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儒学社会的治乱兴衰:一种精神的限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前儒学社会和儒学社会两个发展阶段。儒学社会的主导精神是儒学精神。儒学精神可以表述为:以爱为原则、以君主秩序为目的、以伦理控制为手段等三个社会学式命题。儒学精神的内在规定性是伦理理性。儒学社会是伦理控制型社会。儒学社会的治乱兴衰一定意义上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乱兴衰。本文试图考察儒学社会的治乱兴衰和这个社会的控制类型即伦理控制之间的相关性,即考察儒学的伦理理性及其限制  相似文献   

10.
构筑家庭照料者社会支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拥有家庭养老传统的中国社会,以成年子女为主的家庭成员一直是老年长期照料的主要力量。尽管家庭照料模式正在受到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和家庭结构转变等社会现象的剧烈冲击,但家庭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照料来源,为国家节省了大量长期照料开支。与此同时,家庭成员在照料老年人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过程。依据时间座标、世界现代化进程座标、社会体制制度座标,中国现代化要实现的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双重超越,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发展的双重超越。从中国的社会存在、现代化目标及国际的经验出发,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的社会发展,保证经济与人文、社会发展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革为分析视角,通过分析信息化对当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的深刻影响,认为信息化同工业化一样,具有社会范式转型特征。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和当代社会信息化飞速推进,使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早发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顺次进行不同,具有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交织的特征,即不仅要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工业化,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实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信息化,并把这一特征概括为社会范式双重转型。这一概括不仅体现了生产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和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而且更表明中国现代化实现发展道路创新的巨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论市民社会与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武俊 《唐都学刊》2003,19(4):150-153
从法学的视角看,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私法理念的实现和宪政精神的诞生过程,就是私法文化和宪政文化的孕育成熟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过程.从宪政和法治的视角讲,所谓市民社会就是与国家的公域相对峙的、主要由私法体系维系其自由和秩序的并呈自发态势的私人自治领域.法治的真谛在于熔铸和弘扬一种以市民社会的私权利为内核并融入民族文化传统的私法精神和宪政理念.市民社会是中国步入法治社会不可逾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浅谈邓小平的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及其实践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仁武 《探求》2000,(2):4-7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协调发展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千方百计希望保持自己社会的协调发展。邓小平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从实践运作的层面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当前认真研究这一理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在21世纪健康发展。 一、邓小平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协调问题的讨论首先是自然辩证法和系统论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施坚雅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坚雅以区域系统分析为基石,建构了传统中国的经济等级结构与城市贸易体系,形成别具一格的理论框架,在国内外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界影响至深,惟其如此,全面反思这一理论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丁文 《学习与探索》2001,4(1):122-127
同许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社会及其向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有着自己特殊的发展道路,这主要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造成的.中国有着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模式,特殊的国家政治体制与政治规范,特殊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中国的这种特殊的发展道路也决定了我国必须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结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的传统文化、国民性格、政治制度、司法组织制度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贱诉讼、轻权利、有罪推定、家长制、中庸之道等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及中国人的过分忍耐、消极避世、崇古、顺从等消极方面的传统人格,都制约着中国刑事诉讼结构的设计;政治权力的运作机制与刑事诉讼结构却是一致的;刑事诉讼结构的正常运行也需要相应的法院、检察机关、律师等组织制度的保障。因此,以刑事诉讼结构调整为核心的中国现行审判方式的改革应当考虑诸种社会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冯立鳌 《探求》2008,(3):11-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论断,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而得出的崭新结论。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社会和谐是指在以人为价值判断主体的生活中,社会各个要素处于互相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及其重要方面。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挑战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管理客体的复杂化,对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基于传统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不适应性,社会管理必须走向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治理模式.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一个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