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的研究融和了社会性别视角和社会隔离理论,把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置于社会性别中的权力机制中加以审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分析国际社会高校教师中存在的性别隔离现象,发现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在教育层级、管理科层和学科三个方面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女教师常常游离在男权中心的高等教育体制边缘。国外采取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制定学术界的“平权法案”,健全缓解女教师角色冲突的支持体系和建立高校女教师的学术联盟。  相似文献   

2.
论性别化的时间配置与女性职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女性就业和女性职业生涯的研究中,已往研究较少关注时间配置的性别差异及其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时间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约束,时间配置的性别差异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制约的结果。被性别化的时间配置对男女两性职业发展的差异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性别化的时间配置与女性职业发展的关系:1、时间配置和时间配置效益的涵义;2、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下的时间配置的双重标准;3、职业女性时间配置的冲突性和外部性的现实表现与深层原因;4、职业女性职业发展归因与时间配置误区;5、职业女性时间效益和时间配置优化,  相似文献   

3.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本质及其对两性的影响,目的是让我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学会用性别平等视角来审视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努力消除传统性别观念中陈腐的、反科学的刻板印象,建立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女性心理学挑战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女性心理学的研究中缺乏本土取向,缺乏文化因素,缺乏性别视角,本土女性心理学的研究还没有发展起来。通过分析社会性别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透过中国近代性别视角的转换来理解对女性人格建构的社会心理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构建本土女性心理学的三个角度:以中国文化为依托,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女性心理学的构建中;注重女性的主体性,推动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本土女性心理学的构建将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性别差异、女性心理和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理论曾对认识女性在人类文化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普遍文化模式进行解读,认为任何一个社会或文化都有一整套机制把男女间生物性的差异转化为社会性的差异.以西双版纳傣族、直苴罗罗泼彝族以及大理白族社会中语言的性别身份建构为例,通过对语言在建构男女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对等关系中的作用的分析,提出尽管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结构分析存在若干病诟,但该分析方法有助于揭示具体社会情景中的性别权力关系,在当下中国性别关系研究中仍然有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社会现象,引起相当多社会学者的关注,但很少有人关注到失地人员职业获得的性别差异。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首先从职业获得的概率、方式、结构和观念四个方面考察失地人员职业获得的性别特征,然后结合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影响性别差异的因素,即不平等的制度性与结构性因素提供的规则和资源,造成男女性别在资源、机会上的获取和回报上不平等,使得女性在职业获得过程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依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性别发展理论,借鉴现有的企业社会工作运作模式,从性别差异视角入手,透过"80后"员工关系,探讨企业社工的介入、应用及发展。根据男女两性各自拥有的资源、位置和场域结构等的不同,在已有的企业社工方法中加入社会性别赋权的方法技巧,促进"80"后员工的自我赋权,提升适应能力,同时协助企业改善员工关系,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基于性别差异,尤其是男女两性性别差异的两性性别心理及其形成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议题。以社会学为视角分析个体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主张个体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是社会性别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两大重要概念,探讨了个体性别心理形成与发展中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认为社会和个体合力建构了性别心理—行为机制,而这一机制又对个体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进行导向和规范。在这一机制中,社会影响力无疑是强大的,但个体的建构力也不可小觑。因此,即使是个体,在改善现有的性别文化,创建新的性别制度中,也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健康自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公民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同时展现不同阶层和群体妇女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总体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健康水平:而弱势社会阶层女性与优势社会阶层女性健康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还发现。在职业、收入、教育程度以及城乡区隔等因素对男女公民健康产生影响的同时,性别因素交织其中而使健康水平性别差距方面发生一些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0.
词汇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在男女各自的词汇选择方面。其深层原因是男女的社会地位差异、性别文化差异和性别歧视。词汇的性别差异在某些方面易于造成跨性别文化交际失误,不过性别语言差异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Globally changing economic conditions have made it necessary for men and women to cross gender based occupational lines. While som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men crossing occupational barriers in Ghana, not much is known about the women venturing into male dominated occupational sectors in the informal sector. Using the concepts of ‘tokenism and ‘heightened visibility’,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experiences of women in male dominated informal sector occupations in Ghana.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being numerically disadvantaged and being a woman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some of the challenges highlighted as facing other females in more formal occupational settings. On the contrary,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how the numerical disadvantage combined with socio-cultural feminine attributes, contributes to the occupational development of women. This research recommends that future programmes aimed at female empowerment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academic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opportunities, but should also highlight the opportunities for female economic empowerment within male dominated sector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性别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男性和女性在语言特征上表现差异。以社会语言学为视角,探讨男女语言差 异产生的根源,分析男性与女性在语调、语义、句法、话语量和语题应答等方面的不同,帮助人们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复杂性,提 高语言研究的科学性,促进男女性之间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叙事是一种叙事方法。它从社会性别角度讲述女人和男人的故事,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影片讲述妇女的故事,通常局限在妇女的个人遭遇和她们的身体。社会性别叙事改变了这种局限,它不仅讲述妇女的故事,还把它的叙事指向给弱势妇女造成伤害的社会性别机制。《安东尼娅家族》的叙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性别机制,重新想象妇女的身份,由此引发了一场在男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性别革命。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差异与大众传媒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 ,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 ,它与大众传媒对性别的理解、性别角色、性别构成的等级以及对不同性别的人的制约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然而近年来 ,在大众传媒特别是一些广告中 ,存在着一种对女性的性别成见、贬抑甚至歧视成分的报道。就此而言 ,我们在审视大众传媒时 ,需要用社会性别的批评眼光 ,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东西进行反省 ,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大众传媒对传统性别成见的建构与影响 ,提高公众的性别敏感 ,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5.
齐美尔是古典社会学思想家中最为敏感锐利的性别论者之一。齐美尔的社会性别思想以形而上学为基础,对男女性别差异从本质性和文化性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将性别问题视为现代性危机之一,并剖析了两个典型女性悲惨的例证——金钱婚姻与卖淫;作为“差异的欣赏者”,齐美尔认为女性运动不应追求与男性的差异夷平,而应建立一种不同于男性文化的“女性文化”,在人类文化的库存中增加女性的精神价值,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的灵魂平等与自由。  相似文献   

16.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女性从养老保障体系获得的福利相对较少。根据CHARLS2015年数据研究了老年人养老金收入的性别差异问题,对引起性别差距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解,对不同性别的养老保障参与和养老金收入差异进行了仔细研究。研究发现,男性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大约是女性的1.9倍,养老金收入的性别差异极为显著。根据分解模型的结果发现,养老金制度和退休前工资是引起性别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分别贡献了53%和19%,制度差距主要表现在养老金制度参与分布差异和养老金受益程度差异。为了弥补养老金收入的不足,男性老年人会通过劳动参与增加个人劳动收入,而女性老年人更需要依赖子女或其他亲戚朋友的私人转移收入。根据结论,女性老年人的福利状况远差于男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应得到政府政策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农村女性的职业流动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致的,农村女性获得了职业流动的机会,但在她们的职业流动过程中,存在着职业的性别隔离、收入低于男性、就业风险大等不和谐因素。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劳动力以及对农村女性的排斥是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中不和谐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这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农村女性等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近年来内部出现的社会和神经两大转向为基本理论框架,对隐喻加工中出现的性别差异进行阐释。从社会认知角度描写了隐喻使用和加工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并采取神经科学中的最新实证成果对差异产生的生理基础和神经机制进行了解释。证据表明,男女性在社会认知、大脑结构和神经基础方面均有不同,由此造成了二者在隐喻加工中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实验范式、分析方法和考察视角中存在的缺陷,提出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以期为未来研究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